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维边塞诗中的情感矛盾

2021-05-14谢茹梦

锦绣·上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边塞诗王维爱国主义

摘要:在边塞诗中对战争主题的描写是必不可少。唐朝昌盛时期的诗人在传唱英雄、赞颂战争的同时,也毫不避讳的对战争表明了憎恶甚至愤恨的态度,揭示了因为战争随之而来的各种交织冲突。王维在他的的边塞诗中同样存在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这样的二元对立将唐朝昌盛时期的诗人分为了厌战派与主战派,“老将”与“少年”之间的区别就体现了诗人在诗歌人物形象上的对比。诗人对国家事物的改变的一种思考是产生主战派与厌战派二元对立的主要社会原因,对于诗人本身角度而言,这更是彰显人性化的一种特殊表现。

关键词:王维;边塞诗;反战精神;爱国主义

一、盛唐边塞诗中情感二元对立的生发

在边塞诗中对战争主题的描写是必不可少,边塞诗的主要描写内容之一就是边塞战争。后代边塞及战争题材的诗中常常描写战士们奋勇争先的战斗激情和身先士卒的爱国气魄,这是从《小雅·六月》《秦风·无衣》《诗经》开始的,当时这就已经是边塞诗的重要内容。在《幽风·东山》《小雅·采薇》等文章中诗人凭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宣泄对战争的哀愁无奈,守家的妇人担忧远方的亲人和士兵们思念家乡的感情,而这种方法则成为边塞诗的另一主要内容。汉乐府民歌《战城南》描写人民有繁重的赋税,却“禾黍不获”,士兵则“野死不葬”,非常直接的表达在生活潦倒的悲惨现实中百姓对战争的憎恶,同传唱战争的诗篇一起,组成了边塞诗战争两大对立的主题内容。

被光芒笼罩下的盛唐,同样少不了战争的存在。那时的诗歌不只有赞扬盛世的繁华或抨击百姓官僚之间矛盾关系的激情热血,也会有对战争的厌恶情绪在里面,而后世的诗论却大多只关注歌颂赞美的部分,选择性忽略了赞美以外的消极情绪。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描写战争掺杂了很多矛盾的情感,他们一边对战争的胜利欢呼雀跃,赞扬祖国的强大,一边又怜惜战争带来的种种疮痍;有诗人壮志难酬,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情;又有想报答祖国,从此征战千里,但又不想与家人分离的痛苦;又有想去边塞保卫国家却又苦于边塞生活的艰难;还有对战士们征战沙场,舍身为国的惋惜和统治者不体恤士兵,把战士们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的痛恨等。这些矛盾的情绪相互对峙,在诗人心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心态,构成了对立的局面。

二、王维边塞诗中的“少年”与“老将”

王维作为边塞诗人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边塞诗特点在于,他总把“少年“和“老将”这两类人物形象做对比,以此来表达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反对战争的矛盾心理。盛唐气象在王维的诗中表现出的就是青年朝气蓬勃,青春洋溢的景象。通过对少年侠客的形象描写,映射出想象中自己沙场征战的气概,这种写法是王维常用的。如《少年行》组诗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膘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首诗描写了少年想报效祖国,战死沙场,因而跟着军队征战渔阳。他们不惧苦难,不畏生死,满腔热血,表达了他们的昂扬斗志和牺牲精神。《其三》“一身能掌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这首诗写出了少年的勇往直前,武艺高超。尽管漫山遍野都是敌人的重重骑兵,但是在他眼中却好象没有什么东西一样。他冲入千军万马,如入无人之境。“偏”字表现了少年灵活自如,在战场上神定气闲、挥洒自如、意气风发的形象。诗人把挥毫泼墨的纸笔当做战场,用优美的诗句把充满鲜血的战争刻画的诗情画意。王维借古喻今,写出了盛唐的强大,表达了少年不畏强敌,舍身为国的豪情壮志。

少年侠客形象在传统的边塞诗中普遍存在,他们的原型都是出生于边地的少年,如曹植《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但在盛唐之前,边塞诗普遍缺乏现实情况的融入,只抽象化地在诗中表述诗人的情怀。直到盛唐时期,将士们誓不畏死的精神感染了这些诗人,才有了生动形象赋予时代色彩的少年形象。老将同时也是少年的未来形象,在王维的《陇头吟》中,他对这两个形象做了比较,阐述了两个形象不同的命运。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魔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旎落尽海西头。

希望能够有所作为,在夜里努力钻研兵法的长安少年,还有听到笛声哭泣的边关老将,相互衬托,形成对比,巧妙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长安少年的远大抱负,不就是当年老将欲为而难为之事吗?而且老将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可能也将是少年逃不过的相似命运。正如沈德潜“少年看太白星,欲以立边功自命也,然老将百战不侯,苏武只邀薄赏,边功岂易立哉。”诗人用现实的冷酷回应了少年的远大抱负,在诗中产出了极大的落差感。

《老将行》这首诗里,王维将一名战功显赫、不怕艰苦却被遗忘的老将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回想当年自己也是一名骁勇善战、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到了年纪老的时候,却落得“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在道路一边卖着瓜果,门前种着柳树,古老的树木、残破的小巷一片凄凉,彰显了老将军晚年生活的悲凉。晚年生活即使穷困潦倒,但心中的远大抱负却丝毫不减当年“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颖力空使酒”、“愿得燕弓射天将”、“犹堪一战取功勋”,巧妙的表达出了老将晚年时苍凉却不减雄壯的心理状态。

三、“老”“少”对比下的情感矛盾

在少年和老将这两种人物类型的勾画中,隐隐蕴藏了诗人在战争背景下,反战与爱国心理之间的矛盾问题。在盛唐的时代背景下,感时思报国的热情盖过了对于功名的追求,诗中的少年,不仅勇敢聪明,有着朝日初升的活力和对战争的热忱,还有远大的志向,甚至可以只图报效朝廷不为封赏,有着崇高的思想品质。在对老将军这一类型人物的勾画中,诗人紧紧抓住将军在老年后对自己功名无望的失落,表达出他们对自己毕生赫赫战功却无法得到相应赏赐的悲观思想。诗人对少年一代忠心报国的品质提出赞扬,同时也对老一代将军功名无望和对现实的不满感同身受。总的来说,这还是主战和反战心态之间的矛盾。

从诗歌审美上说,通过人物由少年到老年的纵向延展,从青鬓写到白发苍苍,从驰骋沙场、铁衣磨穿写到弃置衰朽、晚境凄凉,作品的审美情感也由单一的肯定过渡到悲喜交融的复杂状态,人物的美学内涵日趋丰盈饱满。少年与老将的直接对照,给诗歌带来错落变化的美,形成冲突性和不平衡性的艺术力量。王维通过功高不赏、苦乐不均等社会批判思想的融入,表达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打破了单纯讴歌和欣赏的单一格局,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

[1] 崔玉梅. 盛唐边塞诗中的战争与和平主题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07.

[2] (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 王维集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3] 林庚. 唐诗综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 盛誉. 王维诗歌与“少年精神”[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谢茹梦(1993-),女,汉族,河南濮阳人,学生,文学硕士,海南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边塞诗王维爱国主义
“文章四友”边塞诗浅析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新边塞诗派”的崛起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河西走廊断想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