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袁隆平”李艳华:听,大豆在歌唱

2021-05-06苏容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海伦豆子大豆

苏容

中国饭碗要装中国粮食这也是被誉为『女袁隆平』的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的目标

能听懂大豆唱歌

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一个房间里,摆满了大豆。豆子们有的装在牛皮纸袋里,有的在透明网兜里,挨挨挤挤又整整齐齐待在陈列架上,全部分门别类挂着小标签,标了名称和数据,像一个大豆图书馆。还有些干枯的豆秆连着豆荚高高地站在架子的最上方,展示着豆子们的来处。

在外人看来,不同袋子里的豆子实在没有什么区别,李艳华却能从豆形、豆色,包括豆荚的彎曲度、豆秆的强度上读出太多的信息。曾经有一次她在“东生3号”的地里发现了一棵不同的豆子,立刻认出那是“东生9号”,令同事大为佩服。“东生9号的荚色有点草色,壳和粒之间非常紧凑;东生3号有点毛乎乎的,每一粒都很饱满。”

因为要观豆色,经常晚上加班的李艳华在墙上安了一盏方形射灯,好让晚上的光线接近日光。无数次的淘汰之后,能被她收到这间房子里的都是“表现好的材料”。李艳华每年要做两百多个杂交种,这些“材料”都有谱系,每一颗大豆是谁和谁的后代,每一代的形状、色泽、株形、秆的强度、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抗病性、成熟期……所有豆子的“祖宗八代”全在李艳华的脑子里。那些账本就放在枕头边,是她的睡前读物。“你知道谁跟谁在一起最有可能得到理想的结果,育种时才能扬长避短,做出最佳搭配。”

最神奇的是,她对大豆的阅读不只靠眼睛,还靠耳朵。当年,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所在地还属于荒郊野外,李艳华最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工作,手伸到大豆里,抓起再放下,大豆互相撞击,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那简直是世界上最悦耳的音乐。“人唱歌有通俗、美声、高音、低音,豆子也一样,不同豆子发出不同的声音,哪个豆子更紧实,容重大小,后期加工好不好,我全能听出来。”有人听说李艳华能听懂大豆唱歌,来买种子的时候会开玩笑地问她,今天哪个大豆唱歌了?谁唱歌最好听?

得是多爱大豆的人才能听懂大豆唱歌啊!李艳华说,它们不只是豆子,更是息息相关、可以交流的生命,是她育成的孩子。她不会踩一棵豆苗,会细心捡起掉在地上的每一粒豆子。甚至哪一天没来办公室陪陪它们,都会觉得这一天的生命失去了意义似的。

李艳华的妈妈说,她出差回来,不着急看孩子,先去地里看大豆。李艳华说:“那可不,出差几天豆子肯定有变化,我得去瞅一眼变成什么样了。”

13年育出“东生”

李艳华的老师金振宇,是海伦实验站的一位老研究员,也是改变她命运的人。这位资深的育种专家,退休前希望找一个接班人,把关系国计民生的育种事业继承下去。“他的条件可苛刻了,必须是男生,因为育种需要吃苦;必须是海伦人,因为怕外地来的不能扎根;必须是本科毕业;必须认真,专业好、人品好……”

那两年,谁都知道金老师在找人,但谁去金老师都“相不中”。直到1990年,东北农业大学的三位老师同时向金老师推荐了那年将从作物专业毕业的海伦姑娘李艳华。金老师不放心,去学校查了两次档案,看完成绩看评语,最后勉强说:“来吧,不过只能当临时工。”

李艳华干起活来,有股“傻乎乎”的认真劲儿,颇合金老师的意。正值春播时节,种6垧地(一垧地合15亩),“小麦打平垄,我用钩子钩得横平竖直。”准备小麦种子,多少个麦粒儿一袋,装得清清楚楚,摆得整整齐齐,上地之前,再分给五十多个工人,“每人种多少包,一点不能差,要不咋追根溯源呢?”

半年后,李艳华被正式调入研究所。那时候她还不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以失败为常态的事业。做小麦育种是她心里最大的痛,每年做两千多个组合,和大豆育种平行进行了十几年,终因东北小麦种植面积有限等原因放弃了,十多年的辛苦付之东流,今天提起来,李艳华的眼泪仍会忍不住往外涌。

而大豆育种从开始杂交,每培育一代需要一个生长季,第一年是杂交一代,第二年在此基础上培育杂交二代,第三年是杂交三代……以此类推,年年淘汰,年年选择,差不多到第六代,稳定了方能进入“决选”。再进行两年的鉴定实验,才有机会选出优质品种送到有关部门参加审定,而这个时间又是四年。也就是说,一个大豆品种从开始培育到最终通过审定,要10到12年的时间。

李艳华通过审定的第一个品种就是“东生1号”,抗病、籽粒圆、色泽浓黄,生出的豆芽又直又长,出品率高,口感好,几乎成了发豆芽和做豆腐的专用品种。那是2003年,这意味着她之前育种13年间都无法出科研成果,幸而,她是耐得住寂寞的人。在做了三千多个杂交组合后,终于有10个东生系列的大豆品种通过了审定,但她自己排号已经排到了“东生53号”。

农民眼中的“金豆娘娘”

进入黑龙江省绥化境内,时时能看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标语。这里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黑土肥沃的海伦市有“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之称,也是重要的大豆集散中心。中国大豆的平均亩产只有240斤,和美国等大豆主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每年全国自产大豆不到1500万吨,进口大豆则达到九千多万吨。而李艳华的努力,让国产大豆亩产400斤以上,达到了国际水平。

随着外界对“中国粮仓”的关注,默默育种近30年的李艳华也突然为外界知晓。很多人说她幸运,她摇头,“不是幸运,要是别人也像我那样做,会比我做得更好。”

李艳华的家离单位并不远,走路4000步,但她总喜欢住在办公室里。因为晚上经常11点以后才下班,早上往往3点就去地里,来回“折腾”楼区大院看门的老大爷,她于心不忍。后来,她干脆把家搬到了一个靠着马路的由车库改造的房子里,再不用麻烦别人开大门了。

实验楼外从南到北都是她的实验区,最多的时候曾达到10垧地。播种的季节,她要在办公室住将近一个月,天不亮就起床准备,把要种的大豆分成一个个小包摆在不同的地头,“可能这份材料要种三行,那份材料要种五行,排序的时候要了解这些豆子的亲缘关系,这些事情别人不知道,必须我亲自干。”夏天,凌晨3点就要到地里做各种准备工作,在太阳升起之前采集花粉,授粉……秋天,她会亲自割豆子,“我要感觉豆秆的强度,秆有力量才有产量。”上万个单株收回来,要精挑细选,晚上不加班根本干不完。冬天还没到,她又要赶到海南三亚去扩繁种子,好在来年春季把育好的种子带回黑龙江实验。黑龙江的冬天寒冷漫长,长达半年的封冻期,作物一年只能有一个生长季。而海南温暖的气候,能让大豆增加一到两个生长季,缩短育种时间,所谓“北种南繁”。她掰着指头算,“12月29日我就得去三亚收第一季豆子,1月15日前必须把下一季种完。”

去年秋天,有传言说有个地区的豆子垧产10000斤,她不信,“大豆蛋白质那么高,属于精粮,亩产六百多斤,根本达不到。”刚刚学会开车的她一天就开了1000公里去那些豆子地查看。“我要去求证,因为很多豆农会上当受骗,一耽误就是一年的收入!”

李艳华出身农家,弟弟至今仍在海伦农村种地,对于农民的收成,她有着一种切己的关心。“我老跟豆农说,别什么种子都种,你们是实验不起的,实验的事情由我来做,你们只负责成功收获。”

那是一种对乡亲的情意。当年科研经费紧张的时候,附近农民嫌工钱少,不愿意来实验田干活。当时也只能领到百分之七十工资的李艳华,却拿出自己的钱给农民发工资,原因很简单,“人家干活了,给钱少我心里不得劲。”

全家给大豆打工

李艳华满满当当的小办公室里并排放着两张办公桌,其中靠窗的一张属于她丈夫。“我俩在一个学科组,一直搭伴干活。”

二十多年前,有其他研究所的同行来看实验田,到李艳华的地里一看,“啥毛病都没有,苗是苗,叶是叶,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人家问她:“这地是谁帮你整的?”她回答:“我丈夫。”同是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的丈夫当时在外地工作,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就时时在她的地里义务帮她侍弄庄稼。那位同行“上心”了,不久替单位来挖她,承诺要把他们两口子一起调入,并且还要给她一套房子。“我们领导不同意我走,说,我们也能把你丈夫调进来。”

从此,两口子成了同事。“我的缺点就是他的优点。我不好出头,他却善于跟人打交道,我需要哪里的啥‘材料,他就能给我要来。”“东生1号”审定的时候,李艳华正好在外出差,所有的材料整理都是她丈夫做的。

李艳华说,俩人结婚是媒妁之言。虽是一个学校毕业,但他们之前并不相识。那年,李艳华已经28岁,她笑称自己成了“漏子”。有人给他们介绍,小伙子没跟任何人说,自己跑到实验站去相亲。“我整天在地里噼里啪啦干农活,不能穿好衣服,也顾不上收拾,也没时间概念,早早就下地,忙得满头大汗,根本不知道他是来跟我搞对象的。”没想到小伙子挺满意,“他说我这么敬业,了不起。”

多年过去,李艳华的笑容里依然有害羞,“大家都夸他挺好的。”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他帮她管着所有她不愿操心或顾不上操心的事情。同事都知道他把襁褓中的孩子抱到地头让妻子喂奶的事。李艳华生孩子前两天还在播种,生完孩子没满月就又到地里去了。如今女儿已经在哈爾滨工作,在23年的成长过程中,陪伴她最多的不是妈妈而是姥姥,但孩子性格阳光,她早就原谅了妈妈,毕竟育种是国家大事。

李艳华82岁的妈妈和70岁的婆婆在失去老伴之后都跟她住在一起,“两人可和谐了,我婆婆还经常带着我妈去逛街、看秧歌,还给她买药,我老省心了。”早年,全家都会去实验田帮忙,“那些豆子谁是爹谁是妈我都知道,以前我们都去给她干活。”婆婆不服输的样子逗笑了在场的所有人。

如今,黑龙江省的大豆大面积种植的都是李艳华培育的品种,在内蒙古地区也有大量种植,全家人都为此而骄傲。

对于大豆“是否转基因”的疑问,李艳华斩钉截铁:“中国的自产大豆都是常规育种,完全没有转基因。世界非转基因大豆占5%,中国就占2.5%,吃自己的大豆放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老创客”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海伦豆子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夹豆子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我和小豆子
海伦·凯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