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小幸福院孕育养老新模式

2021-05-13冯文猛

中国社会保障 2021年2期
关键词:青壮年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文/冯文猛

D村的故事

D 村,一个位于西部省会城市近郊城乡结合部的典型村落,经济发展水平中等,5000 人的常住人口中职业分布广泛:务农、经商、加工制造业工人、城区的各种零工,等等。同中国大多数农村相似,D 村也是一个老年人相对较多的地方,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000 人,其中不乏80 岁以上的高龄长者。这些老年人中,不少人有慢性疾病,也有一些人行动不便,更有一些老人由于处于独居状况,甚至面临吃不上饭的问题。如何为这些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成为D 村面临的一项难题。与此同时,D 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水平不高,每月只有110 元左右。不高的收入,限制了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依靠纯市场手段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无法成为解决老年人需求的可行方案。

面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从2015 年开始,D 村开始筹划建设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村级基础设施——幸福院。2020 年,村级幸福院全面建成,占地500 平方米,主体是一座拥有20 多个房间的两层小楼,院落加盖了顶棚,院子里修建了凉亭、小假山以及设计小巧的小桥流水。两套石制的棋牌桌,为老年人对弈聊天提供了方便。幸福院里还配备了食堂,厨师是本村一位具有烹饪技术的中年妇女。每月1500 元左右的收入虽然不高,但用这位妇女的话讲:“能够帮助本村有需要的老年人吃上饭,也算做了公益。而且,每天20 多人的饭做起来不算累。”幸福院食堂每人每餐的标准是2 元,对于村里的老人来说也能接受,老人评价:“味道不错,量也大,一餐的量够两顿吃。”

文化室里,每天会有七八个老人定时过来画画、练习毛笔字。70 多岁的李姓老人从退休后开始学习绘画,两年时间内作品已经在市里的比赛中获奖,除了自豪,他更多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他说:“有事情做,人也变得精神了!”声乐室里,十多位老人声音洪亮地唱着地方戏。考虑到很多老人家中洗澡不方便,幸福院还专门设置了浴室,无偿提供给有需要的老人使用。浴室隔壁的理发室,每周都会有一名老年志愿者无偿为有需要的老年人理发。此外,幸福院里还设有一个小型影院,除了定期为老年人放映一些喜爱的电影外,也是进行集体讲座的场所。余下的几个房间内,分别设有供老人休息的床铺,以及供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的设备。

幸福院的场地是村里筹划出来的,就在村委会旁边,一来便于村委会工作人员对幸福院进行照应,二来老人也更清楚村委会每天的工作情况,加深了解也有利于村委会开展工作。建设资金分别来自区县乡镇补助,村集体也掏了部分。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当地外出工作村民的捐助。健身设备、影院设施等就是由外出工作的村民捐建的;也有一些是年轻时外出、年老时回村的村民自己提供的。可以说,多渠道筹资、合力共建,成就了D 村幸福院。

视觉中国

D 村幸福院的建设,是近些年中国农村地区正在兴起的针对如何解决养老问题探索中的一类模式的缩影。村级幸福院的建设,虽然解决的仅是本村数量有限的老年人,但这些探索连接在一起,为中国解决数以亿计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尝试。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高地

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除面临基数大、速度快、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挑战外,一个大的不同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面临着巨大的城乡和地区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规模的城乡人口流动——从早期以青壮年劳动力个体流动为主,到后期以青壮年劳动力的举家流动不断变化。无论哪种流动形式,都导致了人口结构发生着变化。对流入地来说,由于大量年轻人口流入,当地的人口结构变得更加年轻;但对流出地来说,由于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流,流出地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

事实上,中国既有的人口数据已经印证上述变化。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正式数据出台之前,最全面的人口普查是2010 年举行的六普。六普数据显示,65 岁及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最高的前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是:重庆、四川、江苏、辽宁、安徽、上海、山东、湖南、浙江、广西。从区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重庆市、四川省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这一结果,同长期以来四川和重庆一直是青壮年劳动力输出大省有着直接关系。

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占比最低的五个省份是: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广东。这些省份的老年人口比重都不足7%,按照国际惯用标准判断,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五省中有四个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相对宽松的生育政策让这些地区的出生人口保持在较高水平,延缓了人口老龄化的发生进程。但广东省能够保持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则主要是由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涌入。

除导致人口老龄化在不同区域发展中的差异外,大量青壮年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所引发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老龄化进程在城乡间的差异。与大多数国家所展现的情况不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城乡倒置”,即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和镇。2015 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9.2%;镇的老龄化程度居中,占比为9.4%;乡村老龄化程度最高,老年人口占比为12.0%。近40 年的大规模人口乡城流动,在降低城镇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同时,也大大加深了中国农村地区的老龄化水平。

截至2019 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6%。从大多数国家城镇化历程看,在城镇化率达到70%之前,通常仍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青壮年人口的乡城流动在中国依然会继续,当前城乡之间的人口老龄化所呈现的“倒置”格局仍会持续。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详细数据和近些年人口流动趋势进行测算,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中国将有约9.20 亿人生活在城镇;2035 年,城镇人口预期达到10.36 亿人。未来15 年间,中国城镇总人口增长约2 亿人。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将持续减少,到2035 年预期将下降至约3.45 亿人。

在这一过程中,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距将进一步拉大。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5 年期间,中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和增长速度依然高于城镇地区,城乡之间老龄化差距会进一步拉大。2029 年,中国城镇人口老龄化率预期将达到14%,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率在2026 年预期将突破20%。到2032 年,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率将突破30%。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冲击中,农村将面临更大挑战。

新曙光:以农村既有养老服务体系夯实网底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实施的是针对特困人员的救助供养模式:通过在县区的福利院、乡镇所在地的敬老院(养老院)、村庄的幸福院三级体系,对县域内以“五保”和“三无”老人为核心的部分特困老年人实施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这一体系源于计划经济时期,但当前依然是中国农村地区养老的主要模式。

这一体系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服务对象过窄,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入住养老机构的对象,一般都是当地的“五保户”。经过70 年的发展,农村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家庭规模持续缩小且青壮年成员常年在外,使家庭不再具有为老年成员提供养老的能力。普通家庭的老年人也迫切需要被纳入到社会养老服务的对象范围中。

将养老服务逐步延伸至除五保户外的所有老年人,需要夯实农村养老服务的网底。这个网底,就是分布在各个村落的养老服务机构。截至2018 年底,全国共有农村社区养老照料机构和设施以及社区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10.8 万个,但全国当前的行政村接近70 万个。借鉴D 村幸福院的发展模式,分析其发展特点,在更多的村落推动养老服务发展,将成为在既有养老服务格局基础上解决广大居民农村养老问题的新发力点。■

猜你喜欢

青壮年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支边青壮年在疆生活实态考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步入青壮年时代的“劳模”火箭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