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三教”,哪“九流”?

2021-05-04东篱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3期
关键词:儒教班固道教

东篱

三教九流:①泛指中国古代的各种宗教与学术流派。②指社会上的各种行业或各色人物,含贬义。

关于“三教”的最早说法,源于东汉班固编纂的《白虎通义》:“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之。”汉代儒学家认为夏代尚忠,商代尚敬,周代尚文,于是把夏商周三代所崇尚的忠、敬、文这些道德规范与礼仪,总称为“三教”。也就是说,“三教”一词最初并不带有宗教色彩。及至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并与儒教、道教发生论战,该词的含义才发生转变。据《北史·周本纪下》记载,建德二年(573),北周武帝亲自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辨释三教先后”,最后得出了“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的结论。自此,人们说起“三教”,通常就是指儒、释、道三教。

至于“九流”,则说来话长。其最早由西汉史学家司馬谈(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提出,他将诸子百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后来,西汉学者刘歆在著作《七略》中,又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与其他六家并称为“十家”。及至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班固认为“小说家”并不入流,故将刘歆所称十家中的道、儒、墨、名、法、阴阳、纵横、杂、农,称为“九流”。后来,民间又按社会地位和职业名称将“九流”分为“上九流”(古代社会的领导阶层)、“中九流”(古代社会的文艺与科技工作者)和“下九流”(古代社会的底层工作者)。

可见,“三教九流”一词最初并不带有贬损意味,而是古人对职业、身份的划分。只是后来,世俗的眼光让人们不自觉地将“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与人的地位的高低、职业的好坏联系起来。

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才是光耀门楣,农、商尤其贫贱。而我们现在则提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尊重和平等地对待每个正当职业,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文明观念。

猜你喜欢

儒教班固道教
朝鲜朝对巫俗信仰的社会认知和二重文化信仰结构的形成
班固救马
悬梁刺股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道家道教研究
从《舞姬》看立身出世主义的影响
儒教的牺牲者和守护者
孝继父业的班固
班固智夺御马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