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胸手术病人麻醉复苏期烦燥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2021-04-30胡志英吴庆珠

全科护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血氧躁动白蛋白

胡志英,吴庆珠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指的是病人在麻醉苏醒期出现的异常精神障碍表现,包括躁动、兴奋、定向障碍等[1-2],并伴随肢体扭动、胡言乱语、呻吟哭喊、翻身乱动等异常的肢体活动[3]。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EA)是全身麻醉手术病人麻醉苏醒期出现的一系列不恰当行为表现,病人通常合并兴奋、躁动及定向能力障碍,出现如兴奋、语无伦次、妄想思维、哭喊或呻吟、肢体的无意识动作等表现[4]。这类行为可造成病人循环系统波动,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其无意识的乱动还可能使导尿管、输液管及各种引流管、气管导管脱出,增加手术创面出血,甚至引发气管痉挛、呕吐物反流误吸等术后意外事件,对病人的术后恢复极其不利[5-6]。开胸手术是临床较为复杂的手术方式之一,一些患有严重心肺疾患、胃部疾患等的病人有时需要行开胸手术进行治疗,许多开胸手术的病人于麻醉复苏期出现烦躁表现。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出现,对病人术后恢复具有不利影响[7],部分病人在躁动中可能出现高血压、喉痉挛、心动过速等[5-6],严重的病人甚至出现暴力行为,危害病人健康,延长住院时间[8-9]。为降低病人术后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发生,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回顾分析了60例开胸手术病人麻醉复苏期烦躁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以为临床护理采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回顾分析2014年10月—2019年4月在本院进行开胸治疗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病人均行择期开胸手术;临床资料完整且包含Ricker镇静躁动评分;由同一位麻醉师根据病人情况进行全身麻醉;Ricker评分判定由同一名护士根据病人情况评估。排除标准:阿片类药物成瘾者;具有凝血功能异常者;精神异常;术前昏迷的病人等。根据病人的术后Ricker评分将病人分为烦躁组和正常组。

1.2 方法

1.2.1 Ricker评分 由同一名护士对病人麻醉复苏期的烦躁情况进行评定,评定工具为Ricker镇静-躁动评分量表[10-11],分值范围1~7分。具体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Ricker镇静-躁动评分标准

1.2.2 资料收集 通过病历资料收集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等个人资料,以及病人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术后血小板、术后白蛋白、术后VAS评分、术前焦虑情况等。

2 结果

2.1 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情况及单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纳入的60例病人中,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51.39±13.19)岁;民族以汉族为主,共56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和中专25例;专科及以上16例;婚姻状态以已婚为主,共52例。根据Ricker评分,将分值≥5分者为烦躁组,共18例;5分以下者为正常组,共42例。两组的临床资料如表2所示,两组在年龄、性别、VAS评分、术前焦虑、术后白蛋白、低血氧、术后镇痛、PaCO2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影响病人烦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2.2 开胸手术病人麻醉复苏期出现烦躁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性别(男=1,女=2),年龄(≥60岁=1;<60岁=2);VAS评分(1~3分=1;4~6分=2;7~10分=3);低血氧(是=1;否=2);PaCO2(≤35 mmHg=1,35~45 mmHg=2,≥45 mmHg=2);术后白蛋白(≤35 g/L=1,35~51 g/L=2,≥51 g/L=3);术后镇痛(是=1,否=2)。结果显示,年龄、性别、VAS评分、术前焦虑、PaCO2、术后白蛋白、低血氧、术后镇痛均是开胸手术病人麻醉复苏期出现烦躁的影响因素(P<0.05),如表3所示。

表3 开胸手术病人麻醉复苏期出现烦躁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3 讨论

麻醉复苏期的躁动是该时期机体发生的暂时性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12]。多数麻醉复苏期烦躁表现的病人病情较轻,且持续时间短能够自愈[13],但是有研究显示,严重的病人术后发生认知障碍,记忆力、定向力、抽象思维等能力障碍[14-15],且社会活动能力降低,严重影响病人的术后恢复以及生活质量[16]。因此,需要对麻醉复苏期烦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改善病人术后状态。

本研究对60例开胸手术病人进行分析,发生术后烦躁的病人共18例,占30.00%。且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年龄、性别、VAS评分、术前焦虑、术后白蛋白、低血氧、术后镇痛、PaCO2是病人术后麻醉复苏期烦躁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越大、女性、VAS评分越高、术前存在焦虑状态、术后白蛋白高、低血氧、术后未采取镇痛措施以及PaCO2高的病人更易发生烦躁。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可据此对病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①心理干预:由于术前存在焦虑的病人发生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可能性更高,有必要在术前密切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可通过采用焦虑评估量表评估病人的情绪,并据此对其进行干预,如向病人介绍手术已经很成熟,既往成功案例的举例,增强病人对手术成功的配合和信心[17-18];嘱家属为病人提供更为细致贴心的照护,减轻病人的家庭心理负担;播放舒缓的音乐,缓解病人不良情绪等。②术后疼痛是病人发生躁动的另一影响因素,VAS评分越高,术后未采取镇痛措施,病人麻醉复苏期烦躁的发生风险越高。廖彩萍[18]对全身麻醉病人麻醉恢复期躁动情况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术后进行有效的镇痛是保护因素,与本研究结果类似。万利芹等[19]对开胸手术病人于手术结束前10 min采取镇痛措施,也发现能够有效地降低Ricker评分。因此,提示对于开胸手术的病人可于手术快要结束时或术后采用有效的镇痛措施,以缓解躁动[20-21]。③低血氧和PaCO2均对病人的躁动清醒具有影响,是病人发生躁动的危险因素。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监测,对于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病人及时给予吸氧,以改善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改善病人机体的缺氧状态。④男性病人的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分析认为原因可能是,女性较男性更能耐受疼痛。因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需要对男性病人重点护理,采取心理疏导、镇痛等综合措施,改善病人术后麻醉复苏期状态。

综上所述,临床在对开胸手术病人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存在麻醉复苏期烦躁危险因素的病人,以尽量及早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的烦躁。

猜你喜欢

血氧躁动白蛋白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什么时候用白蛋白
Path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splenic vasculature in 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Its releva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道路躁动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