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2021-05-14邓丽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食管炎肝郁气滞

邓丽娟, 卜 平

(1. 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 内镜中心, 江苏 仪征, 211400; 2. 扬州大学医学院 中医系, 江苏 扬州, 225000)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慢性胆囊炎(CC)一般是由长期胆囊结石所致的胆囊慢性炎症,或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临床表现为无症状、反复右上腹不适或腹痛,也可出现急性发作。根据胆囊内是否存在结石,分成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本研究对RE合并CC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辨证及临床诊治提供相关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患者313例,其中男135例,女178例; 年龄19~75岁,平均每(51.58±12.55)岁。诊断标准: RE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1], CC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制定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8年)》[2],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2017年《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3]及2017年《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4]。根据临床经验进行辨证,证型分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肝郁胃热、气滞痰阻、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肝脾湿热、肝胃阴虚。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RE合并CC患者; 年龄18~80岁,病历资料完善者。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疾病如贲门失弛缓症、消化性溃疡、急性胆囊炎、消化系统手术史、恶性肿瘤、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 不配合问卷调查的患者; 病历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符合条件者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姓名、门诊号、性别、年龄、病程、既往病史、症状、胃镜检查、体质量指数(BMI, ≥28 kg/m2为肥胖)、中医证候分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吸烟、肥胖、饮酒、精神因素、高脂辛辣饮食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RE合并CC各中医证型分布

313例患者中医证型由高低排序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肝郁胃热、气滞痰阻、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肝脾湿热、肝胆湿热、肝胃阴虚,其中肝郁脾虚证型最多为94例(30.0%)。女性肝胃不和、肝脾湿热证型比率分别为83.9%、78.6%, 肝郁脾虚、肝胃不和、气滞痰阻证发病年龄段为40~60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RE合并CC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 n(%)]

2.2 不同证型与内镜下食管炎分级关系

313例患者内镜下食管炎分级结果显示,食管炎Ⅰ、Ⅱ级主要见于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食管炎Ⅲ级、Ⅳ级主要见于寒热错杂、肝郁脾虚型。见表2。

表2 各中医证型反流性食道炎分级比较[n(%)]

2.3 各中医证型危险因素比较

各危险因素中以精神因素多见于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证型,高脂、辛辣饮食、饮酒危险因素中,肝胃郁热、肝脾湿热患者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高龄、吸烟,肥胖危险因素在各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中医证型危险因素比较[n(%)]

3 讨 论

RE属于中医学“吐酸”“胃脘痛”等范畴,病位在食管,与肝、胆、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多因感受外邪、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烟酒无度、素有胆病、脾胃虚弱,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上犯食管,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中医将CC归为“胆胀”范畴,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使肝胆疏泄失职,胆失通降,腑气不通所致,其病位在胆腑,与肝失疏泄、胃失和降和脾失健运密切相关。阿扎提江·艾尼瓦尔等[5]发现,慢性胆囊炎组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为27.8%,明显高于非慢性胆囊炎组。RE与CC关系密切,相关机制较复杂,二者互为因果。CC可导致胆囊受浓缩功能减弱, Odd括约肌基础压增高,反流频率增加,有可能造成含胆汁反流物反流至食管,最终造成RE,从而可引起胃肠道迷走神经反射失调,进而影响胃肠道运动,加重胆汁淤积,引起CC[6]。RE和CC为消化科常见疾病,且症状易发生重叠,现代医学无满意的治疗方案,中医可以辨病辩证结合,整体局部兼顾,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从不同中医证型分析RE合并CC患者证候特点、证型分布、内镜下表现、危险因素关系。

本研究中RE合并CC患者中医证候分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肝郁胃热、气滞痰阻、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肝脾湿热、肝胆湿热、肝胃阴虚。分析发现,肝郁脾虚患者比率最高,与袁文玲[7]研究发现的RE患者中脾胃气虚所占比率最高,达43%不同,且肝郁脾虚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以40~60岁最为多见,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肖云[8]研究结论一致。RE合并CC患者以虚证多见,脾胃虚弱为本,气机郁滞为标,且病程绵长、常常复发。禀赋不足、久病迁延、耗伤正气引起脾胃虚弱,脾主运化,故引起浊气内生,气逆、气滞、痰阻、火郁、血瘀,因虚致实。

王晓等[9]研究发现,不同证型的胃镜分级存在明显差异(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 313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中肝胃不和型及肝胃郁热型主要见于食管炎Ⅰ、Ⅱ级患者,寒热错杂、肝郁脾虚主要见于食管炎Ⅲ级、Ⅳ级患者。这与有关文献研究结论相符,疾病初期多为实证,且体内正气充足,食管黏膜抗反流物刺激的能力及组

织修复力强,内镜下食管炎症状较轻,仅表现为黏膜条状发红或者糜烂,病变无融合。随着病情发展,实证向虚证转化,体内正气亏虚,食管抗反流能力及组织修复能力均下降,内镜下黏膜损伤严重。

高龄、吸烟,肥胖、饮酒、精神因素、劳累、高脂辛辣饮食等均是RE合并CC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精神因素多见于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证型患者,高脂辛辣饮食、饮酒多见于肝胃郁热、肝脾湿热型患者。此外,RE合并CC患者有一定负性情绪,需要注重心理诊疗。

综上所述,临床上需要注重RE合并CC重叠证的中医辨证,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应当重视调脾和胃、疏肝利胆、条畅气机,并结合心理治疗利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弥补西医的不足。

猜你喜欢

食管炎肝郁气滞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莫沙必利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返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