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高校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文化建设

2021-05-04高倩倩

公关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德育

高倩倩

摘要: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方式,隐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发挥隐性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应加强隐性文化建设,要美化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整顿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规范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关键词:德育 隐性文化 隐性文化建设

引言

通过文献搜集与查找发现,目前隐性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隐性文化的含义、功能和特点等概念的界定、隐性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方面,但是从高校德育视角来研究高校隐性文化建设的论文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就从如何建设隐性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校德育的理论探索,以期达到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一、隐性文化的内涵

隐性文化是指深藏于学校文化中教育者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一种文化。它以其所特有的暗示性、依附性、持久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政治观点、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和思想观念,发挥着导向、激励、教化和规范功能。

高校隐性文化就是指深藏于学校文化中、传统教学计划之外,教育者以非计划、无目的、非公开、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价值观、态度、情感、信仰等非学术性的知识,与此同时又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认知领域的积极的文化。由此可知,隐性文化包含着三层含义:第一,隐性文化是存在于学校文化之中而又区别于传统校园文化的一种文化。它与显性文化的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组织性相区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第二,从主体来看,隐性文化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第三,从内容来看,隐性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在校园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道德观念、活动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承载着这些观念、准则和价值取向的规章制度、活动方式和物质形态所构成的。

因此,隐性文化的内容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具体来说,一是物质文化,这是一种空间层次的隐性文化。作为隐性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它主要是指校园基础建筑、校园文体设施、校园生态环境等硬件配置。二是行为文化,这是一种动态层次的隐性文化。它是指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科研、人际交往以及文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以人的行为为载体的文化。三是制度文化,这是一种组织层面的隐性文化。它包括学校的制度、校训等内容。四是精神文化,这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隐性文化。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

二、建设隐性文化增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校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隐性文化对于高校德育的重要性,即隐性文化引导高校德育理念、補充高校德育方法、巩固高校德育过程。但是仍然存在建设不足的问题。因此,隐性文化的建设势在必行。

(一)美化校园物质文化景观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隐性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将隐性文化的功能和内容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中,其目的是做到育德于景,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来培养人、教育人。首先是校园环境的建设。高校物质环境本身就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内涵即校园的整体设计、合理布局、有效规划体现出了学校的风气和个性。因此,可以在校园的建筑中融入传统文化以此来激励学生,增强学校凝聚力。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承载着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学生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将学校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从而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融合真正实现高校物质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其次,建设高水平的文化景观。对于师生来说,这种物化的文化建设也会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从感官上发挥着教育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着学生。营造良好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氛围,比如带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景观,能够加深人们对该学校的印象,也能提高师生的认同感,使学校的一砖一瓦都体现着理性的光辉,向师生展现一种感染作用。最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设计布局上体现人性化特点,使人能够心胸开阔,思想活跃。也就是说,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二)整顿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首先,提高管理者的隐性文化教育意识。我国大部分学校对隐性文化概念认识不清,理解不全,这种认识极不利于隐性文化的全面建设。正所谓态度决定高度,高校管理者要明确隐性文化的含义,加强对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视,增强隐性文化建设力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隐性教育。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不仅要关注硬件设施对于学生的影响,更要从思想上让学生获得解放,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自由、活泼的氛围。其次,校园行为文化不仅表现为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也表现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各种活动中,而这些活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更容易让人接纳,因此,可以起到很好的育德作用。第一,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活动。它可以使当代大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促进大学生对在课本中学到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解和接纳。这种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高校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各种比赛、演讲、讲座可以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增进友谊、提高德行。第三,发挥以党、团、班级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活动的作用。学校的行为文化不仅仅是学校校风、老师工作作风、班级班风和学生学风的一种动态体现,更重要的是学校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反映。所以,在进行类似的活动时,要更注重学生的自觉性的发挥,在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讨论、组织、实施、总结,这样以点带面,由点到面,可以使德育工作更加自律,更好发挥育德于行的作用。

(三)规范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而高校制度文化则更要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人本思想体现到各项规章制度中。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从而引导师生形成一种统一的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学校规章制度覆盖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保障作用。其次,制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少惩罚,多疏导,建立全方位的校园制度服务系统,将教育与服务合二为一,从而实现为学生服务的职能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依规办事,遵守规章,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办事准则。再次,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学生和教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最后,有了良好的规章制度还要将其宣传出去,拓展宣传渠道,强化宣传力度,使师生知道、了解、认可学校的制度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制度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规章制度要体现时代性,及时做出调整,体现制度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归根到底,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规范更是对学生思想的引导,目的在于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习惯和行为。

(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育。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观念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教育人、创造人。因此,首先要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寻找符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榜样原型,营造榜样教育的氛围,进行有效宣传。这个过程即是道德传播的过程又是德育教育的过程,可以使大学生在榜样身上得到力量,努力前行。其次就是进行学术精神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学术氛围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学习热情提高有较大影响。学术研究是一个严谨细致,具有一定的专业要求的工作,因此,大学生要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精神。

再次就是校风建设。校风体现了一个学校精神风貌,关系到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班级的班风以及宿舍的舍风等各个方面。第一,要加强学校领导作风建设。学校领导要坚决杜绝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作风,同时要关注学生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只有学校领导解放思想、认真工作、民主管理,才能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第二,要加强学风建设。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借助各种社交软件,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隐性文化新阵地,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新阵地,比如建立学校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其他社交媒体,同時要增加对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的投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

三、结语

隐性文化本身就是潜在的德育力量,它没有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却以其深远而持久的力量影响着师生的言行和价值取向,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点和法律观念,这也进一步阐释了进行隐性文化建设的原因。首先,它本身作为一种德育力量发挥着作用;其次,它对于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隐性文化建设对于提高高校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先国..高校隐性文化建设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

[2].张亭亭,周文云,刘立军..校园隐性文化构成因素新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3].佟林杰,孟卫东,司林波..高校隐性文化体系构建的路径[J]..教育评论,2014(1).

猜你喜欢

德育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70年德育:在回望中前行
“阳光银行”德育活动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形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