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个人幸福感的提升

2021-05-04张珍田丰禾

公关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幸福感马克思

张珍 田丰禾

摘要:现如今,经济发展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升,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有待提升。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从异化劳动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产生根源等方面对异化劳动做出解读。对此,我们可以从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下分析影响当代个人幸福感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升当代个人的幸福感,让其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关键词:幸福感 提升 马克思 异化劳动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从异化劳动的概念,四种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根源等方面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阐述。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劳动是指人成为劳动过程及劳动产品的奴隶,失去了主动性、能动性,成为被统治者。马克思用它来概括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同其劳动过程以及劳动产物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发生了变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中感到被压迫、被剥削、劳动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

(二)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

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就是指劳动产物虽然是由劳动者生产出来,但是却不属于劳动者,反而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这样表述到:“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在剩余价值的作用下,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资本家不断地对工人进行压榨。劳动者的创造、产出与其拥有的、所得的回报不成正相关。

2.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活动的异化即劳动本身对于劳动者来说不是自由自觉的,变成了谋生的手段,这时的劳动已经不能称之为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之所以工作是为了获取维持生计的报酬,劳动者进行劳动的过程就是被动的。同样,工人是不占有生产资料的被剥削者,工人的劳动过程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均不属于其本身。因此,劳动活动从目的到过程再到结果对工人而言都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存在,工人与劳动活动之间发生了所谓的异化。

3.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自觉地、有意识的劳动就是人的类本质。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且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人之所以劳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本应该是一种自身满足以及自身实现的方式,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劳动仅仅是为了维持低层次的生存,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与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相背离,因此就出现了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

4.人与人相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和人发生异化是前三种异化形式的结果。简单来说,人与人相异化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相异化。具体来说,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与其生产出来的产物是一种异化的呈现,而这种呈现的存在依附于劳动的产物。随着工人创造的产物被资本家所获取,劳动者与劳动产物的异化关系就转移到工人与资本家身上,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者的对立关系。

(三)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那就是分工和私有制。简单来说,随着生产力水平地不断提高,分工出现了。随着分工的产生,交换、分配又相继而来,私有制就产生了。在私有制影响下,生产资料和工人相分离,工人的创造财富与被剥削财富呈现正相关。

二、影响当代个人幸福感的因素

劳动本是人类的本质,但在异化劳动的影响下却发生了质变。从异化劳动理论视角下分析影响对当代个人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劳动者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在异化劳动中,人们不断地消耗自己的身体,所以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很多人的身体都呈现出亚健康状态。媒体经常会报道一些因工作劳累过度而致死的事件,人们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也在超负荷地运转着自己的身体。有太多的人在生活压力之下,拼命工作,甚至最后连命都搭进去了,俗称过劳死。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为过度疲劳而致死人口大约有60万,已经超过日本变成过度劳累而致死最大国。据相关资料表明,当前我国主要都市的白领大概有76%的比例处于不健康状态,这其中有过半的白领处在极其疲劳的状况。因为工作压力巨大,所以透支健康正在威胁着许许多多年轻人的生命。

(二)劳动者心理健康出现危机

在异化劳动背景之下,劳动者身体和心理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根本腾不出多余的时间释放压力,更没有闲暇时间去思考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劳动者逐步失去了人的主体地位,那么人的价值相应就会被贬低。我国在网络上组织过一次职场事件的评选,其中“职场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很大一部分在职人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此为依托,接着又对职场工作人员组织了一项调查,根据结果显示,25%职场人员在心理上都有着某些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精神压力大、郁闷、感觉不快乐。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生产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迅猛,人们对物质水平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当自己的能力追赶不上自身对物质的需求时,人的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不断地追求经济利益,很多劳动不得不高强度工作。久而久之,在这种高强度工作状态之下,人的心情就会越来越糟,长此以往,劳动者心理健康也会出现危机。

(三)劳动者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

在异化劳动的背景下,人就像一台机器一样,一直处于不断地机械重复状态,长此以往,作为劳动者的他们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在工作过程中既找不到乐趣,也无法获得成就感,最终的结果就是对工作缺乏动力与热情,厌倦工作。我们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网做过一项研究,4000多劳动者通过网络参与了马斯拉奇的关于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的问卷,数据显示35%的劳动者拥有情绪耗竭指数、32%拥有无效感指数、45%患者拥有非人性化指数,这其中大约有40%左右的劳动者可以被归为职业倦怠综合患者,有20.9%的劳动者认为在工作中不能得到自我提升,40.7%的劳动者觉得工作缺乏挑战性、76.6%的劳动者认为职业负担过重。

三、在现实条件下怎样提升当代个人幸福感

怎样超越异化劳动,把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转变为自由自觉的有意义的劳动,提升人的幸福感,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社会和个体双方的努力。

(一)社会支撑:当代个人幸福感提升的宏观指引

1.加强以马克思主义幸福理念为主流指导,形成合理化的幸福指向

在市场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现代人对物质的占有欲极大。于很多人而言,占有物质不仅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是为了满足个体的欲望。从马克思观点上讲,真正的幸福是达到人全面而且自由的发展,人们经过自己不懈地努力奋斗,不但拥有物质领域内的满足,而且获得思想层面的富有,这里强调的幸福不单为自身小我幸福而是整全人类的幸福,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统一。而处于激烈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该正确幸福观念却被逐渐淡化。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应该被作为主流幸福观在国民生活中起到导向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淡化、忽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以马克思幸福理念为指导,给予大众合理化幸福指向。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领域内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改善民生、实现进步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最直接的途径。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内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这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进步,关乎到社会大众的幸福指数。因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这项任务就显得迫在眉睫。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不同角度为收入分配制度改变与完善注入新的血液,相继提及全新任务。国家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提升个人的幸福感。

(二)个体形塑:当代个人幸福感提升的内生力量

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就是坦率地直面心中的我。林语堂说到,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幸福一般情况下指个体的需要能够被满足,从而内心产生高兴愉快的感觉。而人的需求不仅包括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在异化劳动背景下,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人们需要树立一种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奋斗本来就是一种幸福。当人们专心致志做事情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会感到无比开心与享受。

2.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成为新时代劳动者

学习能够丰盈一个人的内在涵养,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够激发个体在当今社会中的竞争力,能够促进一个人的全方位进步。俗话说得好:穷人不学,穷无止境,富人不学,富不长久。唯有不停地充实自身,不断培养自己的各种技能,才是当今这个现存社会的法则。而自身能力的強化依赖于不停地接受外界的知识,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为创新提供动力之源,进而实现一步一步地飞跃。在现如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替过快,所以只有学习的速度大于知识更替的速度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唯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增强自身实力,才能让人在不同的阶段保持进步的心态,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8页

[2]张苗:《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年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幸福感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