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夫妻的“无声面包店”

2021-05-06陈霖

环球人物 2021年8期
关键词:聋儿刘师傅面包师

2021年4月上旬,长沙下起春雨,有一丝凉意,吴正荣从热腾腾的面包店里出来迎接刚下班的杜雪慧。(本刊记者 陈霖/摄)

过去一年,德国人吴正荣很少用手机。去年央视报道了他和妻子杜雪慧开的“聋人面包店”吧赫西点后,总有人给他打电话订面包或询问情况。他白天都泡在后厨揉面团、盯烤箱,一接完电话就得洗手消毒。他觉得这打断了制作过程,无法专注,便把手机放一边。

回到19年前,吴正荣和杜雪慧了解到湖南长沙的聋儿无法接受听力康复训练而丧失语言沟通能力。他们辞掉在德国的稳定工作,前往长沙为聋儿做康复训练。解决了语言问题,他们又着手解决融入难题,就开面包店培训听障人士,让他们掌握生存技能,像普通人那样工作。这才有了记者眼前的“网红面包店”。

吧赫西点位于长沙的湘春巷,这是在宁静的居民区,位置隐蔽,记者拐了几道弯才找到这里。4月上旬的长沙下起大雨,不利出行,店里生意却很好,不少人是因为看到B站UP主“阿福”拍摄的探店视频来的。3月31日,视频播出后几小时全网播放量上百万。一名顾客买了七八个面包,他妻子在德国,看到这个视频后很感动,专门交代在中国的丈夫去“支持”。

每周一到周六上午7点,吴正荣和聋人面包师开始制作西点。图为听障学徒在制作西点。学徒一般学习3个月,再进行3个月的试用期,通过后可成为正式面包师。(本刊记者 陈霖/摄)

吴正荣在店面附近租了房子,每天清晨赶到面包店开工,他们要捏多种面团,每种可制作一到三种面包,一天出炉30多款西点。目前店里有5名正式面包师,除了吴正荣,其他均为中国听障人士,在这里工作了3到7年不等,还有一名听障学徒。开店以来,吴正荣培训出超过20名聋人面包师,不少人“出师”后靠烘培技艺谋生。这家店一直颇受关注,但价格亲民,从未涨价,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网红店该有的样子。”

唯一听得到计时器的人

记者来到吧赫西点的后厨,51岁的吴正荣操着外国人的腔调一字一顿地说:“把头发扎起来,戴上帽子,把发梢塞进去,再把脚抬起来。”一米八几身高的他蹲下来,往记者的鞋底喷消毒酒精。这个动作他再熟练不过,在过去11年里,他就是这么替听障员工做的。

面包师来回走动,后厨里除了搅拌机的声音,静得出奇。正式面包师里,吴正荣是后厨里唯一能听到计时器声音的面包师。根据不同面包烘烤的时间,他会设置时间,待铃响“哔哔哔”,就去关烤箱。

店里最受欢迎的是肉桂卷。记者见到两名面包师用机器将手工打好的面团压扁,涂上手打的肉桂酱,卷起来切成块,再将其轻压成圆形,涂上油送进烤箱。这一做法来自吴正荣的丈母娘。11年前,他和妻子已在长沙待了多年,发现针对听障人士的特教课大多是艺术设计,“但相关的岗位不多,我们就想到制作西点,面包的市场更广,他们学会后可以当面包师”。在德国时,吴正荣的丈母娘常做肉桂卷。他盘下一家小小的面包店,便将肉桂卷作为招牌面包。

一开始,这家店开在市中心。经由当地聋哑协会的介绍,几名听障人士前来当学徒。吴正荣从德国请来面包师教大家制作面包。他发现员工虽然听不见,但触觉和思维特别灵敏,能很快理解面团醒发的原理,并准确地掌握软硬度、湿度。“有时候我做一个表情,或者一挥手,他们就能理解我的意思。”

吃惯软面包的中国人发现这家店卖口感偏硬的面包,味道虽然淡,但吃完口中留香,很是新奇。再加上店里都是打着手语的面包师,人们一下就明白它的公益性质。“聋人面包店”传开了,店里也有了客流量。

不过很快,吴正荣遇到了难题。市中心虽然人流量大,店租却很贵,他只好把店搬到了老式居民区。面包原材料均从德国采购,成本高,面包店又经历了多次经营危机。后来有自媒体报道了这家店,当地人渐渐熟知,每隔一阵子就有慕名而来的人前来购买。

去年疫情期间,省领导到长沙视察复工复产情况,了解到员工大多是听障人士,官方媒体也注意到了这家店,央视采访报道了吴正荣,吧赫西点出圈了,客流量也达到高潮。吴正荣比划着当时的场景:“排队的人站满了整个街区。”他把面包柜挪到玻璃门边,顾客透过玻璃门指着面包下单,吴正荣打好包从门缝里递给他们。这样度过了3个月,面包店在疫情期间不仅没亏本,还小有盈利。他很感慨:“每次我都觉得做不下去了,但有报道后就迎来了顾客。我们很幸运,因为人们的善心我们才能做下去。”

除了经营,办理外国人的就业证也不容易。每次要延续在中国的工作,吴正荣需要拿到签证、居留证、就业证,十分繁琐。一次,因为错过了就业证申请时间,吴正荣在一个月内3次往返中德。

面包店有了名气,省外聋人也来这里求职。如今后厨里有来自江西、湖南等地的面包师,各地手语略有不同,他们在这里学会了统一的手语:“长”(双手拉长)“沙”(用拇指作搓沙子的姿势);“德”(比拳头表示首字母D)“国”(一手包住另一手的拳头)。

在后厨,记者见到20多岁的女面包师小汤。数年前,她来到面包店,找到吴正荣和杜雪慧。夫妻俩惊讶地发现,小汤是他们曾经资助的聋儿之一。

来了两个黄头发、高鼻子的人

20多年前,吴正荣是斯图加特一家制药厂的化学实验师,杜雪慧是小学老师。两人都对中文感兴趣,曾学习汉语。“吴正荣”的姓来自德文名Uwe的发音,“正荣”指正直光榮,“雪慧”是冰雪聪慧。

当时,有个曾在湖南省残联当义工的朋友正在德国组织Global Team(环球救助协会)的资助项目,找到他们,说长沙有许多聋儿难以进行听力康复训练,可能终身失去说话的能力。Global Team成立于1999年,致力于改善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该组织于2002年和湖南省残疾人联合会合作,为听障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康复训练。当时,聋教在中国尚未普及,不少听障儿童没机会进行康复训练。

吴正荣的表姐也是听障人士,但从小戴助听器,进行听力康复训练,长大后像普通人那样说话。当夫妻俩知道湖南聋人的情况后,很受触动,加入Global Team当志愿者,来到长沙,住进省残联的宿舍楼,和湖南同事、聋儿同吃同住。

当时,长沙的外国人很少,聋儿们看到吴正荣和杜雪慧,指着他们咧嘴笑。家长都打量他们,说:“头发金金的,个子高高的,鼻子挺挺的,眼睛大大的。”两个德国人对湖南聋儿的康复训练就这样开始了。

听力康复训练就是给聋儿戴上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教聋儿发出声音,再到准确讲出单词、短句,让他们逐步掌握说话、沟通的能力。

第一步是教他们“听”。夫妻俩给聋儿戴上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在聋儿身后打鼓、拍桌子,观察他们的表情,让他们区别两种声音,并辨别出敲打的次数。接下来,杜雪慧教他们发声。她用手背轻轻托起记者的下颌,10多年前,她就是这样让孩子们做同样的动作,去感知人发出特定声音时下颌的震动频率。

前些年,听障儿童被送到康复中心全托寄宿,但杜雪慧发现一些小孩不开心了。“他们觉得‘爸爸妈妈把我丢到了这个地方,他们不爱我了,嫌弃我了。这也阻碍了康复训练。”于是,杜雪慧让家长每天来康复中心接送聋儿。“孩子跟父母相处时,说话机会远比在学校多。而在康复中心,一个老师要带十几个小孩,没有办法随时和每个孩子说话,他们好不容易掌握的说话能力就容易退化。”

就这样,听障儿童在半年到两年后就能掌握发音技巧。有个小男孩学了半年,回老家后喊出“爷爷奶奶”,老人抱着孩子大哭起来。还有不少聋儿长大后考上了大学。那几年,杜雪慧和吴正荣辗转于湖南郴州、株洲等地资助学生,每个地方会待上几年,先后资助近470个聋儿,如今的面包师小汤便是其中之一。

后来,政府对残障人士的帮扶不断增加,Global Team对聋儿的听力康复训练便于2019年结束了。杜雪慧转而资助其他残障学生,比如脑瘫患儿、自闭症儿童等,他们因脑部发育的问题,无法自如使用发音器官,大多失去语言能力。

如今,夫妻俩分工明确。吴正荣负责培训聋人面包师,而杜雪慧在做两份工作:负责德国助学项目,也就是联系愿意捐款的德国家庭,并在湖南筛选受资助的残障儿童;在长沙市开福区爱希会残疾儿童服务中心为12个孩子做康复训练。记者采访时,杜雪慧下早班回面包店和大家吃午饭,再赶往另一个工作地点。

“他在融入这个大家庭”

面包店开了11年,吴正荣一直在适应转变。一开始,他在QQ群里发消息推销西点,后来微信流行起来,他学会了发朋友圈,每天发动态介绍这天出炉的面包。不久后微博等流行了,他注册账号作线上销售,方便顾客下单。但对这名德国大汉来说,更深层次的变化还是性格。这就要从面包店的“大管家”刘师傅说起。

刘师傅68岁了,是长沙人,面包店开业时就在这里工作,负责给员工做饭,还常在后厨帮忙。他年龄最大,资历最深,住在面包店,守着这块小地方,是大家眼中的“大管家”,吴正荣喊他刘叔叔。

吴正荣并不是刘师傅见到的第一个德国人。十几年来,一些德国企业在长沙建厂,一批德国人迁居于此。刘师傅的妹妹信仰基督教,在教会认识了一个德国朋友,他开了家面包店,后来吴正荣就是从他手上盘下的店面。刘师傅回忆:“德国人做事很严谨,甚至有点钻牛角尖。对面包店来说,这是好事。所有流程差一分一毫都不行,顾客不用担心面包质量。”

吴正荣端着刚出炉的面包。(本刊记者陈霖/摄)

左图:2003年,夫妇俩在湖南省残联教聋儿说话。(受访者供图)右图:夫妻俩与面包店员工在一起。如今,店里有4名聋人面包师和1名聋人学徒。

不过,一开始,吴正荣和大家有点“格格不入”。开业头几年,刘师傅几乎没见过吴正荣在后厨笑过,“他是典型的德国人,一板一眼,不苟言笑。他工作时很专注,也不许大家说话开玩笑”。有一阵子,面包店亏本,经营困难,有名聋人师傅着急了,比划说:“我不干了。”吴正荣回答:“那你走。”

刘师傅笑道:“其实他不是那个意思,他就是硬邦邦的,觉得你既然决定走,那我应该尊重你。他不会像我们用软一点的方式,安慰或挽留人家。”之后,员工碰到困难,刘师傅就在中间做沟通。

这些年,刘师傅发现吴正荣变了。比如,他会笑了。

湖南人爱开玩笑,吴正荣不仅跟着笑,还会冷不丁来句冷笑话。午饭时,他学长沙话喊员工吃饭:“恰饭的啰!”(快来吃饭啦!)他还学说“欢迎”,但操着外国人的语调,说成了“轰云”,配上他一板一眼的表情,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他在融入这个大家庭。”刘师傅对记者说。

湖南的生活改变了吴正荣,他也给当地带来了改变。吴正荣制作有韧性、很耐嚼的“老面面包”,用全麦等作原材料,无糖无油无添加。随着当地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注重健康的饮食文化。吴正荣的面包店便提供了一种选择。许多30—50岁的女性想给家人吃健康食品,成了熟客。“连锁大面包店有大工厂,规模大,档次高。而我们从来不做网红样式,10多年来就这么几样,因为顾客来这里就是为了这些面包。”

夫妇俩的事迹火了之后,媒体纷至沓来。每次接受采访时,杜雪慧都很纳闷,不懂为什么大家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来(长沙)?”

杜雪慧歪着头笑笑:“我们信仰基督耶稣,上帝说要爱别人,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很自然的事。那时候我们很年轻,人在20多岁时想做什么就去做了,一开始只想做一年,但看到了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好,就觉得真的帮到了人。我喜欢记住美好的事。”吴正荣喜欢德国音乐家巴赫,开面包店时便用巴赫的名字命名,“他会在每首作品的开篇写‘荣耀给上帝”。他们给面包店进行工商注册时,被告知店名不能带有名人名字,就加了“口”字,命名“吧赫西点”。

在员工眼中,吴正荣和杜雪慧有点“傻”。刘师傅开玩笑说:“他俩是‘三无,在长沙19年,无房无车无存款,也不接受捐款,要以己之力养活自己。”

倒也不是全无存款。回到11年前决定开面包店那会儿,两人商量:“我们没做过生意,没经验,万一面包店做不下去,只能回德国,需要点积蓄养老,不然就无家可归了。”他们对吃穿没啥要求,算了算,留了点钱,觉得够花,便把其他积蓄全拿来支持培训。也是这种“悲观”心态让他们心无旁骛坚持了近20年,小有盈利时就给员工发奖金,钱从不进自己账户。

数年前,杜雪慧不幸流产,无法再生育。吴正荣说:“上帝虽然带走了我们自己的孩子,但也给了我们一群‘孩子。”

吴正荣杜雪慧夫妇

来自德国,丈夫Uwe Brutzer 51岁,妻子Dorothee Brutzer 52岁。2002年,夫妻俩来到中国湖南,为听障儿童进行聽力康复训练,后开面包店为听障人士作技能培训。

猜你喜欢

聋儿刘师傅面包师
梅兰芳容人之失
心锁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在聋儿康复中的运用价值
想“走红”,不得用点手段吗
一块小面包
聋校低年级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携手聋儿 奉献爱
心锁
小故事:面包在哪里?
Buying Bread买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