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地域《茉莉花》音乐特征和演唱风格探析

2021-05-08

关键词:衬词唱词乐句

刘 海 莉

一、引言

中国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音乐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土地、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千差万别的地方语言,使中国民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色,也出现了许许多多深受人们喜爱并广为传唱的音乐作品。民歌《茉莉花》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

《茉莉花》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一首民歌,不仅仅是在中国,它在国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各种重要的场合和仪式上都曾奏响过《茉莉花》的旋律,它以其清新、幽雅的音乐超越了国界,受到人们广泛喜爱。

二、《茉莉花》在不同地域的流传变化

民歌往往是群众即兴编曲、口口相传,逐渐形成和流传起来的。在长期的口头传唱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语言习惯、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民歌在流传中不断发生变化,逐步融入到当地的音乐文化中。

《茉莉花》最早名为《鲜花调》,在明、清时期就被广泛传唱,从有曲谱记载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我国地域辽阔,文化丰富,各地域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方言语音等千差万别,这就使得《鲜花调》在二百多年的流传中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几十种不同音乐风格的《茉莉花》版本,流传之广遍及全国各地。

在此以陕西省为例,分析《茉莉花》在流传中的发展衍变。

流传在陕西的《茉莉花》曲牌,已经被陕西的多种曲艺和戏曲剧种所吸收融合,成为一种常用的曲牌,并产生了各种变化形态。在关中东部韩城秧歌中有一曲牌《茉莉花调》,该曲牌在音乐结构、音乐节奏、音乐的旋律走向和每一句的落音上都保留了原来《茉莉花》的特点,但是把原来的五声音阶徵调式改为具有浓郁的陕西关中特点的七声音阶徵调式。这种调式的变化使其在音乐风格上就有了鲜明的秦地地域特色,在原来比较婉转、抒情的音乐基础上又融入了秦地音乐高亢、嘹亮、奔放的性格因素[1]。

《茉莉花》在陕西民歌中,被改名为《一点油》;在陕北二人台中,则名为《张生戏莺莺》;在陕南花鼓中,被冠名为《花鼓调》[1]。

《一点油》(见谱例1)曲牌,是流行于陕西省的大曲种陕西曲子的常用曲牌之一,在陕北、陕南、关中的东府和西府,不同地方艺人的唱法也各不相同[1],但是在音阶调式和旋律走向上却都与《鲜花调》基本相同。

谱例1一点油

《一点油》 是20世纪50年代采录于华阴县的一首曲子。从中可以看出,它由原来的一字多音变成了一字一音[1],从原来的十六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或四分音符;音阶式的旋律进行变为大跳音程,旋律被简化,原来细腻委婉的音乐变得简单明快;在结尾部分加入了偏音7,调式色彩上就有了一些变化。

陕北二人台中的《张生戏莺莺》(见谱例2),保留着《茉莉花》的基本音乐结构,旋律的走向、句尾落音都基本相像,但是调性有了改变,由原来的五声音阶变为七声音阶,加入了偏音4、7,节奏上更舒展,旋律中多次出现的跳音,以及对4、7音的频繁使用,还有句尾长音上的倚音装饰,都使它呈现出黄土高原所特有的音乐风格[1]。

谱例2张生戏莺莺

《茉莉花》流传到陕西省后,它的基本音乐结构、旋律进行、音乐节奏仍然保留原来的形式和特色,但是融入了当地的戏曲曲艺以及民风、语言和民间音乐文化的很多元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不同音乐特征和演唱风格的《茉莉花》版本。其中,有的仍然保留《茉莉花》的原名,有的被冠以当地曲牌名,并与当地戏曲相融合,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

三、六个不同地域的《茉莉花》版本

《茉莉花》在各地域流传过程中,所到之处都会很自然地与当地的语言、民间文化、民间戏曲、民间音乐等相结合,被融合成具有当地风土特色的民歌。由此,在我国各地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音乐特征、不同演唱风格的《茉莉花》版本。

《茉莉花》在我国广为流传,它的足迹几乎遍布所有的省份。在湖北、福建、江苏、山东、四川、浙江、陕西、广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宁夏、 黑龙江都能寻找到它的流传踪迹。在此选取六个不同地域的《茉莉花》版本,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基础,对其音乐特征和演唱风格进行分析。

(一)江苏民歌《茉莉花》

江苏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在音乐区域的划分上属于吴越民间音乐区[2]。这一地域的音乐风格具有委婉、细腻、优雅、平和的特点。

1.调式及曲式结构。江苏民歌一般采用五声徵调式, 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五声A徵调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每一句上下终止音呈四度音程关系;落音分别为徵、宫、羽、徵。音乐结构严谨、规整,布局合理紧凑,演唱起来细腻、流畅。开头两句唱词重叠,第二句重复中有变化,很自然地承接第一句。旋律呈递进式的进行,两小结一个乐句,结构规整。第三乐句舒展开来,用了4小结,使音乐有了更多的呈现。第四乐句结构规整中又赋予巧妙的变化,用更长的时值完整地叙述了音乐内容。

2.旋律和节奏。这首民歌为规整的24拍节奏,整个旋律进行平稳中有跳跃,主要为二度、三度音程关系,旋律线条较平和,也出现了下行四度、五度音程的进行,最后一句出现了一个九度音程的大跳,使旋律多了些灵动和起伏,演唱起来既细腻、委婉,又活泼、俏皮。十六分音符的大量运用,每一拍有四个音符,使音乐节奏灵动、轻快,在演唱时温婉中更多了几分俏皮和活泼。

3.语言特点。根据当代语言学家的划分,江苏省为吴语区[3],以苏州话为代表,它的语言特点是温婉、柔和,我们常说吴侬软语。这首《茉莉花》即用吴语来演唱。 吴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留浊声母发音,吴侬软语听起来是轻声细语,说话语调温婉、柔和。这种语言特点直接表现在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进行中。语言上温婉、轻柔的风格也影响到演唱的风格,使得演唱委婉、曲折、细腻,听起来新颖、亲切。

4.声音特点。江苏民歌《茉莉花》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温婉、秀美的少女形象,在演唱时声音干净、清纯、柔美又略带俏皮,表现出江苏少女的性格特点。演唱时不需要很强烈的表达,在轻柔的诉说中传达心意。

(二 )湖北宜昌民歌《茉莉花》

1.调式与曲式结构。湖北宜昌《茉莉花》和江苏《茉莉花》都采用徵调式,这首为五声音阶C徵调式,前两个乐句以完全重复的模式进行,没有变化,乐句进行流畅;后面两句音乐更富于变化,衔接紧凑,没有再现的曲式结构在演唱时表现出自然、流畅的风格特点。每一句上下终止音呈三度或六度关系,前面两句结构规整;后面结构前半句紧凑,后半句舒展,

2.旋律和节奏。这首《茉莉花》节拍为4/4拍,每小结四拍的节奏使旋律更开阔。以一拍两个音符或一个音符为主,更多了一点舒展和从容。其旋律特点和江苏《茉莉花》还是很接近的,开头两句旋律完全一样、完全重复,只是旋律更简洁一些,主旋律的进行基本保持不变。因为是4/4拍,乐句的最后一个字拖长,特别是“骂”字唱六拍,比江苏《茉莉花》拖腔加长了很多。旋律进行以二度、三度音程为主,在中间也增加了一个六度的跳跃,旋律更有起伏。前面两句节奏较平缓;后面旋律有跳跃有拖腔,使音乐风格略显大气一点。

3.语言特点。宜昌属于我国西南官话方言区[3],语言特点是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接近四川,和武汉同属于西南官话方言区,与四川话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没有卷舌音,吐字比较往后,舌根儿用的比较多,比吴语区的语言听起来要硬朗一些。湖北宜昌《茉莉花》与江苏《茉莉花》相比,语言上便多了几分硬朗和热情。

4.声音特点。这首《茉莉花》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大气和热情,演唱时声音明朗、舒展,少了些许江苏民歌的温婉,多了几分湖北民歌的热情、大方。前面两句演唱时较平和、简洁;后面两句则更开阔,在声音的表现力上更有发挥的空间。

5.唱词内容。这首《茉莉花》的唱词中并没有提到“茉莉花”,而是保留了《鲜花调》的部分唱词,唱的还是“好一朵美鲜花” “我本当掐了一朵鲜花戴,又怕看花人骂”。唱词内容很简洁,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又富有生活情趣。

(三)河北南皮县民歌《茉莉花》

1.调式及曲式结构。河北南皮县的这首《茉莉花》调式为带变音的六声音阶[4]24A徵调式,乐句在起、承、转、合的基本结构之上,每个乐句都更丰满更富于变化,乐句的落音分别是徵、徵、宫、徵。它的调式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同,后面乐句的构成更丰富,变化较多,其落音和江苏民歌有所不同。

2.旋律和节奏。这首《茉莉花》节拍为2/4拍,旋律起伏较大。开头两句重复中有变化,第一小节有升高半音的变化音,整个旋律进行以八分音符为主,一小节四个或五个音符。旋律进行中有多次四度、五度音程的小跳,小跳的进行更具有中国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在乐句的尾音中多次出现下滑音,在主旋律之外加入了风格性很强的装饰音。这首《茉莉花》的音域比江苏《茉莉花》宽阔一些,演唱风格呈现出北方民歌宽阔、嘹亮的特点。这首民歌在演唱时往往有歌舞表演的穿插,每个乐句最后一个字都有拖腔,特别是最后结尾有很长的拖腔,一个字拖了六小节、十一拍半。旋律融合了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在演唱时呈现出浓厚的河北民歌的地域色彩,有地方戏剧特色和说唱风味,又带有民间歌舞轻盈跳动的特点。

3.语言特点。南皮县隶属河北沧州市,其语言被划分为冀鲁官话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包括京、津、冀、鲁、晋[3]。当地语言特点是基本发清声母,韵母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较少;声调方面的特点是比较单一的语调,句尾通常带有下滑音。这首民歌演唱起来具有南皮县口语的特点,音乐中多次出现下滑音,展现了地方语言特色,具有叙事性和说唱风味。

4.衬词和衬腔。在这首《茉莉花》中,加入了很多具有地域风格的衬词和衬腔。每一句都有衬词点缀,如“哎”“怎么”“哎咳”“哎哎哎咳”“哎咳也咳”“那个”。其中,有的放在句尾来补充前面唱词,有的放在唱词中间衔接,使演唱更朴实、流畅,具有戏曲性和说唱性。这些衬词、衬腔体现了这首民歌的地域色彩,演唱时别具风格。

5.声音特点。这首《茉莉花》在演唱时与江苏《茉莉花》有很大的差别,这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朴实、热情,不同于江苏民歌的细腻、温婉,它体现出河北民歌热情、朴实、爽朗的特色。这首《茉莉花》用四段唱词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演唱时带有说唱风味,声音的表现上则更需要强弱变化,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比江苏《茉莉花》多了一些北方女子的气度和诙谐。

6.唱词内容。这首《茉莉花》的唱词内容比较充实,有故事情节,它仍然保留了《鲜花调》里面《西厢记》的故事内容。唱词共四段,讲述了张生、崔莺莺、红娘不同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幽默风趣[4]24,演唱起来像在讲故事,诙谐有趣,具有很强的说唱风格。

(四)山西临汾《茉莉花》

1.调式和曲式结构。流传在晋西南临汾市的《茉莉花》为七声音阶C徵调式。在民族调式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了两个色彩偏音4和7,并在音乐中频繁出现,突出了4音和7音两个偏音,增加了曲调的色彩性。这首《茉莉花》曲式结构与江苏《茉莉花》相同,用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组成,结构规整,曲式进行简洁、流畅,与江苏《茉莉花》的结构相似。

2.旋律和节奏。这首民歌用中速演唱。开头两句旋律进行以二度、三度音程为主;在后面乐句中,旋律平稳中间或出现了四度、五度音程小跳的旋律进行,使音乐富有一定的变化和起伏;最后的结尾部分,旋律呈下行走向,呈现出含蓄、内敛的演唱风格。整个旋律进行比较平稳,没有跌宕的旋律起伏,但平稳之中又有一点跳跃。旋律进行没有加任何装饰音,旋律线条简单、流畅,演唱起来具有自然、朴实的风格。旋律中多次出现了4音和降7音两个色彩性的偏音,特别是在最后一句中连续出现降7音。多次出现的4和7音,增强了这首民歌的抒情性,使整个旋律更婉转而优美,情感的表达上更真切,具有很强的情歌风味,在演唱时呈现出山西民歌独特的地域风格。

3.语言特点。山西省属于中原官话方言区[3],发音时舌根比较硬,语言比较粗放,与和风细雨的吴侬软语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的语言特点使演唱时呈现出淳厚、质朴的特点。山西话的语调以四声居多,这样的语调表现在临汾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走向中,旋律下行进行比较多。

4.衬词和衬腔。在这首《茉莉花》的唱词中也加入了衬词、衬腔,如“她(的)若是”中的“的”字,“就把(个)鲜(呀)花插(呀)”中的“个”字和“呀”字,这些衬词放在唱词中间,演唱时接近口语的表达,使唱词听起来更自然、流畅,贴近生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以衬词“呀”结束,并占有较长的时值。衬词在这里起了担当的作用,使演唱听起来更自然亲切,也使情感的表达更完整。

5.声音特点。在演唱这首临汾《茉莉花》时,歌手要唱得内敛而情真意切,人物形象具有深厚的内在情感。在声音的表达上不要求很高亢和明亮,没有很强烈的强和弱的对比,而是要突出抒情性。与江苏《茉莉花》相比,这首《茉莉花》情感的表达更深厚和朴实,呈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展现了山西民歌质朴、自然、深厚的地域特色。

6.唱词内容。这首《茉莉花》的第一句保留了江苏《茉莉花》的唱词“好一朵茉莉花”,其后的唱词变化很大,如“情郎哥是蜜蜂奴家是花,愿情哥来采花”“摘一朵送给我的情郎哥,心里单想他”,唱词的内容表达了年轻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对情郎哥的表达大胆直接,体现出西北人的热情豪放。这首民歌的三段唱词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叙述完整,表达清楚。

(五)宁夏固原县回族民歌《茉莉花》

1.调式及曲式结构。这首宁夏固原县的民歌《茉莉花》是民族调式D徵调式,采用六声音阶构成。它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了色彩性的偏音4,并且频繁出现在曲调进行中。它的整体结构延续了江苏《茉莉花》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式结构,乐句的落音在徵音和宫音两个音上,调性特征明显。但是4音的频繁出现使调性的色彩产生了一些变化,增加了抒情性。

2.旋律和节奏。这首《茉莉花》为2/4拍,节奏比较规整,一拍三个音或两个音为主,后十六分音符出现比较多。旋律进行中上行的四度音程时有出现,使旋律错落有致。二度、三度的音程较多,在结束句中也出现了下行的五度音程和上行四度音程的衔接,整体的旋律进行错落有致。这首《茉莉花》与江苏《茉莉花》比起来更显质朴、粗放,具有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旋律中多次出现的偏音4和微升4,是这首《茉莉花》的特色,使它的音乐别具一格,色彩性更强,演唱起来风格特征明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作品的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连续运用后十六分音符,微升4音,是这首《茉莉花》的特点,这样的节奏型在演唱时添了一些热情和活力。

3.语言特点。宁夏固原县属于我国中原官话方言区[3],同时它又是回族居住地区。这首《茉莉花》是一首回族民歌。这里的民歌语言别具特色,在发音时有后鼻音比较重的特点,在演唱时呈现出淳厚、粗放的风格。

4.衬词和衬腔。这首《茉莉花》用了“个”“的个”“了”“者”“那”“呀”等比较多的衬词来衔接唱词和加强语气,使演唱更具有地域性。特别是衬词“者”,是宁夏地方语言的特色。这些衬词的多次出现,使演唱时地域风格强烈,情感表达质朴。这首《茉莉花》的更特别之处是在结束句中,最后的衬腔“牧童哥”呈现出地方色彩,与江苏《茉莉花》有了很大区别,演唱起来人物形象更生动。

5.声音特点。西北民风质朴、豪放,形成其鲜明的音乐风格。这首《茉莉花》豪放之中多了一点抒情和细腻的情感,演唱时更突出情歌的特点。声音上也不强调西北民歌的高亢和嘹亮,而是更注重表达淳朴、美好的情感,演唱起来自然、亲切,优美动听。

6.唱词内容。这首《茉莉花》的唱词内容与江苏《茉莉花》有所不同,在原来唱词的基础上加入了“牧童哥”人物,并且放在每一段的结束句用“牧童哥”作为结尾[4]26,人物形象更具体。这首《茉莉花》第一段唱词基本和以往的主题相同,第二段唱词内容有新的变化:“我把它(的)带把儿采在(了)我家,我三天(者)我三天不出家,守住(那)鲜花儿采(呀)”,表达了一种珍惜和爱慕之情,使演唱风格更具抒情性。

(六)黑龙江民歌《茉莉花》

1.调式及曲式结构。这首《茉莉花》为五声音阶G徵调式。旋律中没有加入偏音,由四个乐句组成。与江苏《茉莉花》相比,黑龙江《茉莉花》整体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开始两句的尾音都用了较长的时值,拖腔使整个音乐结构更舒展,调性特征很明显。因为没有偏音,乐句的落音都在调式骨干音徵和宫两个音上。

2.旋律和节奏。这首《茉莉花》是2/4拍节奏,每个句尾拖腔很长,演唱起来从容舒展。后面乐句的旋律进行中出现了六度、七度甚至十一度的音程,跳进的旋律进行增多。旋律跳进明显,演唱起来声音富于变化。音调的高低起伏和乐句字尾长长的拖腔,都呈现出东北民歌热情、泼辣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格。开头乐句尾音用了很长的拖腔,一个字延续了三小节,这样长的拖腔使每一句的表达都更有表现力。这首《茉莉花》的音域较宽,音程跨度大,有上行七度、下行六度的跳进,最大的跳进为十一度,表现出东北人的性格特点。

3.语言特点。黑龙江省属于我国东北官话方言区[3],它的语言跟普通话很接近,但是又存在很多区别,特别是在说话的字调和语调上差别很大。黑龙江人讲话时语调比较高,语气也比普通话强烈,语调高低起伏明显。说话的语调与旋律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茉莉花》的旋律进行上也可以体现出来。

4.声音特点。这首《茉莉花》经常由男歌手来演唱,而江苏和其他地域的《茉莉花》一般是由女歌手演唱的。男声比女声音色宽厚,演唱起来柔中带刚,呈现出开朗、利落的性格特点,纯朴、热情中又带着风趣、诙谐[4]28,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衬词和衬腔。在这首民歌的唱词中加入了一些衬腔“那个”“呀”“哪”“呃”等,这些衬腔从开头到结尾贯穿在整个演唱中。每一句唱词中都有衬词,特别是每一句的字尾,通常用“呀”字来结束,并且拖长音,在演唱中衬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另有衬词“啦”“那个”等使歌唱语言更亲切风趣,演唱风格更热情、爽快。

综上所述,在对不同地域《茉莉花》音乐特征和演唱风格的分析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地域差异性,感受到音乐承载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特征。中国民歌包含着丰富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衬词唱词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唱词(外一首)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