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嵇康,怼天怼地的另一面

2021-05-06刘勃

环球人物 2021年8期
关键词:钟会司马昭山涛

刘勃

《世说新语》第六门是“雅量”,最能体现人的雅量的自然是看淡生死。著名的嵇康之死,就在这一门。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嵇康做过中散大夫,所以往往被称为嵇中散。文王指司马昭,他的谥号是文。

这一段文字简单得都不需要翻译,感染力却无与伦比。问题是,司马昭为什么要杀嵇康呢?

嵇康祖上姓奚,本是会稽人(今属浙江),后来搬到了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因为本地有嵇山,改姓了嵇。史书上记录了嵇康父亲的名字,但他爷爷叫什么就不知道了。当时人自报家门,动不动喜欢上溯很多代,报出列祖列宗的头衔,由此可见嵇康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世家。

嵇家搬到谯郡,那里是曹操的老家。嵇康的父亲嵇昭,担任了督军粮治书侍御史。这是一个秩禄不算高,但在监察系统中十分重要的职务。嵇昭去世时,嵇康年方三岁,由母亲和一位哥哥抚养长大。少年时,他的生活颇为优渥,所以才能博览群书,掌握各种才艺,并养成任诞简傲的性格。看来,父亲积累的资源相当可观,兄长混得也不错。

这当然得益于曹操、曹丕父子的政策与恩遇。

后来,嵇康娶了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女兒或孙女(不同书说法不同)。曹操的儿女众多,孙女、曾孙女不知凡几。曹魏的诸侯王大约是历代王朝宗室里最寒酸的,不能直接管控地方,更不用指望兵权,各方面都被严格监管。这门亲事对提升嵇康的地位,恐怕不能说有多少助益。

嵇康本来并不注定是司马氏的敌人。司马氏取代曹魏,不是血流成河的革命,更像是同一个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转移。大量曹魏旧臣轻松转身,成了晋朝的开国元勋;中层以下的官员更不必牵扯到政治站队中。嵇康的哥哥嵇喜在西晋的仕途就颇为成功。

那嵇康为何不容于司马氏?

几乎所有认识嵇康的人都在强调,这是一个魅力大得超凡脱俗的人。这首先得益于他的容貌。《世说新语·容止》记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晋尺七尺八寸,相当于1.90米左右。不过古人于数字素来不严谨,也许只是形容嵇康非常高。

这短短一段话里,收录了三个人对嵇康的评价。

第一个评价,“萧萧”是洒脱大方的样子,“肃肃”是严正整齐的样子。洒脱和严正,都是美好的风度,但并不特别罕见,可同时兼具,就真的难得了。

第二个评价,这里的“肃肃”是拟声词。嵇康身上似乎自带天籁,仿佛苍松下吹来的风,并非疾风,却有一种牵引的力量,带你超然于尘世之上。

第三个评价来自山涛。山涛比嵇康大近20岁,却是很好的朋友,因此近距离观察得最仔细。山涛说,嵇康的为人,高峻得像孤松独立,他醉态倾倒的样子,仿佛将要崩塌的玉山。

至于嵇康为人处世的作风,不多的几种记录,看起来彼此矛盾。《世说新语·栖逸》里说:

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这里说到的嵇康写给山公(涛)的信,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信里,嵇康讲到自己绝不可以为官,官场的烦琐规则,有7件事自己绝对受不了(“必不堪者七”);自己又有两种习性,一定会导致严重后果(“甚不可者二”)。

“不可者”其一是“非汤、武而薄周、孔”。批判商汤、周武王,瞧不起周公、孔子。朋友圈里说说问题不大,当官了还这样,等于公开宣扬,问题就严重了。

其二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看见不顺眼的事就忍不住要说,不当官眼不见心不烦,当官了就要正面起冲突。

所以嵇康拒绝了山涛举荐自己为官的好意。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件事更早的记载,只说“康答书拒绝”,并没有要和山涛绝交。而从信的内容看,嵇康虽然说话不大客气,也到不了绝交的地步。所以,《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个后人所拟的篇名,很可能是不准确的。这么处理戏剧性更突出,更吸引眼球,有“标题党”的嫌疑。

体现嵇康性格最生动的案例,是《世说新语·简傲》里的记载。钟会邀集了一批名士拜访嵇康,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对钟会等人的到来视而不见。直到钟会离去,嵇康才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的应答也足够机敏:“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但关于嵇康的性情,也有完全相反的说法。《世说新语·德行》: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这样看来,嵇康的涵养深沉得很。这也并非孤证。一来,嵇康喜好老庄之道,喜怒不形于色符合老庄的理想;二来,嵇康写过一篇《家诫》,教导儿子怎样做人,讲的全是一些谨小慎微的道理。他不是泛泛地强调要守规矩,而是对官场人情有很深的洞察。

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对钟会等人的到来视而不见。(李云中/绘)

或许,嵇康是一个理智上深谙游戏规则,大多数时候也能避免和这种规则发生冲突的人。但正因为看得透,憎恶才更深,才那么决绝地要远离官场。

譬如嵇康强调,和领导打交道要保持距离,和别人一起去拜访的时候,不要最后走,领导留宿,更不要答应。因为这种情况下,领导很可能跟你打听同事之间的秘密。更糟糕的是,以后同事间有啥不能外泄的事被领导知道了,你会被认为是那个告密者——如果嵇康真是一个“怼天怼地”的人,即使意识到应该守规矩,也不会有这样的观察力。

说到嵇康的谨慎,还有更过硬的证据:最终导致嵇康遇害的吕安事件,嵇康一開始也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吕巽、吕安兄弟俩本来都是嵇康的朋友。后来,哥哥吕巽强奸了弟弟吕安的妻子,吕安想告发哥哥,找嵇康商议,而嵇康“深抑之”;然后他又去找吕巽,让吕巽承诺也不要找吕安的麻烦。嵇康的想法是,“盖惜足下门户,欲令彼此无恙也”。这很尊重世家大族、礼法之士们千年不变的初心:深宅大院里玩得再“脏唐臭汉”没关系,只要保持门口两只石狮子干净,外面架子不倒就行。

或许,嵇康是一个理智上深谙游戏规则,大多数时候也能避免和这种规则发生冲突的人。但正因为看得透,憎恶才更深,才那么决绝地要远离官场。

但政治倾轧,不是你想躲开就躲得开的。嵇康调解吕氏兄弟的冲突失败,哥哥吕巽内心不安,反过来告发弟弟吕安殴打母亲。吕巽和钟会关系很好,钟会又有宠于司马昭,一来二去,吕安被贬谪到边境为官。年轻气盛又扬才露己的吕安得知自己被贬后,给嵇康写了这样一封信:

顾影中原,愤气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厉。龙啸大野,虎睇六合。猛志纷纭,雄心四据。思蹑云梯,横奋八极。披艰扫难,荡海夷岳。蹴昆仑使西倒,蹋太山令东覆。平涤九区,恢维宇宙。斯吾之鄙愿也。岂能与吾同大丈夫之忧乐哉?

“平涤九区,恢维宇宙”云云,简直就是说要发动军事政变,改变司马氏专权的局面,把朝政还给曹魏的皇帝。

司马昭震怒,把吕安抓回来,投入狱中。而吕安既然对嵇康说“岂能与吾同大丈夫之忧乐哉”,嵇康当然也就成了他的同谋。

这时候,嵇康可以选择与吕安划清界限,但他拒绝这么做。

你可以理解为,他忠于曹魏,所以甘以身殉;也可以理解为,他对这场政治斗争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当初没有让吕安去控告吕巽,觉得心中有愧,在这个关头抛弃吕安,他无论如何做不出。

至于是不是和司马氏作对,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你说我是,那就是吧。这就是嵇康在《悲愤诗》中说的:“实耻讼免,时不我与。”

《三国志》提供了一条至关重要的记录:“嵇康等见诛,皆(钟)会谋也。”钟会出身名门,自幼聪明绝顶,养成了极度虚荣和自我中心的性格。嵇康出身平平,竟能在名士圈享有无与伦比的声望,钟会为此妒火中烧,甚至不需要直接冲突来添油加醋。

当然,是否处死嵇康最终还要由司马昭决定。而司马昭的心态,另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喜爱嵇康的人往往愿意相信,司马昭杀嵇康,是因为嵇康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引起了司马昭的忌惮。这却很可能高估了嵇康。

一个几乎成了套话的说法是,当时统治黑暗的司马氏大肆杀戮名士。但实际上,如何挥舞屠刀,司马氏大有讲究。对出身门阀大族的人物,司马氏常常很宽容,如害死嵇康后仅仅一年,钟会因谋反被杀,司马昭忙不迭地宣布,不会因此牵连钟氏家族的其他成员,“有官爵者如故”,这就是颍川钟氏作为顶级名门的特殊地位。

而嵇康的家族,卑微到不够在史书上留下名字,他是靠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在名士圈里享有声望。名声足够大,杀你会引起相当大的社会震动;出身足够低,杀你却不至于触动那张复杂的关系网。当需要杀一个人立威的时候,不杀你杀谁呢?

猜你喜欢

钟会司马昭山涛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昭为何不称帝
酒窝
酒窝儿
只有上一等,没有下一等
“竹林”大哥山涛的为官之道
扶不起的阿斗
百感交集
“竹林大哥”山涛的为官之道
吴牛喘月
山涛:传说中的老大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