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长三角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研究

2021-05-10王中林曹慧别文静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6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南通园区

王中林 曹慧 别文静

摘  要:南通作为长三角北翼制造强市,建立其产业创新基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南通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了打造中创区、引培创新人才、推进园区及特色产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财税金融支持创新等产业创新基地对策。

随着南通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及其与上海苏南通勤时间缩短,在南通建设长三角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对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承接上海科创中心国内外优质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促进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实现南通产业特别是“3+3”产业全面创新发展,确保南通经济可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创新与南通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应有特点

1、产业创新与产业创新基地

产业创新,就是主要围繞原有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与释放创新成果经济价值,以技术、工艺、产品等创新带动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效益提升,实现整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创新基地,就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在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高校院所为依托,以科创中介服务为保障,加强产学研合作,着重进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的地区,也是科技人员的创新热土与家园。

2、南通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的应有特点

(1)以靠江靠海靠上海这“三靠”为独特区位优势吸引产业创新资源

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这一优势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独一无二,在“三靠”上做文章,突出科技接轨,吸引在沪科创资源集聚南通,承接上海科技成果在通产业化。

(2)以南通中央创新区为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前沿阵地

中创区作为南通产业创新基地的核心区域,招引各类国内外大院大所、创新领军型企业及其研发总部落户,建成南通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引领区与带动区、吸引在沪创新资源的强磁场、沪通创新资源合作承载区。

(3)以“3+3”优势特色产业为产业创新服务重点

创新发展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三大重点支柱产业,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培育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新兴产业,构筑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提升南通产业创新力与竞争力。

(4)以满足“一三五七”为要求的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特色

在建设南通特色产业创新基地中,应充分体现“一三五七”的总体要求:一是指“一中心”引领,也就是通过打造南通中央创新区,引领全市产业创新发展;三是指“三创”融合,即创意、创新、创业的融合,创意驱动创新,创新带动创业。在通高校形成“创意培养—创新实践—创业孵化”为一体的双创教育系统,为产业创新培养高层次创业人才;五是指“五链”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优化资金链、服务链,同时,强化人才链的支撑作用;七是指建设以“七个一”为内容的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即搭建一个沪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一个产业一张创新发展蓝图,一个产业一批龙头带动企业,一个产业一所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一个产业一只产业创新发展基金,一个产业一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二、南通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建设主要问题

1、缺乏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

高端人才的引进主要靠政府的力量,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领军型科技人才仍然缺乏。国内外知名的人才资源服务机构极少,人才测评、人才寻访(猎头)等高端项目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创新型企业精准引才的需要。

2、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还不够,科技型企业比重轻且规模小,部分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对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关注、重视不够,将之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主动性不高,不少企业在发展要素集聚上,一定程度还偏重“投资和数量”轻“智力和质量”。

3、资源整合能力仍需提高

园区内通常聚集着多类产业,园区产业特色不够突出。园区内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力度还不够大,缺乏高层次的产业技术研究所这样的创新平台。要素结合度还不够紧,有待在创新合作模式、优化运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创新资源相互作用的绩效。

4、小微企业融资难且贵

南通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科技、经信等部门按各自职能配置资金,分散化、碎片化明显,聚集产业链不够,难以形成合力。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机构之间没有形成支持产业创新互补配套的金融组织体系,企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同时银行信贷支持小微初创企业创新活动力度不大,设置的融资门槛高。

三、长三角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对策

1、加快建设南通中央创新区,体现其产业创新核心功能

中央创新区打造成南通版的“科创特区”,带动全市创新能力的整体突破和提升。为此,一要高标准建设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将中创区打造成双创人才的服务区。建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功能,医疗、教育、文化、会展、休闲、商业等功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国际知名的长三角医学、疗养和康复中心,服务长三角北翼和上海都市圈的国际教育名城,长三角时尚休闲游憩中心,花园城市示范区。二要做好大院大所招引工作,将中创区打造成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集聚区及科技企业的孵化区。三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将中创区打造成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创新协作区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区。与上海开展创新协作,积极承接上海科技成果在通的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四要开展产业科技创新,将中创区打造成南通产业创新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培育区及南通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区。围绕南通产业创新发展,组织科技力量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难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产业、探索新业态、形成新模式。

2、引培高层次创新人才,为产业创新基地提供人才支撑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创新,产业创新需要依赖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首先,实施高层次人才招引工程。围绕“3+3”重点产业的前沿、核心、关键技术发展需要,高标准编制、全球发布人才引进目录,积极发挥南通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在北美、欧洲以及上海、北京、深圳等科教和创新资源密集地区分别建立招才引智窗口,加大对周边地区创新人才的政策辐射力和集聚力,努力发挥各类园区及创新载体招才引智优势。以人才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引进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双创领军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其次,实施高端创新团队培育工程。面向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培育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一流创新团队,构筑国内高端人才集聚战略高地。再次,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培养各类学术技术带头人、中青年拔尖人才和优秀专业技术骨干,提高其研发水平。

3、以各类园区为产业创新主战场,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南通有六个国家级园区、九个省级园区,还有各类国际国内合作园区。从空间分布看,园区在南通市、县、区均有分布,沿江沿每沿通道展开,呈现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发展的格局。以现有园区作为产业创新的主战场,积极承接上海人才、技术、资本、管理溢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的主阵地。为此,一要促进各类传统园区由产业集聚向创新集聚转型,将其打造成产业创新平台。加强园区标准厂房和孵化器建设,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区”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构建产学研金介政“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中小企业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品牌建设等服务,引导园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二要将南通国家高新区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围绕“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推动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重大创新项目向园区集聚,支持建设一批引领发展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重大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在发展导向、体制机制、创新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充分释放高新区发展活力,大幅提升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引领发展能力,重点打造智能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电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五大百亿级产业板块,新兴产业产值、高新产业产值占比均达60%以上,为建设长三角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4、以“3+3”产业为产业创新重点,提升特色产业创新水平

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在建设南通特色产业创新基地中,应以“3+3”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密切跟踪其科技最新发展动态,围绕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依托产业研发平台,加强与在沪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与集成创新,争取早出成果并加以应用,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创新水平,将南通建设成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在三大支柱产业中,高端纺织产业创新,重点开发引进特种增强纤维、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化纤仿真、天然纤维后整理、高性能纤维、纺织新材料及先进加工、数字化智能化艺术染整集成、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技术;船舶海工产业创新,着力研发动力定位系统、电子电控系统、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水下工程装备、海上作业保障装备、海工用吊机等海工关键技术,全面提升船舶海工装备品牌竞争优势,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船舶海工创新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要发展高效能、低成本智能终端机芯片、下一代互联网设备、高端网络服务器和安全设备、智慧建筑、智能家居、智慧家电、车载终端设备、新型显示设备、全闪存阵列等技术,形成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以及整机制造等下游配套产业和多晶硅等材料研发上游领域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努力建设全省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5、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夯实产业创新的动力基础

一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使其成为我市特色产业的创新骨干。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通过创新孵化不断面世,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方式,催生一批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培育计划,建立健全“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的科技中小企业抚育体系,完善创业孵化、人才培训、质量检测、工业设计、信息网络、知识产权、电子商务、企业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促进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持续涌现。二要采取“抓大促小提中”方式建设企业研发机构,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应有平台。“抓大”就是抓产业龙头型的大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通过创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不断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促小”就是促进广大小微企业依据自身生产技术、产品、工艺等特点,自发成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实行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研发管理机制;“提中”就是在中型企业中普及企业研发机构,加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提升技术自主研发水平。

6、落实财税创新优惠政策,发展现代科技金融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落实好各项财税支持创新的优惠政策,以风险补偿、后补助、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引导、支持企业参与产业化项目前期的技术创新活动;对于小微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购买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可申领科技创新券,给予财政补助;为发挥院士工作站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与咨询作用,给予其活动经费补助;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服务企业,其所得税税率亦为15%。

完善银行支撑、担保支持、创投优先、财政扶持的“四位一体”科技金融运行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着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加快上市。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制机制,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和融资成本,切实解决其融资难且贵的问题。促进互联网与科技金融的融合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面向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搭建具备信息发布、网上投融资交易对接等功能的科技金融信息平台,畅通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信息通道。

参考文献:

[1]姜美萍.常州市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若干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7(05):8-10.

[2]蔡谨.关于武汉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创新中心的思考与建议[J]长江论坛,2016(03):26-31.

[3]吴海燕.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措施的政策性建议 [J]今日科技,2018(06):47-52.

[4]尹艳冰.京津冀一体化视阈下天津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研究 [J]科学管理研究,2016(06):73-76

作者简介:王中林1968年5月,南通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江蘇省当代苏商企业家精神研究协同创新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企业管理、高职教育。

曹慧  别文静,南通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

论文是2021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江苏省当代苏商企业家精神研究协同创新基地之阶段成果。

2021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11052007Y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南通园区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