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京剧文化的传承及艺术特征

2021-04-30

新闻爱好者 2021年2期
关键词:程式化名家京剧

京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较强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形态,在不断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京剧文化呈现出较强的动态性变化,但其艺术青春却永葆。苏移著的《中国京剧史(1790—1949)》(2019年3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指出,在京剧漫长的发展史中,京剧文化积累了许多优秀的保留剧目,闪烁着数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也正因艺术家们的才华和智慧,京剧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才更加灿烂辉煌,成为我国戏剧文化的珍贵财富。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转型期,观众的审美需求发生了极大转变,如何传承京剧文化和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与时代同步和彰显其生命力,已成为时代性命题。

一、口述史:京剧文化及艺术的传承史

正如《中国京剧史(1790—1949)》一书所言,戏曲是综合性艺术,音乐、剧本、化妆、舞蹈、道具、服装及布景、唱腔等都是其艺术表现方式,对其艺术展现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京剧具有两百多年的发展史,其传承方式仍是延续传统的口传心授的艺术传承模式。此传承模式不只是京剧,在整个戏剧艺术传承及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在现代社会,这种依赖口传心授的京剧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

由《中國京剧史(1790—1949)》可知,“四大徽班”进京演出,以及“同光十三绝”等早期表演艺术家的出现,为京剧快速发展成为重要剧种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京剧逐渐发展成为国粹,发展成为国剧。在这一时期中,京剧教学及表演都依赖于京剧班社组织。京剧诞生初的“四大徽班”就是靠浙江盐商的支撑发展起来的,闽江总督组织的三庆徽班带着皮黄及徽调等声腔进京献艺。这类戏班虽然是民间组织,但均有严格的组织章程,且通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上不断地招收新鲜人才,为京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运作模式。清朝中后期,京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迅速扩大,这种京剧人才培养模式也因此而得到巩固,京剧艺人间利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有效地传承京剧艺术及文化。

辛亥革命后,京剧发展受到社会巨变的影响,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推动着京剧表演艺术的不断完善,并更加鲜明地呈现出唯美的艺术特征。一些著名京剧演员拥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固定追随者及代表剧目,京剧表演流派逐渐形成。这一时期,京剧流派纷呈,名家蜂起。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演员,如旦行梅兰芳,武生杨小楼,老生余叔岩等,这些著名京剧演员的出现改变了京剧早期老生独霸的局面,同时也使京剧发展更适应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形态。京剧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正是得益于口传心授这一传承模式,得益于这一京剧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整个京剧的发展史,也是其口传心授的传播史。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艺术发展较为曲折,改革开放后,京剧艺术发展又经受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考验,这给口传心授这一传统京剧艺术文化传承模式带来极大冲击,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相继辞世,每个京剧人都认识到京剧文化及艺术传承模式变革的重要性。

在京剧文化及艺术传承中,京剧名家的口述传承史主要具有以下功能。首先,京剧名家对自己多年演艺经验的总结;其次,京剧名家对京剧文化艺术发展的了解;最后,京剧名家对京剧艺术规律及学习方式的体悟。这些都凝聚着京剧名家在其艺术道路上的经验总结和多年所得,是京剧文化艺术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也是民众走近京剧艺术、认识京剧艺术的捷径。由此可见,当前,现代社会的流行元素给京剧传承带来了极大冲击,在此环境中,重新认识和整理京剧名家的口述史对传承京剧文化及艺术至关重要,也是传承京剧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程式化与综合性:京剧艺术风格特征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其漫长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史上的闪亮明珠,独具特色而又光彩夺目。《中国京剧史(1790—1949)》指出,京剧是综合性艺术,舞台表演上,京剧表演要给人以赏心悦目和行云流水的感觉,做到这些,必须具备扎实的唱、念、做、打、舞等基本功,各个行当的演员都应具有高水准的基本功,方能完成每一出戏。以“打”为例,在京剧表演中,“打”是依据一定节律且在音乐伴奏中完成的,利用演员肢体表达人物内心的丰富活动及思想情感。如京剧中两位将领交战的表演中,观众经常会看到获胜方似乎并不急于追击敌人,而是在舞台上尽情表演,给观众眼花缭乱的感觉,直到观众掌声四起。京剧演员正是以此“眼花缭乱”的表演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将剧情和人物内心及其蕴含的内在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京剧表演中,表现少女兴高采烈和天真无邪时,通常采用快速跳跃的碎步下场,以此行为动作和舞蹈姿态展现人物的情感状态和性格特征。

舞美、灯光、服饰、音乐和化妆等都是京剧艺术表演的重要内容,一场成功的京剧表演,需要这些部门的全力配合,俗称“一棵菜”,缺少他们的配合,京剧演员的演技再好都难以施展,再优秀的剧目也难以完成。因此,京剧文化艺术的容量非常广泛,蕴含多种因素,要调动许多种艺术手段和表演方式方能完成。所以,京剧是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也正因如此,其表演才会给人丰富多彩和花团锦簇的审美感受。

与综合性艺术风格不同,京剧还具有较强的程式化特征。如《中国京剧史(1790—1949)》所言,京剧艺术表演的程式化并非源自京剧早期,而是在长期的训练表演中,为塑造每个角色,或模拟某日常生活行为所创作的带有节奏化和舞蹈化的动作。在收到良好表演效果后,又将其应用到其他剧目人物的身上,所以经过不断的加工和改进,这套动作被普遍采用,从而形成了程式化的表演。也可以说,京剧艺术表演的程式化艺术特征,是京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形成的特定动作。比如,在京剧舞台上,骑马、上山、坐轿和下楼的动作等,都有较为完整的固定的表现方式。京剧表演艺术的程式化特征并非僵化不变,其是依据剧情发展和人物心理及性格的需要而灵活运用的。在京剧《逍遥津》和《失街亭》两部戏中,《逍遥津》中的汉献帝打朝与《失街亭》中的诸葛亮升帐,在人物上场时都需要打“引子”,这是京剧表演中自报家门的定场白内容,唱念结合,但为突出诸葛亮沉稳威仪及雄韬大略的人物特征,诸葛亮上场时要打完整的双引子,突出舞台气氛的庄严肃穆。但汉献帝上场时,因其性格懦弱,十分害怕杀气腾腾的曹操,为烘托和刻画汉献帝这个人物特征及心理,在一段引子未打完就要让其吓退到龙位上了。由此可见,在京剧表演中,程式化的应用是非常灵活的,是根据人物性格特征和情感需要来选择的,程式化要遵照剧情发展,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此外,京剧是依据行当划分的,因此,行当不同,程式也不同,其程式化活动也不同,人物性格特征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许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程式化动作进行了总结,为京剧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京剧表演中,程式化动作变化莫测,能够吸引观众视线,使舞台上的京剧人物更加生动形象,且魅力无限。在新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京剧文化及其艺术特征,在继承此传统文化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将京剧文化及艺术融入现代文化中,不断创新和传承。

三、京剧文化及艺术传承的思考

京剧发展史就是一部心口相传的口述史,在京剧文化及艺术发展传承中,口述史发挥了重要作用。前文已述,京剧艺术的综合性较强,是多种艺术手段及表现方法的融合,这使得京剧名家的口述相传更具多面性和丰富性。京剧名家的生活背景不同、领域不同,其口述内容会以其自身丰富的内涵来推动京剧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并对其产生积极的作用。

《中国京剧史(1790—1949)》一书指出,从京剧传统服饰看,京剧服饰分为下五色和上五色的色彩体系,这种色彩体系受到“十蟒十靠”制度的制约,上五色主要是红黄绿白黑,下五色则为蓝紫湖粉香等京剧色彩传统。这种服饰色彩传统主要是京剧前辈非常注重角色的外部形象塑造,将毕生精力用于此外部造型上,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下,观众也习惯于利用表演程式去接受舞台人物的外在形象及了解剧情内容。此外,京剧艺术的程式化特征也是通过运用舞台服饰的色彩体系,向观众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念,展现京剧等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京剧是传统帝制时期的文化精品,自然会带有较浓的传统文化色彩。在今天看来,有些内容甚至是糟粕性內容,如礼教的严苛束缚,等级制度的森严等。然而,京剧作为文化,作为艺术形式,其自身特征并不能由此而否定。在阶级社会,统治者往往占有巨大的色彩特权,传统京剧服饰中也能发现,黄色始终被帝王霸用,而红色则表示高贵,下层贫民的色彩主要是黑色和青色等色彩。从这些服饰及色彩的传承中,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京剧文化艺术。京剧名家的心口相传虽然存在主题不统一、口语化特征突出等先天不足,但其对展现京剧发展历程,对于传承京剧文化都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历史资料,对京剧文化艺术传承的价值非常突出。为此,我们要注重京剧口述资料的整理及挖掘,辩证认识心口相传的传承模式,认识其对京剧文化传承及发展的积极作用,努力将其同京剧文化传播相结合,创新传承思维,推动京剧艺术文化焕发出符合这个时代的生命火花。

总之,《中国京剧史(1790—1949)》一书论述了京剧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为传承京剧文化和认识其艺术特征提供了丰富资料。综合性和程式化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特征,也是京剧表演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及组成部分,更是其区别于话剧、舞剧及歌剧等表演艺术的特有艺术魅力。因此,传承京剧文化就要认识和了解京剧发展史,认识到京剧文化口述相传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史中去感受和体味京剧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去感受其独特的艺术审美。

(董睿/硕士,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程式化名家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河西走廊岩画图像流变及特征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京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程式化语言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汉译英中的使用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