APP下载

陪孩子“玩出名堂”

2021-05-17王荣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指南陪伴玩具

王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由于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低,提高其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和家长的参与和引导。就笔者的从教实践来看,幼儿在园期间,教师能够按照《指南》要求,通过主动创设情境式、体验式的课程环境,及时调整和优化游戏策略,并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清楚表达、合理运动。幼儿在游戏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然而,笔者通过家访和相关调查发现,和在园表现相比,许多幼儿在家“玩”的质量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以为,除了活动环境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家长陪伴和引导的缺失。在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因为没有同伴的影响和刺激,幼儿的专注力会明显降低,并且情绪变化快、起伏大。如果家长没有陪伴孩子,或者家长虽然在孩子身边,但忙于“刷手机”或其他事情,形成情感交流的“零陪伴”或应付式的“碎片陪伴”,不能及时去引导和调节,则很难让孩子专注于“玩”某样东西、某个活动,“玩”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玩”是幼儿天性,但“会玩”则是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如何让幼儿会“玩”,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倾情陪伴和倾心引导。围绕让孩子在家也能“玩出名堂”的课题,笔者通过家园共建活动,带领家长学习《指南》和育儿知识,协助他们改变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努力提高家教水平。

一、在“玩”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案例1:小新妈妈反映孩子对玩具“三分钟热度”,家里买了好些皮球放在筐里,他常常拿出来到处扔,球滚了一地,但孩子却没有继续玩下去的兴趣了,连球都得家长捡到筐里去。同样,小艾回家后都要把一堆玩具倒在桌上,毫无章法地胡乱扒拉,搞得东西四处散落。

对策

我建议小新妈妈,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小伙伴,跟他一起玩。前提是要制订好规则,比如看谁在同样时间里拍球拍得多,往同一个筐里投球看谁投进的次数多……对孩子的表现要及时评价和指导,如表现好就表扬鼓励,表现不佳则引导孩子观察和分析,并积极调整,让孩子努力成功。我也建议小艾爸爸回来先陪孩子玩一会儿,比如就桌上的某个玩具编一个童话开头,引导孩子把童话继续编下去,同时边想象边整理桌上的玩具。一个童话编完了,还可以再编一个,那么多玩具,每个玩具都可以是“主角”……一段时间后,家长反馈孩子慢慢会“玩”了,有时候还给他们带来一些小惊喜。

思考

任何一项活动,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完成,都需要用规则来规范,用标准来支撑。规则和标准,就是做事的“章法”,有了会“有章可循”,否则就“杂乱无章”。如何让孩子面对一堆玩具,哪怕一片空地都能“玩出名堂”?其实就是让孩子掌握一定的规则,确定相应的目标,并用规则来规范自己参与的行为,用目标来提高自己参与的能力。《指南》多次提到“规则”,如“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因此,家长居家陪伴孩子时,每个游戏和活动都要明确和遵守规则,对照和达到目标,让孩子在释放天性中形成“规则”“目标”意识,并尽可能完善规则,达到目标。

二、在“玩”中形成幼儿的情感价值

案例2:欣欣奶奶说孩子“最不讨喜”的地方就是,看到别人的玩具就要抢,经常因此和小朋友起纠纷。等奶奶好不容易央求人家同意给她玩一会儿,她却扔掉了“宝贝”。家里的玩具一大堆,但不少已“缺胳膊少腿”。这让奶奶很是头疼,不买吧,孩子吵着要;买吧,孩子不好好玩,也不爱惜。

对策

我让欣欣奶奶试着带孩子修复一两个玩具,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破坏一样东西很容易,但做成一样东西却非常难。同时,不妨让孩子尝尝东西被“抢”的感觉,引导孩子认识到物品有归属性,不能随着自己的“小性子”来。家庭成员一起做小游戏,家长扮演“小朋友”,模拟交换或共同用玩具做游戏的场景,引导孩子学会克制,学会共享,学会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孩子是非辨别和情感自控能力有所增强。奶奶表示,会继续陪着孩子,在体验中做好引导和教育。

思考

《指南》多次强调要形成幼儿的情感价值,如何让幼儿在“玩”中形成情感价值呢?首先要耐心引导,面对孩子“蛮横无理”“执拗任性”“自私小气”等表现,家长忌简单粗暴,要用自己的“春风”化孩子内心的“细雨”,再和孩子反复沟通,帮助孩子形成是非辨别力,进而学会管控个人情绪,强化正向情感,力避被负面消极情感困扰。其次要善于创设情境,如模拟“种庄稼”“收庄稼”,体验劳动不易,要珍惜劳动果实;玩“过家家”游戏,体验家庭成员的责任,要体恤长辈,珍视亲情;带孩子参加文娱活动,体验其文化意义,激发幼儿热爱有益活动;等等。积极稳定的情感,是个体活动的内在驱动。家长在“玩”的陪伴中,要引导幼儿形成“我喜欢某事,所以我要努力做”“我爱某人(物),所以我要珍爱善待”等是非评判标准和情感价值取向,为孩子健康成长注入观念、情感、意志等“软实力”。

案例3:阳阳妈妈最近很苦恼,孩子玩的动作“很大”,经常玩坏玩具,但孩子一点也不觉得可惜。与阳阳相反的是,小斌对家里的一堆玩具却没什么兴趣,回家就吵吵着要手机,抖音视频、动画片一看就是半天,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

对策

我让阳阳妈妈先了解玩具“坏”的原因,再分类应对。如果是因孩子使用频率高,探究兴趣强,导致玩具破损,家长要感到高兴,要表扬孩子,东西“玩坏”总比“放坏”强;如果因不爱惜,或使用不当导致玩具破损,说明孩子不会玩,需要家长多引导,带着孩子边玩边探讨,不断玩出“新花样”。对小斌家长,我明确表示孩子手机“成瘾”,所以不爱玩也不会玩,需要家长多陪孩子各种玩,抢占他看手机的时间,淡化孩子对手机的“依赖”,进而让孩子爱玩、会玩。

思考

《指南》特别强调对儿童能力的培养,包括适应能力、表现能力、探究能力、自护能力、自理能力、运动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叠加训练,也将提升儿童的整体素质,形成幼儿的综合素养。游戏和活动是锻炼幼儿能力,形成幼儿素养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家长要带着孩子参加各类有益的活动和游戏,让孩子能融人家庭、社区的各项活动,从小形成参与群体活动的意识。除了让孩子爱玩,家长还要通过有目的的引导,让孩子会玩。何谓会玩?笔者以为,就是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既能动手动口动脚,更会动脑思考。在陪伴孩子游玩嬉戏的时候,家长可适时问问孩子的感受,激发孩子的“漫天狂想”,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并在尝试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尝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而这个过程,正是孩子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

有人说,会玩的孩子更有学习力,更有领导力,更有创造力,这充分说明“玩”在个体童年时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幼兒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方式,让《指南》走进家庭,让家长在其精神指引下,陪着孩子“玩出名堂”,玩出快乐难忘的童年和更具潜力的未来。

猜你喜欢

指南陪伴玩具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陪伴”等十二则
陪伴
平衡玩具
指南数读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