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舞姬》看立身出世主义的影响

2016-08-23姚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儒教矛盾

姚丹

摘 要 拙论 《明治初期“立身出世思想”强大影响力管窥》 中谈到由于根深蒂固的儒教等封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天皇制国家的确立和西方实学向上主义的传入,以“出仕”为目的的明治初期的“立身出世主义”思想最终形成。本文通过对森鸥外的处女作 《舞姬》 进行文本分析,试图从在天皇制国家的支配下,儒教、武士道等传统精神根深蒂固,进而又被由于吸收西方的立身出世主义而形成的明治初期的立身出世思想所影响,使得当时的年轻人对立身出世趋之若鹜,更确切地说就是自行奔走在官路上的必然性这一角度来分析这出悲剧。

关键词 立身出世 儒教 自我觉醒 矛盾

中图分类号:I313.064 文献标识码:A

1执着于立身出世的丰太郎

众所周知,《舞姬》①的男主人公丰太郎是在“旧藩的学馆”里接受的启蒙教育。受儒学深刻影响的他在弥漫着立身出世主义的社会氛围中,从小立志为国家尽忠,为母亲尽孝。从旧藩的学馆到东京大学,“太田丰太郎的名字始终是名列前茅的”。一帆风顺地走上仕途之路,成为母亲的“活字典”,上司的“活法典”。然而,在此不得不强调的是:姑且不论是否出于本人的自觉,使其不知疲倦一路奋斗在立身出世之路上的动力几乎来自于儿时所受的儒学影响。因此,在受命西行之时,心想“这正是扬名显姓,兴家立业的良机”,“劲头十足,即使抛别年过半百的母亲,也不觉有多大的离情别绪”。在《颖才新誌》明治十年到明治二十年的大约十年的投稿中,“送别游学友人记”共计七十四篇,高居榜首②,游学已形成当时的社会风潮。毋庸置疑,对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丰太郎而言,“我家”既是个人的家业,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大业。

2德国留学的使命感

“我怀着模糊的功名心和勤奋的苦学精神,忽然置身于欧洲这座新兴的大都会”。丰太郎发誓“纵然身处怎样的花花世界,我的心绝不为它所动”。让丰太郎发誓抵御外界诱惑的原因,其本人认为是“模糊的功名心,和勤奋的苦学精神”,然而究其实质,受以出仕为目的的立身出世主义的影响,不辜负祖国的期待,完美地完成上级的任务,“将欧洲的学问带回东洋帝国的使命感”③才是根本原因之所在。与此同时,“抵御外界的诱惑”,“心宛如一颗处女的心,又似合欢树上的叶儿,一碰到什么便要退缩躲闪”这种种的表现,也可看做是一种为了确保“出仕”的自我保护。

3渐渐觉醒的自我

一门心思地想通过勤奋拼搏而谋取官职,尽忠尽孝,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扬名显姓——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当时狭隘的立身出世=出仕思想实质是对人性的残酷压迫。即便如此,丰太郎对于立身出世从未有过半点怀疑,一直“自己约束自己”,安分地做一个“拨一拨动一动的机器人”。他“自幼便遵从长者的教诲”,“不论求学还是供职”,“不过是跟着前人亦步亦趋”。但当他离开日本,远渡重洋来到“欧洲这座新兴的大都会”,特别是进入了德国的大学之后,丰太郎开始体验到一种在日本从未体验过的自由、尊重个人价值等近代思想。这些无不使他的精神构造和审美态度发生微妙变化。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真我”,受近代思想的影响,开始对其肯定人性、尊重人性的一面产生共鸣。“三年的时光,梦也似的过去了。人的秉性终难压抑”。丰太郎最终难以抑制内心的真我,开始对自由生活产生向往,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他开始在寄给上司的函件里,“高谈阔论起不可拘泥于法制的细节”,力求摆脱机器人的角色。丰太郎渐渐走上了反儒学传统的道路。对爱丽丝的爱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认为是反抗行为的一种。这与初到德国时的认识可谓天壤之别。

4短暂摆脱立身出世思想的桎梏

在柏林,身为“大日本帝国”精英一族的丰太郎与地位低贱、一贫如洗的舞女爱丽丝坠入爱河。这种勇于打破儒家传统恋爱观束缚的行为明显是对自幼受到的“严格家教”、“旧藩的学馆”等儒家教育宗旨的反驳。他渐渐打破“家”进一步而言就是“国”的束缚,这在当时的日本是绝对不会得到认可的行为。

在好友相泽谦吉的关照下,丰太郎当上了报社的通讯员。他“绝了涉足官场的念头”,虽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内心无比充实快乐。一直一帆风顺地行走在立身出世之路上的丰太郎开始感觉到曾经专注的法律条文是何等的枯燥乏味。表面上是在否定法律条文,实质上是对自己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立身出世主义的否定。可以看出,丰太郎此时的觉醒更进了一步。与此同时,通过通讯员的工作,感受到“许多有见地的论文,散见于几百种报纸杂志上”,“连年轻侍女送来的咖啡放冷了都顾不上喝”,专心于对政治动向、文学界美术界的新思潮的报导。丰太郎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和文学美术等人文学科领域的新思潮,“在冰凉的石桌上挥笔疾书”,其视野和知识面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已达到本国留学生所梦想不到的境界”。此时的丰太郎与初到德国,对德国近代思想带有恐惧感、甚至排斥的丰太郎相比完全判若两人。

5对于摆脱立身出世开始动摇的丰太郎

一直作为社会的精英活跃着的丰太郎,在德国,不仅仅与舞女爱丽丝开始自由恋爱,也将兴趣爱好转向历史文学,随心所欲地书写报纸的社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感受到暂时的愉快与洒脱感。但可以说这不过是一时的逃离,并不是与立身出世之路的诀别。这一切过后,剩下的不过是无尽的忧愁。当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之后,他开始郁郁寡欢,特别是在得知爱丽丝有了身孕之后,丰太郎慨叹道:“正当我前途渺茫,一身无着之际,果真这样,叫我怎么办呢?”,看不见人生的目标,进而伴随着归属感的丧失,内心也变得空虚起来,最后徒留困惑与无尽的恐惧感。加之生活水平的一落千丈,他开始对犹如“透过石墙,渗过棉衣”让人“难以忍受”的北欧寒气一般的生活产生恐慌,“仿佛是大海上迷失方向的人”,对于此时的丰太郎来说,如果能有一个契机,回归到立身出世的路线,将是他不二之选。

6回归立身出世之路的丰太郎

认为“才学兼备”的丰太郎与舞女出身、地位低贱的爱丽丝生活在一起“也绝非出于慕才,实则上是男女之间的情好而已”,试图将好友丰太郎从“毫无目的”的生活中拯救出来,期待其能重走官路的相泽兼吉将“前途渺茫,一身无着”的丰太郎力荐给抵达柏林的天方大臣,给动摇的丰太郎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回归立身出世之路的良机。

与相泽的几次接触,使得丰太郎越发意识到自己此时的落魄处境,重返仕途的欲望也随之膨胀起来。已经渗透到其血液中的立身出世思想,此时开始苏醒并蠢蠢欲动。当被邀请陪同大臣一起去俄国时,出于一种本能,竟“不假思索就应承了下来”,重返出仕之路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到达德国后,“作为翻译,居然青云直上”,一行人中,由于丰太郎的“法语说得最流利”,故被委以重任,沐浴着“烛光灯影中闪闪发光的勋章和肩饰”,丰太郎开始重拾自信,一定能为祖国效力的野心也悄然复苏。也正因如此,丰太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是选择重返仕途,还是选择爱情?前者是顺应自幼耳闻目染的立身出世思想重回祖国的怀抱,顺应时代的潮流,再次投身官场,不仅能实现“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梦想,而且可以找回那遗失多时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后者对于觉醒后的自我来说,是一种人性的解放,洋溢着对自由、对爱情的渴望,但却是一条看不清未来、让人无所适从的未知路。在这场东西思想文化的对决中,觉醒后的自我到头来仍然敌不过以“出仕”为出路的立身出世主义。

7从悲剧中管窥立身出世的强烈影响

在小说的尾声处,鸥外不惜笔墨地描绘了丰太郎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以致染上重病,刚进家门便一头倒在地上。其实此时在丰太郎的心中,“思乡之情和功名之心”已经“压过儿女之情占了上风”,这一点从当被大臣问到“你是否愿意随我一起回国”之时,丰太郎心中掠过的第一个念头是:“机不可失,不然,就会失掉回国的良机,断绝挽回名誉的途径,势必葬身于这座欧洲大城市的茫茫人海之中”便可窥见。

在此值得仔细思考的是,与曾经“拨一拨动一动的机器人”的被动不同,接受欧洲自由思想洗礼后的丰太郎这次是“主动地”回归到立身出世的道路上,选择重走仕途。可以说至此丰太郎才开始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比起真爱、觉醒的自我,肩负着振兴大日本国的重任赴德留学的精英丰太郎,在一时的平复之后,又重新燃烧起立身出世的欲望。归国——挽回名誉——不愿葬身于这座欧洲大城市的茫茫人海,这一系列的念头,已经强烈抑制了其心中的对爱丽丝的爱情和负罪感,导致丰太郎当即回答大臣说:“悉听阁下吩咐”,而暂时忘记了爱丽丝和即将出生的孩子。在爱情与功名面前,他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随大臣东归,重走仕途。明治初期的立身出世主义最终浓缩成一个为国家而当官,为国家鞠躬尽瘁的梦,而这个梦在年轻的精英心中是何等深刻的一个烙印,由这个悲剧的结局即可窥见。

8结语

武士社会的“立身”思想、町人社会的“出世”思想以及西方通过实学来实现的向上志向均在通过一连串的政治操作而确立的中央集权的天皇制的影响下得到整合,以高等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为象征,发展成为日本的青年精英通过出仕才能得以实现的明治初期的“立身出世”思想。这种思想给当时的年轻人、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带来极大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处于这个时代的主人公丰太郎,在留学过程中,虽然一度产生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至上主义的敬仰之情,但其思想深处依然被固有的国家至上主义的思想所左右,最终禁不住功名的诱惑,挣扎地割舍掉真我,选择服从国家意志,再次走上官途。这里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不得不选择”更为贴切。表面上来看,这不过是一出爱情的悲剧,实质上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注释

① 高慧勤译.舞姬——森鸥外小说选[M].华夏出版社,2008(1).

② 前田爱.明治立身出世主义的系谱从<西国立志篇>到<归省>(前田爱第二卷《近代读者的成立》)[M].筑摩书房,1989(5):97.

③ 前田爱.近代文学与活字的世界(《日本文学新史——近代》) [M].至文堂,1986(3):24.

参考文献

[1] 内多毅.現代文学理論入門[M].創元社,1993.

[2] 亀井秀雄.明治文学史[M].岩波書店,2000.

[3] 川副国基.近代文学の評論と作品[M].早稲田大学出版部,1977.

[4] 橋浦兵一.明治の文学とことば[M].評論社,1961.

[5] 山本良.小説の維新史――小説はいかに明治維新を生き延びたか[M].風間書房,2005.

猜你喜欢

儒教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图书易学与儒教建构:喻国人思想研究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道统的宗教化:王启元儒教思想研究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新教与儒教的义利观对资本主义的作用——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