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钱选“温和”的隐逸表现与“中隐”特征

2021-05-08关云

书画世界 2021年2期

关云

内容提要:钱选作为南宋遗民画家,在经历了由宋入元的社会嬗变后选择归隐,成为具有隐逸思想的隐士。但是这种归隐,不是“劳其心志”而隐居山林,或位居朝堂而心系山林,而是介于“大隐”和“小隐”之间的“中隐”。本文以钱选隐逸思想作为基点,讨论钱选隐逸思想的表现和特征,并以同为南宋遗民画家的郑思肖和龚开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隐逸情绪进行比较,同时也分析了钱选归隐后的生活方式。两方面结合论述,突出钱选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反映隐逸思想。另外,结合白居易对“中隐”的描述,参照钱选隐居之地的特点,说明钱选归隐之地既能远离闹市,又能与世俗生活环境保持某种联系,表明钱选隐逸思想有类似白居易“中隐”的特征。总之,本文以讨论钱选隐逸思想的表现和特征为核心,旨在对这种表现和特征进行论证并做出一定范围的界定。

关键词:钱选;隐逸思想;“温和”;“中隐”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雪川翁,别号清癯老人、习懒翁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景定年间乡贡进士。除擅画人物外,还擅画山水并师法赵伯驹。他的花木、翎毛师法赵昌,尤其擅长作枝花卉,“其得意者,自赋诗题之”。他在经历了时代嬗变后,最终在元初选择出世的隐居生活。

钱选被称为“吴兴八俊”之一。明代董斯张在《吴兴备志·卷十二》中将钱选和张复亨、赵子昂、牟应龙、萧子中、陈无逸、陈仲信、姚式合起来称为“吴兴八俊”。吳兴地区当时将他的画、赵孟頫的字和冯应科的笔合称为“吴兴三绝”。

钱选的代表作有山水画《山居图》(图1)、《幽居图》(图2)以及《烟江待渡图》《秋江待渡图》《浮玉山居图》,花鸟画有《八花图》《白莲图》《秋瓜图》等,人物画有《萧翼智赚兰亭图》《杨贵妃上马图》《王羲之观鹅图》以及《扶醉图》(图3)等。

一、时代嬗变对钱选思想的影响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由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异族统治的时代。钱选生活在由宋入元的时代,他在南宋末期,也像其他文人一样,追求“学而优则仕”。这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一种表现。他在南宋景定三年(1262)仅仅得到了“乡贡进士”的称号。但是他的著书立说也体现出文人修养的一面,著有《论语说》《春秋余论》《易说考》《衡泌间览》,不过在南宋灭亡之际,全都付之一炬。

随着南宋灭亡、元代兴起,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阶层等级森严,文人到了“九儒十丐”的地步,地位仅比乞丐高一级。元初又取消了科举制度,虽然在元代中后期科举制度又恢复了,但是由于等级制度依旧存在和名额的限制,所以也形同虚设。钱选希望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为国家效力的希望从此破灭,导致“入仕无门”,最终选择归隐的生活方式。

钱选在这场时代嬗变中由积极考取功名到以书画自娱的转变,成为他在元初产生隐居思想的基础和原因。古代对于出世和入世有着一定的道德规范,儒家要求文人要为君主社稷服务,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家认为要“清静无为”。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成为历代文人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非左即右、非此即彼的选择。每当文人怀才不遇,不能为君主和社稷效力时,便发生由外向内的转变,即开始由对宇宙万物和社会命运的关注转向对自身生命情感体验的观照。

二、钱选“温和”的隐逸表现

(一)与同为南宋遗民的郑思肖和龚开相比。钱选没有强烈的“拒元”情绪

元朝隐逸画家常用合有象征寓意的元素表达自己的隐逸之情。郑思肖常以兰花比喻自己抗元的心志。“画兰不画土,人询之,则曰:‘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郑思肖对出仕元朝的士人避之不见,有“赵数往候之,不得见”的记载。他对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索书要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贵要者求其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郑思肖这种强烈的抗元情绪在诗文方面也是如此。其诗曰:“此世只除君父外,不曾轻受别人恩。”题画菊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坠北风中。”郑思肖的反元情绪与思想更是融入日常生活:“所南自宋亡,矢不与北人交接。……隐居吴下……一室萧然,坐必南向。”这些都表明了他捍卫自我、与元朝势不两立的态度。

龚开在南宋灭亡时“潜居深隐”,所画之马“风骏雾鬣,豪骨干兰筋骨,备画诸态”,而且一经示人,便以“数十金易之”。龚开怀才不遇,在其《骏骨图》的题跋中也有明显表露,他曰:“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今日有谁冷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龚开以瘦马形象比喻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表达出对元朝不满的情绪。

钱选在元初坦然接受了社会现实,以“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表现出与世无争的态度。在绘画作品《山居图》《幽居图》《浮玉山居图》《秋江待渡图》《烟江待渡图》中,那种平静淡泊、意境悠远的归隐主题,都在说明钱选的归隐思想具有淡然处世的“温和”态度。他虽然“以画终身”对抗元朝统治者,然而也体现出顺应时代变化的态度与立场,与道家提倡“出世”“无为”的隐逸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反映在画作中也具有这种特点。如《八花图》题曰“□不逢时亦无怨”,一语道尽了在世事变化的环境中选择智慧的生存和随遇而安的心态,不像郑思肖和龚开对待元朝的态度。因此,在笔者看来,钱选颇有屈原《楚辞·渔父》中“渔父”式的智慧。屈原在《楚辞·渔父》中塑造出一位能根据外界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自己心态的渔夫形象。他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可见渔夫具有面对外界变化而灵活改变自我态度的智慧。

钱选也用象征手法表现这种温和的隐逸态度。在绘画作品中,他常用“陶渊明”“柳树”“林和靖”“仙鹤”“白莲”等元素表达归隐主题,如《归去来辞图》《林和靖诗意图》等。在《归去来辞图》中体现出一种简约、轻松的绘画方式,并通过单纯的视觉图像,同时以陶渊明诗句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它反映了钱选的精神世界,“以看似简单的形象在观众心中唤起深情的共鸣”。这种共鸣“唤起一种优雅和谐的诗意经验,呼应了人们对远离尘世、回归无忧无虑的大自然等这些由来已久的理想的深切渴望”。

在诗文题跋中也用“幽栖人”“桃源”“幽林”“仙宫”“幽草”等有特定隐逸象征的符号和诗句表达自己隐逸的思想。现列几首诗文以证。

题《浮玉山居图》:

瞻彼南山岑,白云何翩翩;下有幽栖人,啸歌乐徂年。菜石映清眦,嘉木澹芳妍;日月无终极,陵谷从变迁。神襟轶寥廓,兴寄挥五弦;尘影一以绝,招隐奚足言。

题《金碧山水卷》:

烟云出没有无间,半在空虚半在山;我亦闲中消日月,幽林深处听潺湲。

题《桃源图》:

始信桃源隔几秦,后来无复问津人;武陵不是花开晚,流到人间却暮春。

题《雪霁望弁山图》:

弁山之阳冠吴兴,峮嶙嶻嶭望不平;焕然仙宫隐其下,众山所仰青复青。雪花夜积山如换,乘兴行舟须放缓;平生不识五老峰,且写吾乡一奇观。

《七言律诗一首》:

倚天苍弁独崔嵬,仙阙遨游愧不才;揽镜频嗟双鬓改,推窗三见六花开。山中酒户冲寒去,城里行人踏雪来;安得时晴风日好,竹林深处且衔杯。

《雪晴知宫周济川和余杯字韵诗作此奉酬》:

乱山积雪郁崔嵬,对景惭无倡和才;晴日旧曾梅下饮,好怀今为竹林开。仙人千劫能居此,俗客三生始一来;未许扁舟落我手,明朝相约共传杯。

从上述列举的题画诗文可以看到,一方面,与郑思肖、龚开对元朝表现出的愤慨情绪相比,钱选的情绪表现则要温和得多,这也可以看作是钱选隐逸思想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钱选借用这些典型的意象元素喻示并建构自己的归隐之心。从根本上说,他是在温和的隐逸思想的支配下,借用这些意象元素表明自己顺从时代变化、顺从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

(二)从归隐后的生活方式看,钱选没有强烈的“拒元”行为

钱选隐居的吴兴地区风景优美,是文人隐居的理想之地,元代周密就曾隐居在此地。钱选归隐后并未彻底远离现实生活,他没有选择像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那样远离社会,进入山林,饿其体肤,以明心志,也没有选择像陶渊明那样“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的隐居方式;而是开始授徒,教人学画,据说“乡人经其指授,类皆以能画称”嘲。这说明钱选还是一位善于教画的好老师,学生只要经过他的指导大都善画。

钱选除了授徒之外,还进行书画交易活动。当时在吴兴地区,钱选的画有着“真成一纸直干金”和“老钱丹青近世无”的美誉。赵孟頫在《题钱舜举画》中也表达了对钱选高超技艺的赞扬:“舜举作着色花,妙处政在生意浮动耳。尔来日夕,沉埋醉乡,吾恐久乃不复可得,觉非其深藏之。同郡赵孟頫题。”

正因为钱选画作出名,民间仿他画作的赝品很多,以致后来他“改号雪溪翁者,盖赝本甚多,因出新意,庶使作伪之人知所隗焉。钱选舜举”。其目的就是防止赝品出现。这些都可以说明钱选画艺高超,有着广泛需求,也从侧面证明此地不是“冷落的丘樊”和“嚣喧的朝市”,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既可以远离闹市的纷扰,又因为不是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又可以进行书画活动。从以上画史记载来看,钱选画艺高超,能授徒、卖画。从这些表现推测,钱选归隐后至少不会为生计问题而发愁,应该是比较稳定的。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饮酒。酒在古代文人群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密切的关系,起初“酒”仅仅指一种生活礼仪或日常物品。《诗经》中就有“饮酒”的诗句:“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傧尔笾豆,饮酒之饫。”(《诗经·小雅·常棣》)后来,“酒”成为古代文人骚客们抒怀解意的感情工具。

现摘录一二,以示“酒”文化象征变化的转向。三国曹操在《短歌行》中借酒抒写人生起伏变化和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唐代李白在《将进酒》中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诗句来表达文人饮酒的豪爽之情和潇洒情怀。北宋诗人苏轼词云:“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东坡乐府·渔父》)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云:“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从上述诗句对饮酒的描写可以看出,饮酒作为民间风俗,在文人那里不仅成为表达豪情壮志、追求美好生活的行为表现,而且成为文人释怀的工具,也“逐渐成为人生的安慰剂,从公共生活的礼器变成个人抒怀怡情的激发物”。

钱选的好酒表现在绘画作品的题跋中,《红白莲图》题跋云:“西母瑶池乐未泱,仙人醒醉在容光。风标自有天然态,又管浓妆与淡妆。右题红白莲图,余爱酒爱画,不过遣一时之兴。……钱选舜举自题于卷后。”《扶醉图》也生动地表现了醉酒的场面:略显醉态的主人公,有好友,有倒在地上的空酒坛等,同时题曰:“贵贱造之者,有醉辄设。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君且去。吴兴钱选舜举。”

从以上题跋内容可以看出,钱选归隐后生活稳定,生性爱酒。但是结合他归隐的原因和思想来看,他饮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将无奈情绪隐藏在诗文或饮酒活动中,看似性情洒脱,实际却是一种“美好”的无奈。这种无奈如同他诗文所言:“皎皎天边白玉盘,年年此夕带愁看;松枝积翠欺人老,桂影浮香入鬓寒。常记醉来多谬误,又逢秋至辄悲酸;疏桐清露中庭下,泪洒西风为一弹。”“远山郁苍翠,胜境非人间;白云自出岫,高耸谁能攀。隐居得其趣,邱壑藏一斑;扁舟任来往,慰我浮生闲。”这可谓他归隐后无奈心境的真实写照。

三、钱选“中隐”的特征

与南宋遗民郑思肖、龚开在绘画中表达出来的隐逸思想相比,钱选在绘画中表达隐逸情绪时比较温和。这种温和的态度进而影响到钱选归隐后卖画、授徒、饮酒的生活方式。从上文得知,钱选的隐居环境和生活方式既能使他远离闹市,又能和世俗环境保持一定联系。如果从隐居环境和生活方式这个角度看,钱选的归隐似乎又和中唐时期白居易提倡的“中隐”有着某种相似性。白居易有诗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从诗中可知,“中隐”特点是介于“大隐”和“小隐”之间,这也是白居易追求“中隐”的理想生活方式。邵明珍在《重读陶渊明》中对此解释道:“白居易虽然对渊明的‘不慕荣利‘老死丘园的节操大加赞赏,但是他没有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他所选择的是‘中隐。在现实生活中,他并没有忘却功名利禄,并不拒绝一切娱乐享受和声色财利。”虽然白居易的“中隐”是以在朝为官为基点的,然而从他描述“中隐”的环境特点以及邵明珍对白居易“中隐”生活方式的解读来分析钱选隐逸思想的特征,两者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相似性。從钱选归隐后卖画、授徒、饮酒的生活方式,能看出钱选归隐后经济收入稳定,衣食有保障,生活处于“非忙亦非闲”的状态,既不劳心费神又可以避免饥寒困扰。又因为性情洒脱,喜好饮酒,能广交朋友,他在隐居时能远离闹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世俗环境保持联系,说明其隐居的环境也是介于“嚣喧的朝市”和“冷落的丘樊”之间。所以,结合白居易对“中隐”的描述特点看,钱选的隐逸思想类似白居易“中隐”式的隐逸思想。

结语

钱选以“温和”的态度表达出他对元初大时代的情绪和立场,这种态度又进一步反映在绘画作品和生活方式中。他既不像“竹林七贤”那样偏激,也不像陶渊明“门虽设而常关”。钱选类似白居易“中隐”式的隐逸思想,表明了他对元初社会若即若离的态度。

总之,钱选“温和”的隐逸表现和“中隐”的隐逸特征,正是他在时代嬗变下一种不争不忿的处世态度和真实自然的生命状态的反映。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