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的中非发展问题研究

2021-05-12王明月杨阳

公关世界 2021年8期

王明月 杨阳

摘要:自古以来,中非就往来甚密。非洲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途径地又是目的地,两地人民都为中非和平发展、经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如今中国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而我们的“兄弟”非洲还有很多人在饥饿中度日。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非关系。中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极大改善了非洲经济落后状态。对于非洲,我们并不是西方所认为的“援助”而是力图建立南南合作框架下的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中非关系 一带一路 中非合作论坛

一、新时代的中非关系

(一)“一带一路”对非的贡献

2017年5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非洲是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大陆,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伙伴,中非之间的友谊深厚而持久。在‘一带一路光芒的照耀下,中非结成更密切的命运共同体,努力创造亚欧非携手共赢的新局面。” 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一带一路”一直在改变着非洲人民的生活面貌。

一国的经济和社会想要平稳健全运转,少不了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早期,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确成为西方援助的重点,但是接受援助往往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支持参与国加强公路、铁路、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中国当前在津巴布韦投资已达到15亿美元,正在帮助津巴布韦开展万吉火电站扩容、哈拉雷穆加贝国际机场改扩建、电信壹网三期和议会大厦等诸多项目建设,为提升津巴布韦能源供应能力、促进津巴布韦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中国积极推进中非产业对接、战略对接、和产能合作、挖掘合作潜力、培育经济亮点。埃及苏伊士合作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等一批批中国投资的工业园区纷纷建成,为东道国的经济转型做出巨大贡献。在贸易投资领域,中非共建的“一带一路”无疑为贸易合作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打开了一条通畅之路。中国在人员培训、市场准入等方面和非洲合作,连续九年都是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为非洲提供广阔市场,带去了技术、经验、装备和融资服务,同时也大大激发了非洲企业的投资热情,为非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帮助非洲改变过度依赖初级产品和出口能矿资源的现状,大大提升了非洲在国际生产投资的地位。而非洲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劳动力优势为中国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中非相互投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在民心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在为中非两地人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两地人民的心灵。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民心相通一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是国与国之间迈向未来的力量源泉。中方团队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以善良淳朴的个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扎实的职业技能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爱。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金港高速承建负责人马军田说:“我们给中柬员工提供一样的吃住条件,发放的工资水平在当地相当有竞争力,而且准时发放不拖延。这对柬埔寨员工非常有吸引力。很多当地群众听说之后,都愿意长期跟着我们干,而且招呼亲戚朋友一起加入。”

(二)中非合作论坛:国际发展合作全新平台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于千禧之年,是中非发展的里程碑,是中非关系的见证者。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和非洲国家多名部长以及企业界人士就中非发展模式及秉持的理念达成共识:加強团结、积极推进南南对话;促进合作,努力改善南北关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开启了多领域合作的大门。

在绿色发展方面,中国就如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如何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如何发展绿色金融、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与非洲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不仅分享“中国经验”,而且大大加强了各国走绿色发展模式的意识。中国助力非洲实施100个清洁能源和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就是最好的体现,极大地改善了非洲脆弱的生态,促进非洲的生态文明建设,非洲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中国将自身的农业发展经验、农业适用的技术转让给非洲,弥补了当地自然环境的局限,提高了粮食产量。中国政府还鼓励中国企业在非洲因地制宜大规模地培育农作物、经济作物,发展畜牧养殖,不仅增加了非洲人民的收入,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获得了非洲人民的称赞。在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农业富民工程”,这是中国派遣30多个专家,在非洲100多个农村所搞的惠及非洲人民的一个工程,今已颇具成效。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中国积极推进彼此间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在具体做法上,政府派去一大批人才,合作新建并升级了一批工业园区,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中国对非进行教育领域投资,在非洲建立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名扬当地,培育了一批优秀青年,还鼓励非洲年轻人来中国留学,学习知识积累经验。非洲打上了中国经验、中国技术、中国创造的烙印,两地交流越来越亲密。

二、中非发展是兄弟情深互利共赢的发展

(一)西方对中国援助非洲的批评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非洲联盟会议上指出:中非产能互补性强,中国发展了,非洲就有机遇;非洲发展了,中国也会有收益;倘若中国和非洲都进步了,那么世界会变得愈加美妙。对此,西方媒体却发出了非议。国际顶级期刊罔顾多年来中国对非洲提供的大量资助以及非洲的进步,竟然堂而皇之称中国为“流氓援助国”,严重影响了非洲一些企业对中国的看法。对此,我们重申:中国对非援助绝不是以丧失其自主权和发言权为代价,中国是真心实意的促非洲发展、谋世界和平。“以乌干达为例,该国向中国借款发展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以促进本国发展。在国际国币基金组织评估中,乌外债仅占国民总收入的40%,风险较低,可见中国并未使其陷入债务危机。”

(二)“援助”不符合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定位

“援助”一词并不是在平等国家中使用的。中国对于“援助”一词使用得非常谨慎,因为中国有很多受援助的历史经验。接受援助是有前提条件的,符合所谓的“有得必有失”。传统西方国家进行援助,借机以低价榨取非洲丰富的石油、金属等资源,还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中国不进行意识形态的输送,也从不干涉他国内政。“中国历来用‘经济与技术合作‘增强产能互补性来指代中国在非洲的援助活动,以强调中非‘相互扶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性质。”这既是为了摆脱中非“援助国—受援助国”的关系,也是向世界彰显:双方平等合作,中国并非慷慨借款人。中国自身面临着贫困人口数量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文明程度不高等挑战。对于非洲,我们谈不上援助,只算得上发展中国家相互扶持,优势互补,而且维护自身的发展始终是中国对外的目标。

三、对中非发展合作的建议

(一)对中非发展合作的政策建议

1.吸取国际经验教训,重新定义中国的对外援助

随着中国逐步迈入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阶段,相应的对外援助应更多的体现国际责任,以此展现中国对于发展和援助关系的根本看法,改变一些外界声音——质疑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一方面,中国应该梳理与各大多边和双边发展合作机构的关系;另一方面,应积极寻求新的发展口号,把握国际发展的话语权,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有关对外援助的研究规划。

2.建立统一的发展合作管理机构

中非发展实质上是中国进出口银行、中非发展基金等多个机构间的一种协调机制,因而欠缺有效的管理能力。当前分散懒散的管理严重制约中国对外发展合作的效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加强管理能力迫在眉睫。除此,中国还应该加强与对外发展合作相关的立法,使得双边合作更加规范化。

3.加强对开发金融和对外援助资金的监管

在中非发展的过程以及在非中企身上,存在着监管不力、资金浪费的情况。由于中国之前没有统一的发展合作管理机构,难以对项目进行有限监督,资金使用及项目运转状况往往只能靠承包企业报送,这些企业因为国内会给他们提供高额资金补贴就不顾真实成本盲目低价进行市场竞争。这种用“海外项目”赚中国钱的恶习必须得以遏制,必须强制加强对资金的监管。

(二)在非中企如何处理媒体与公共的关系

在中非热烈的交往中,不和谐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而且发生率有上升趋势。2016年,在非工作20余年的一名中国企业主被坦桑尼亚检方指控其将价值250万美元的700多根象牙盗运至中东,一时间,“象牙女王”風波严重影响了中国形象。事实上,深入分析那些公关危机,有一些是中国企业在当地确实存在的问题,也有一些是一些当地媒体恶意中伤,因此处理好媒体和企业的关系十分重要。

1.在非中企应强化公共关系,积极融入当地媒体

良好的形象至关重要,如果可以,中企或许可以投资新闻媒体,塑造公平有利的报道氛围。面对虚假报道,中企应积极接触,解决困惑。

2.在非中企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在一些重大关切问题上,企业要有足够的洞察力,预见到自己的经营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有“想在前面,做在前面”提前谋划的能力,这是体现并强化自己社会责任意识必备的技能。简单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大体包含三个层面:其一,守法合规经营,不与法律打擦边球,必要时利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利益。其二,善用本地员工,尽量使本地员工来源多样化,这样可以避免卷入种族歧视名声的漩涡,从而远离可能引发的国内政治斗争,维护自身的安全。其三,积极利用公共关系,保持良好的公共形象,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几年,中非贸易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过程中不要盲目追求利润,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规避风险,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高扬,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N],学习时报,2019-04-26.

[2].刘怿莎,非洲国家从“一带一路”受益匪浅[N],经济日报,2019-12-25.

[3]程诚,“一带一路”中非发展合作新模式:“造血金融”如何改变金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