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十年代以来的重要作家文体意识

2021-04-28李雪娇

青年文学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体意识王安忆多元化

李雪娇

摘  要:王安忆风格的多种转变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作家对文体意识的自觉追求,这和历史环境、作家个人努力密不可分。本文主要梳理八十年代以来重要作家文体意识的脉络走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看王安忆文体意识的探索所体现的意义及问题。

关键词:文体意识;王安忆;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02

文体意识是文学创作中引导作家文本建构走向的创作观念,是作家精神特质形式的外化。作家对文本意识的自觉追求标志着作家不断走向成熟。八十年代以来,作家文体意识的觉醒使文坛呈现出了活跃的态势,作为一直保持着旺盛写作热情的王安忆在八九十年代至今很好展现了一个作家的敏锐观察力和自觉创新意识,无论是她的创作内容、个人创作思想,抑或是文体意识,她都在不断地尝试突破自己,这也形成了她多变的创作风格和她笔下不同面貌的多样的生活图景。另外,文体意识是作家文学创作中自觉追求的重要主体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对语言方式、叙述模式和结构形态的独特追求。多样的文体意识是激发文学活力的重要来源。

一、八十年代以来重要作家不同文体意识的脉络走向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形式的转变,文学亟需打破原有和政治紧密联系的形态,这一时期,作家展现了非常自觉的文体意识,对于文学叙述方式、结构形态的创新显示出非常活跃的态势。八十年代初,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一系列以控诉、反思文革及溯洄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文学热潮,这些主要是顺应时代的在内容上有所变化的新力量。在文学创作形式及语言叙述上,“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私人化写作”表现出较为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八十年代初,在借鉴、吸收了西方文学后出现的“现代派文学”成为了作家自觉文体意识的首秀。王蒙作为现代派文学的代表,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了《夜的眼》、《布礼》等文学作品。“现代派文学”注重文学形式的创新,包含意识流、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为后来的文学样式的多样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八十年代中期,以马原为代表的“先锋小说”成为作家自觉追求文体意识的重要标志。马原、格非、余华等作家纷纷把自己的文体观念和艺术实践相结合,引导着文体验的积极开展。先锋派注重叙述方式和形式的创新,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马原在作品中有意让叙述者也参与到小说世界中,增强了小说的虚构性,消解了作品的内在精神意义。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池莉、方方为代表的“新写实”抛弃了对重大历史的叙述,转向以原生态还原日常生活的方式进行创作。“新写实”主要以写实主义笔法描写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和人情百态,作品中很少有作家的主观情感倾向,试图揭开生活的原貌。“新写实”这种新的文学创作方式是对原有的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的更迭,探索着现实主义不同写法的多种可能性。池莉的《烦恼人生》把写作对象落在平凡的小人物身上,用写实手法解构着日常生活,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实感。九十年代中后期兴起了展现女性独特风格的“个人化写作”,以陈染、林白为代表,展现了女性作家尖锐的文体意识。“个人化写作”这种文体性别意识较为强烈,进一步发展了女性文学。陈染的《私人生活》里以女性为主体,细腻描写了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小说表现了和女性身体紧密相连的女性生活。

王安忆作为八十年代以来重要的作家,在创作上表现出了非常活跃的探索精神和自觉的作家文体意识。自八十年代以来,王安忆可谓是贡献了非常丰富的文学作品,也很好体现了“善变”的优秀品质。这种“善变”的本质体现就是作家文体意识的自觉性。从早期的《雨,沙沙沙》、《69届初中生》个人情感的真情流露到《小鲍庄》“三恋”中对文化、生命、性爱的探索,到《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中对叙事方式的追求摸索,再到后来的《长恨歌》、《富萍》中逐渐回归生活中常态的本色,到现在的思想力量的显现和深入。无论是小说内容、小说创作观念还是小说的表现形式,王安忆在文体意识的驱动下积极进行一次次文体实验,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小说。从整体来看,王安忆的小说展现出文学的开阔性和包容性。她以写实手法为基调,以女性人物命运为主要表现内容,以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为创作手段,不断开拓着文学创作的新境界。王安忆不仅很好地把新时期一些主流作家文体意识融合起来,同时也在继承中创新,不断走向成熟,也探索着文学的多种可能性。

二、王安忆文体意识的主要呈现

王安忆自觉的文体意识主要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观念和其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前者体现出了作家向理论家有意识的靠近和发展,后者表现出了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孜孜以求地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理性思索的一步步深入,王安忆在自觉的文体意识引导下,逐渐形成了她自己的小说观念。她提出“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不要材料太多,不要语言的风格化,不要独特性”[1]的小说观念。王安忆认为小说一定要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经验的真实性。她把小说看作是心灵世界,是在现实材料上构建的心灵世界。作家创作过程中要有强大的逻辑作为支撑,用逻辑的力量推动情节的一步步发展。王安忆把思想和现实世界都看作是小说的材料,共同铸造具有美学意义的心灵世界。王安忆对于写实和虚构之间的调和表现出了作品的不断更迭,风格的多样化。同时,她也不断进行文体实验来找寻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王安憶对于小说文体不断探索意识使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小说创作理论。

透过王安忆众多的作品,我们得见一个富有饱满热情的作家自觉的文体意识。自八十年代以来,王安忆贡献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其作品也展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主要通过选取王安忆几部有明显文体意识转变的作品来作分析。1980年《雨,沙沙沙》是王安忆前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烛照了作家本体的自我,个人情感流露较为直接,表现出清新的特点。语言非常稚嫩,对话描写居多。1985年《小鲍庄》可以是一个转变十分突出的作品,追溯历史转向传统文化。王安忆通过虚构的方式反映出了社会的大的文化现实问题,同时采用反讽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仁义的变质。小说开篇运用神话的叙述方式,赋予了神秘气息,渐渐展露出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的文化内容。随着小说经验的不断积累,王安忆自觉的文体意识使她转向对于小说形式的探索上。1990年她创作来实验性代表作《叔叔的故事》,小说呈现了很大的虚构色彩,但是虚构只是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来展现最真实的灵魂。作者采用“解构性叙述模式”,呈现了知识分子对80年代的精神反思及在90年代呈现的精神焦虑。《叔叔的故事》与《纪实与虚构》突出体现了王安忆小说观的调整和她自身对文体的多种尝试。2015年《匿名》再一次看到了作家文体意识的创新,《匿名》中王安忆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写作方式,使故事之间与整个主题之间形成呼应与张力,写出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进程的反思。《天香》中各种意象体现的深层象征意味也使其作品不断添加着新的色彩。在王安忆这些个不同风格、不同面相的同样似乎都是写实的作品之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多变的王安忆,也看到了王安忆文体意识引导下不断生发出新的丰富的作品。

三、文学多元化发展与理性过重的不自然

王安忆个人创作的多种尝试展现了其较强的文体意识。在王安忆的探索过程中很好展现了文学多样化发展的积极意义,也显现出了理性过重的局限性。在整个对于小说创作观、小说表达方式、小说写作内容的探索过程中,王安忆不断走向成熟,也形成了以写实主义为基调,融合虚构、心理描写、象征等多样的表达技巧的艺术风格,王安忆很好展现了创作主体强烈的文体意识。当然,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说,我们看到她作为小说理论家和作为作家的闪亮之处。作为一个小说理论家,她贡献了很大一部分关于文学创作的有意义的理论知识,为更多年轻的作家提供了易懂的理论指导。作为一个作家,我们看到了作家个性化的追求,她的多样化使文学呈现了多元化的面貌。她的创作方式是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的丰富提供了指向性。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王安忆的写实主义也给其他作家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向,写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并不是固有的,并不是死板的,作家在再现生活面貌时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表现生活的真实。同时,王安忆可以看作是当代怀着严谨创作姿态优秀作家的一个缩影。王安忆的写作不断在写实当中突破,实际上也在回归途中尽量打开我们的现实主义创作之路,为此,对王安忆的文体意识中探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的精神之路。

另一方面,我们不可忽视的是王安忆的小说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四不要”的小说观理性色彩太重,王安忆以假设为前提的推理和对环境、人物的规定都融入了作家过于理性的思维意识。一味地按照条条框框去实践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和固有的漩涡,同时过于理性会使作品缺乏自然的美感。在王安忆小说中,很多作品中体现了作家强大的逻辑,反而偏离了小说中人物的应有走向。如《流水三十章》自觉性太强,年少的张达玲却有着和大人一样非常成熟的想法,和人物实际相违背,也使人物变得不自然了。另一方面,既定的文学创作理念导致了王安忆叙述格局过窄的问题,当然在后期王安忆较强的文体意识的推动下小说不断走向开阔。同时,对心理叙述的重视让王安忆的小说形成了细腻但琐碎的特点。

总之,对文体意识的追求应该是当下作家力行追求的方向,王安忆在文体意识展现的自觉性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去借鉴。加强对文体意识的重视才能更好地指导写作。文體意识不应该是失衡匮乏的,多元化的文体意识才能推动生机勃勃的文体实验的发展,形成作家不同的文学风格,才能使小说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象,才能为文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注释:

[1]王安忆《故事与讲故事》,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

参考文献:

[1]王安忆:《故事与讲故事》[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

[2]吴功正:《小说美学》[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6月.

[3]曹卫军:《从象征到魔幻——西方现代派文学主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5.

猜你喜欢

文体意识王安忆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中秋
悲剧与救赎——谈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救赎之路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基于文体意识的小学语文绘本教学
“文体意识”的觉醒
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
王安忆小说病象报告
说不尽的王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