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军民融合演进逻辑研究

2021-05-01孟越曹雅雪周兆隆

经济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国家治理

孟越 曹雅雪 周兆隆

摘 要:军民融合是我党在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军事建设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文章从国家治理视角出发,梳理不同时期我国国防军事建设和经济建设思想的内容,探析其思想内涵以及举国体制为其提供的制度保障作用,总结我国军民融合模式的演进逻辑。

关键词:国家治理 举国体制 军民融合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10-008-03

一、引言

我国的军民融合思想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演进,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以及“军用”与“民用”关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军民融合思想发展实质上是我国历届领导人对“富国”和“强军”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军民融合思想表现出来的军民融合政策演进的逻辑,反映的是我党对“如何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认识深化的过程,也是国家治理理念不断趋于现代化的过程,举国体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实现军民深度融合提供了运行机制与制度安排。

本文梳理我国军民融合思想演进过程的思路,一是从国家治理的视角探析军民融合的思想内涵。二是梳理不同时期我国军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思想的内容与国际借鉴,以及对应阶段举国体制提供的制度保障,以期厘清我国军民融合的演进逻辑,总结历史经验。

二、军民融合思想演进

1.毛泽东时期军民融合思想内涵。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对抗,苏联不得不建立强大的国防军事,致使其国防重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没有军民融合理念。在政治型导向的国家治理模式下,国家同样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毛泽东同志的军民融合思想从苏联“重军抑民”的模式中吸取了经验教训。

军事国防建设上,毛泽东同志从国家治理的战略大局出发,取得了人民军队建设、军民结合、建设现代化国防等一系列的宝贵思想成果,为国家治理提供了长期的安全环境。经济建设上,毛泽东同志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工业化思想,指出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协调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军民两用”。这一时期形成的工业文明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举国体制,在军民融合领域为军民技术两用服务国家治理提供制度保障。但传统举国体制具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特点,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计划经济的行政命令,参与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以及其动员下的个人。1960年,中央军委明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的方针,在国防工业有剩余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将剩余的生产能力用于民品生产,这是军民两用的早期内涵。

2.邓小平时期军民融合思想内涵。冷战结束后,美国逐步建立起军民一体的融合体系,使美国成功摆脱了冷战中军民分离对经济和國防产生的负效应,军事实力和经济水平的提升提高了美国的综合国力。我国在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军民融合主要学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军民一体化”模式的成功经验。

经济建设上,邓小平同志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等发展战略。军事和国防建设上,邓小平同志强调军队就是提高战斗力,要准备打仗、从严治军,一方面继承红军优良传统和作风,一方面重视整顿军队纪律。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时期,也是举国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磨合的时期,称为传统举国体制向新型举国体制转变的过渡期,过渡期的举国体制在资源配置方式、参与主体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仍为军民融合服务国家治理提供着保障作用。在此期间,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国防军队建设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在1979年初,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基本方针。一些军工企业开始实行合同制,“军转民”步调得到了规范;调整了国防工业管理体制,扩大了军工科研队伍,促进了国防科研的生产,这是邓小平时期军民结合思想的体现。

3.习近平新时代的军民融合思想。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治理层面,基于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建设新思想,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等。军事建设上,我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推进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走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积极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架构。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年初,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0月,全面部署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至此,开启富国强军的新征程。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战略支援部队时指出:“要扭住军民融合不放松,善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既继承了传统举国体制的优点,又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等时代大势。资源配置上,强调系统观、全局观、统筹观。参与主体上强调多元主体协调配合。由此,在军民融合领域,新型举国体制能够有效地整合军队国防和市场的力量,促进军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军民融合服务国家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2017年1月22日,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促进军事建设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有机结合,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这一阶段我国军民融合的成果,首先,表现为军民两者之间的融合互动交流得到了持续的深化。其次,地方军民融合深度进一步加强。最后,军民融合产业研发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发挥好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但目前军民融合法治化仍有待完善之处:第一,缺少军民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军民融合发展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但缺少基础性的直接指导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法律。第二,我国现行的军民融合政策存在制度惰性,一些政策缺少具体的实践指南。第三,法律覆盖领域不全面,分布不均衡。军民融合涉及多方利益关系,但立法存在盲区。中央和地方性的法规立法数量呈现不均衡的状态。

三、我国军民融合演进的逻辑

笔者认为我国军民融合始终以服务于国家治理,推动国家发展为主线,以协调军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为主要任务,呈现如下规律:

1.军民融合的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军民融合在每一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建设强调军事和国防建设,军民融合呈现“军民结合,以军为主”的特点。改革开放时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民融合表现出国防军事建设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主的特点。新时期,依照国家治理新要求,军民融合强调国防军事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纵观军民融合发展进程,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始终是依托国家发展现状,以服务国家治理,推动国家发展为目标,重点协调国防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以期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目标。

2.军民融合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提出了“军民两用”思想,强调国防工业在生产上要注重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在国防工业有剩余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将剩余的生产能力用于民品生产;改革开放后,“军民结合”思想的不断推进,加大了军民兼容的程度,致力于军地双方之间的协作。同时,调整了国防工业管理体制,推动了“军转民”的实践,突破了民参军的尝试;新时期,“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思想逐步厘清了富国和强军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这意味着不仅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融合,还要求在制度机制上实现高效推进。实践上,搭建了许多产品交流平台,形成了许多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等。其中法治化的成果是军民融合思想的体现。

3.军民融合的模式在国家治理导向下变迁。军民融合的模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国家治理模式呈现不同的特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政治型导向为主,优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在经济建设时期以经济型导向为主,开始军转民的实践;我国进入新时代后,服务导向型的国家治理模式要求进一步加强资源和要素在军民之间双向流动,融合程度持续加深。

4.举国体制始终为军民融合提供制度保障。无论是带有计划经济特点的传统举国体制,还是处于过渡期的举国体制,亦是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等时代大势的新型举国体制,其都具有合力优势。在军民融合领域,举国体制可以打破军事国防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壁垒,充分调动国防军事和经济力量,形成“军转民”“民参军”和“军民通用”的军民融合渠道等。有学者认为,新型举国体制以实现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最高目标,在军民融合领域,其不仅应当有所作为,而且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利用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促进军民深度融合,更好实现富国强军的目标。

四、结论与展望

总结我国军民融合演进逻辑与国际借鉴,从政府的主导作用、体制与管理改革、建立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举国体制的合力优势四个方面,为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经验。第一,重视政府在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着手顶层设计,可以使国防军事和经济的发展都充分得到了组织保障,并发挥监督、管理与协调的作用。第二,军民融合的发展不应当局限于技术,还应当改革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技术。虽然军民融合技术是军民资源双向流动的基础,而在资本的配置和流动中,管理体制与管理技术也会充分发挥作用。第三,军民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重视信息流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第四,充分利用举国体制的合力优势。当前,实现军民深度融合仍然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举国体制优势,对打破军民两分的二元结构和军民融合不深度的局面至关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一方面,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大批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平台的积极搭建,民营企业军用配套的规模和水平持续提升为军民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经验。2020年,我们提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借鉴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致力于我国军民双循环体系的构建,以期实现军民两地的深度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19AGL009):辽宁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低端锁定”突破机理与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地,荣莹.新中国70年军民融合思想演进与实践轨迹[J].学习与探索,2019(06):10-21+192+2.

[2] 游光荣.中国军民融合发展40年[J].科学学研究,2018,36(12):2144-2147.

[3] 周烈荣,唐玏.从“军民融合”的成长历程看民族复兴[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6):139-140.

[4] 王松.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J].军事经济研究,2008(11):10-13.

[5] 方炜,唐路路,孙泽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概念演变研究[J].科技与经济,2020,33(06):1-5.

[6] 牛振喜.各国军民融合的历程及我国军民融合的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3):124-125.

[7] 季春芳,赵文能.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探析——基于國家治理视角的考察[J].毛泽东研究,2021(02):91-98.

[8] 张正茂,马德坤.邓小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攀登,2021,40(02):19-26.

[9] 岳嵩.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选择与实践路径[J].江海学刊,2019(05):234-239.

[10] 谢宜泽,胡鞍钢.新型举国体制:时代背景、基本特征与适用领域[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8(04):18-26.

[11] 陈劲,阳镇,朱子钦.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落地模式与应用场景[J].改革,2021,4(05):1-17.

[12] 杨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1(03):98-104.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110159)

[作者简介:孟越,沈阳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公司理财理论与实务;曹雅雪,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周兆隆,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国家治理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