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6例*

2021-05-07张清蕊王雷生

中医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根型活动度颈椎病

张清蕊,王雷生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国内颈椎病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颈椎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肩、臂麻木、疼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1-2]。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颈椎病类型,在颈椎病中的比例约为70%,危害较大[3-4]。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虽然能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但属于有创性治疗手段,存在风险高、并发症多、治疗费用高昂等不足,因此临床多倾向于保守方案治疗[5-6]。传统的西药、理疗、手法纠正颈椎病病理结构等手段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不适,但容易出现病情反复问题,影响治疗效果。中医历史悠久,中医学领域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与肝肾不足、湿邪外侵关系紧密,采用针灸、耳穴压豆等中医疗法治疗颈椎病具有操作简单、风险低、经济性高的优势,受到了医师和患者的青睐。2018年8月—2020年6月,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6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2例,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33~68岁,平均(50.48±8.42)岁;病程7~53 d,平均(30.49±5.07) d。对照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34~69岁,平均(39.14±6.37)岁;病程6~54 d,平均(30.72±5.19) 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实用骨科学》中的相关标准[7]。患者伴有肩、臂麻木、疼痛症状;经颈部影像学检查提示颈椎曲度改变,椎间盘后突或变性。

2.2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风寒阻络证标准。主症:颈部感受风寒而患病,肢体酸痛,得温则舒。次症:颈项活动不利、强痛,四肢拘急,肢端麻木、疼痛,肌肉无力;舌质暗,苔薄白,脉沉迟或沉弦。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年龄33~69岁者;②病程<3个月者;③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者;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配合检查和治疗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严重器质性功能障碍者;②精神病、意识障碍者;③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④沟通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无法配合研究者;⑤血液系统疾病者;⑥皮肤缺损、破溃或瘢痕体质者;⑦合并其他颈部疾病,如落枕、肩周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患者;⑧合并骨折者;⑨合并恶性肿瘤者;⑩中途退出者;治疗过程中因病情需要联合使用其他方式治疗者;临床资料缺失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右佐匹克隆片(由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 20180325,3 mg/片),3 mg/次,1次/d,睡前口服。同时给予牵引治疗,操作方法:指导患者取坐位,医师站立在患者背后,用一侧手臂的肘部托住患者下颌,另一侧手掌扶其枕部,缓慢将头部向着前上方拔伸牵引,幅度以前屈曲15°~30°为宜。调节牵引质量,通常控制在4~10 kg。牵引力度由轻及重,循序渐进。同时缓慢转动患者头部,转动头部控制在30°以内。15~30 min/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治疗。主穴:颈椎、枕小神经、肝、神门、肾穴。操作方法:每次取单侧耳穴治疗,交替进行。使用750 ml/L医用乙醇消毒耳郭,寻找压痛点,用王不留行籽贴于上述耳穴上,各穴位1粒,用单手拇指揉压,力道由轻及重,以耳郭部有灼热、酸胀感为宜。各穴位每次按压2~3 min,每日早中晚各治疗1次,治疗间隔时间>4 h。联合针灸治疗,取穴:双侧天柱、双侧百劳、夹脊、大椎穴。操作方法:治疗时患者取俯卧位,对穴位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使用直径为0.25 mm,长度为40 mm的一次性针[由天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苏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270571号]施针,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并点燃艾炷置于针柄上方,避免烫伤患者,以穴位皮肤感到舒适、温热为宜,1次/d。两组均治疗30 d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5.1 疼痛评分

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9]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颈椎疼痛情况。满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

5.2 颈椎功能

根据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10]评价治疗前后患者颈椎功能。各项目6个问题,每题记0~5分,总分30分。得分越高表明颈椎关节活动障碍程度越高,颈椎关节活动功能越差。

5.3 颈椎活动度

使用美国CROM颈椎活动度测量仪测定治疗前后患者颈椎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屈、右屈活动度。由相同一位医师负责测量工作。

5.4 临床症状积分

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记2分,颈肩痛记4分,恶心呕吐记8分,眩晕记16分,总分30分。积分越高提示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11]。

5.5 血流动力学

采用荷兰philips-iE33型超声诊断仪对治疗前后患者左、右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方法:检测时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使其头部略微后仰,使用探头探测颈部椎动脉,探头频率5~10 MHz,选取频谱优良的高质量清晰图像资料,测量椎动脉血管管径、血流量、血流速度,测量3次求取均值。

5.6 细胞因子

治疗前后患者清晨空腹经肘静脉采血5 mL,转速3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3.5 cm,取上清液,于-70 ℃冰箱中保存备用。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内皮素(endothelin,ET),试剂由上海恪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5.7 血液流变学

治疗前后患者空腹经肘静脉采血5 mL,抗凝处理后30 min内实验室送检,使用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KES-900F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测定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2]。痊愈:上肢麻木、头晕、疼痛、颈部不适等临床症状消失,颈、肩、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肌力正常,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颈、肩、背的疼痛缓解,肢体功能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分,

8.2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NDI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ND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NDI评分对比 分,

8.3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颈椎活动度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颈椎活动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对比

8.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对比 分,

8.5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表5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对比

8.6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6。

表6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对比

8.7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细胞因子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细胞因子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7。

表7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对比

8.8 两组疗效对比

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8。

表8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对比 例

9 讨 论

颈椎病是颈段脊柱发生慢性病变、退行性改变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和颈部疼痛、感觉异常、功能缺损[13-14]。临床中炎症刺激、机械压迫、免疫反应等在颈椎病发生和进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5-16]。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高发颈椎病[17-18]。西医学[19]认为:颈肩部急性或慢性劳损、颈椎及邻近软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等均可能导致颈椎压迫或刺激脊神经根,诱发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证”“项强”“颈肩痛”等范畴[20],其发病与湿邪侵入、积劳成疾、肝肾不足、外伤关系紧密,为本虚标实之证,可引起气血亏损、痰湿血瘀、经络痹阻,故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行气止痛为原则[21-22]。袁娜等[23]研究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有效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既往关于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方面,关于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不仅探讨了耳穴压豆联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颈椎活动度变化、临床症状积分的影响,还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细胞因子变化进行了探索。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其中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更加明显,疗效更加显著。本研究采用耳穴压豆治疗时取穴颈椎、枕小神经、肝、神门、肾,其中枕小神经起源于C3神经根,分布在颈、肩、项、后头部,刺激该穴能够温经止痛、疏通经络;颈椎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病变所在,取颈椎、枕小神经点两穴能够直趋病所;神门属于止痛要穴。肾主骨,肝主筋,肝肾同源,取肾穴能够壮骨,取肝穴可有效舒筋,肾、肝穴共用具有通经活血、行气镇痛的功效,能够改善患者因疼痛引起的颈椎活动障碍,提高颈椎活动度。联合针灸疗法,对患者夹脊、天柱、百劳、大致等穴进行针刺治疗,通过平补平泻法施针,能够振奋督脉阳气,发挥通利血脉的作用,有效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针灸治疗还能够刺激穴位,使皮肤末梢感受器在受到刺激后,将相关信息传导入人体中枢神经,经皮肤、内脏反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衰退功能,抑制亢进功能,促使生理平衡恢复,缓解肌肉痉挛,减少颈椎退变对邻近组织、神经根产生的机械性压迫,改善局部血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并有效抑制疼痛信号传导,阻碍炎性递质释放,纠正颈部失稳状态,促使颈椎功能恢复。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NDI评分明显降低,颈椎活动度明显提高,其中治疗组疼痛评分、NDI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治疗组采用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颈、肩、背疼痛感,改善颈椎功能活动障碍,促使颈椎活动度恢复正常。分析后可知,使用耳穴压豆联合针灸能够通经行气,达到调和气血、瘀去新生的效果,促使经脉通畅,通则不痛,可改善患者疼痛、颈椎功能活动障碍;同时利用艾炷对局部穴位发挥温热止痛、祛风胜湿、活血化瘀作用,以减轻疼痛,提高颈椎活动度,改善颈椎功能。

本文中治疗后两组椎动脉血管管径、血流量、血流速度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其中治疗组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治疗组血流动力学改善效果更加显著。采用中医耳穴压豆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该病能够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减轻颈椎退变对颈部神经、血管产生的压迫作用,改善脑组织缺血状态,促使脑部血流量增加,缓解患者颈肩疼痛、颈椎活动障碍等情况,并发挥消肿止痛、舒经活络的作用,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状态,促进机体气血运行,改善颈动脉供血状况,促使椎动脉血管管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水平提高。相关报道[24-25]显示:改善血流动力学对缓解颈椎病患者病情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本文中治疗后两组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治疗组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治疗组血流动力学改善效果更加理想。研究后发现:采用耳穴压豆联合针灸治疗患者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有效阻碍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促进脑部供血,缓解患者病情。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受病情影响,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会出现管径变窄、血流速度下降等变化,当机体代偿机制超出负荷能力时则会导致细胞因子水平异常。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的NSE、ET均显著降低,其中治疗组NSE、ET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治疗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NSE、ET水平。分析后发现,NSE是由神经元、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和释放的一种酸性蛋白酶,主要分布在神经元胞质内,是神经损伤较为敏感的标志物。由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容易出现脑组织血供不足问题,致使脑组织在缺血状态下损伤神经元细胞,大量NSE从胞质内释放进入到体循环、脑脊液内,表现为血清NSE表达水平升高。ET在人体血管内皮、各种组织和细胞内广泛存在,具有调节血管功能、维持基础血管张力的作用,是临床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的常用生物学指标;而神经根型颈椎病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致使血液中的ET呈高表达水平。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耳穴压豆联合针灸治疗,能够调节气血失衡问题,改善血运,促使经气通畅运行,减少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对NSE、ET水平的影响,促使NSE、ET恢复正常。综上所述,给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耳穴压豆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颈椎功能障碍程度,缓解临床症状,提高颈椎活动度,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疗效,具有积极的临床运用意义。但本次研究也存在纳入病例较少、未进行远期随访、未就生活质量改善效果进行研究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采集量,完善观察指标,通过远期随访观察复发情况,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科学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根型活动度颈椎病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