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筑基因理念的滨海渔村石屋聚落改造模式研究
——以温岭石塘五岙村为例

2021-04-28毛超伟

浙江建筑 2021年2期
关键词:外墙面石屋内部空间

毛超伟

(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310070)

浙闽沿海地区的石屋曾广泛分布于泉州惠安、舟山群岛、嵊泗列岛、象山石浦、温岭石塘、温州洞头群岛等地区[1]。冯卫等[2]研究了徽派传统聚落的隐性基因:生态基因、地域基因、文化基因,以及显性基因:传统聚落空间、传统聚落建筑造型艺术、传统聚落的乡土技术。吴宗桃等[3]从建材特性的角度来比对生物学中基因特点,发现生物基因和建材特性都有其相应的逻辑:物质决定其构造;信息决定其根本属性。高嵬[4]研究了浙江传统民居中石屋群的建筑现状(地处偏僻,大多沦为空巢村落),总结了其特征(材料、结构)并提出了改造的实际操作。陈宣辰等[5]以舟山市嵊山岛前卫村为例,针对当地渔村文化,研究探讨了从传统民居到民宿的转化模式和经营策略。目前国内滨海渔村以石屋群为基础成功转型度假村的例子已有不少,如舟山朱家尖岛渔村、三门三特渔村、温岭五岙村、温州洞头区东岙村、福建惠屿村等。本文对五岙村传统石屋的建筑基因和民宿化改造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浙闽地区的渔村石屋改造提供经验。

1 石屋溯源

1.1 村落概况

五岙村位于浙江温岭石塘,东面靠山南面向海,包含尖山头和五岙里两个自然村,共占地40.67 hm2(610亩)。五岙村旅游资源丰富,包括山、石、林、海和水库。民居住宅、祠堂庙宇乃至沿街巷道均以砌石作为材料,体现了当地独有的石文化,见图1。

1.2 自然环境

石塘渔村的石屋群一方面源于当地的矿石资源[6],一方面源于当地的气候条件。石塘的裸露基岩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山岙和海湾带,渔民挖岩石、凿山谷,建造石屋,在这里捕鱼定居。沿海地区的建筑经常受台风侵袭,易被风中的盐碱侵蚀,加之木材稀缺且交通不便,不利于运输建材,因此,当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炸药炸碎矿山,取石块加工砌筑石屋。

图1 五岙村实景(作者自摄)

1.3 人文历史

根据当地县志记载,渔民先祖为了防止海盗侵袭,建造石屋塔楼成为一种防御性的建筑;另一方面,相传当地渔民祖辈源自闽南,福建惠安移民在石塘定居后,基本保留了原先的生活方式,故当地建筑颇有些闽南风气。

2 石屋特征与基因提取

2.1 建筑外围护结构

外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顶和门窗。石屋最大的特色就是外墙,以大小相似的方正砌石或者形状不规则的乱石建造,外墙表面都未经处理,保留了最原始的石材纹理和质感。为减少台风带来的风压,屋顶形式采用硬山顶。老石屋受石材结构限制,开窗面积较小,且多是木质平开门和平开窗,近年来才开始使用铝合金门窗。

2.2 建筑空间形式

石屋建筑层数以2层为主,建筑以“间”为基本单元,平面组合多是“一”字形组织的条状多间,以独立的2~5间不等[7],石屋的单间尺寸为4 m开间,7~8 m进深。每间石屋基本结构是:1楼为客厅、厨房和楼梯间,2楼为前后两间卧室,坐北朝南。

2.3 石屋建筑基因

石屋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建筑外围护结构和建筑空间形式。这些特征反映出石屋的原生环境和人文历史,也包含着石屋的基因。石屋最大的信息在于由石材决定的外墙上,进而影响着外围护构件如门窗和阳台,这是影响石屋整体风貌的重要因素;从石屋的建筑空间形式中可提取出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因此,外墙面和围护构件是石屋的显性基因,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则是石屋的隐性基因。

3 石屋基因与民宿化改造

如今,乡村旅游和民宿度假已在浙江省逐步发展。为发展旅游业,浙江沿海地区许多村庄的空置石屋开始被改造和使用[8]。五岙村引入社会资本,修缮了石屋外立面,改造了石屋的空间功能。五岙村石屋的改造从2012年直到现在仍在继续,笔者通过实地调研,采集到其中30个民宿单体的数据,改造方向主要在石屋四大基因:外墙面、围护构件、外部形体、内部空间。

3.1 石屋基因改造解析

3.1.1 外墙面修复

石屋墙体经风雨洗刷,破损程度不一。对于已经破败尚可修复的石屋,采用与墙面相同质地相近颜色的石料进行修补,利用当地的勾缝技术还原石墙特色。少数石屋民宿在石材砌块的表面上进行粉刷,封闭石材表面,石屋最重要的显性基因被掩盖,不宜推广。

3.1.2 围护构件更新

为了适应现代化需求,改造方式一:木质窗框更换成金属窗框,单层玻璃更换成双层中空玻璃,扩大窗户采光,提高保温隔热效果。有些石屋的外墙面具备挑出的阳台或外廊,这些构件大多已经破败;有些则平整光洁不带任何外在构件。改造方式二:采用钢结构修缮了阳台,美化了外立面也丰富了功能。一部分民宿是两种改造方式兼而有之。

3.1.3 外部形体扩建

为实现民宿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不少石屋进行了扩建。第一种扩建方式:以轻钢玻璃结构增加了平台或者公共空间。第二种扩建方式:结合石材和轻钢玻璃,一部分形体以传统石材扩建,另一部分形体以轻钢玻璃扩建。

3.1.4 内部空间改造

第一种改造方式:将交通空间(楼梯与走廊)自室内独立出来设置在室外,以钢筋混凝土板隔绝1楼与2楼空间,1、2楼均改造为客房。第二种改造方式:将石屋内部隔墙打通形成大空间。由此衍生出两种改造方式的复合型:1楼大空间作为公共空间,2楼作独立客房,交通空间移至石屋外部。

3.2 石屋民宿化改造与影响

以30栋石屋的外墙面(表1)、围护构件(表2)、外部形体(表3)和内部空间(表4)四大基因的改造情况为指标,具体4种改造方向占比见图2。

表1 石屋外墙面形态统计

表2 石屋围护构件更新统计

表3 石屋外部形体扩建统计

表4 石屋内部空间改造统计

图2 石屋改造方向分析

上述分析图表明,4个方向的改造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建筑基因,民宿化改造对石屋基因的破坏以外墙面最小,围护构件和外部形体次之,内部空间最大。

1)对于石屋来说,外墙面是其最重要的显性基因,故大多民宿不改变其外墙面石块组合的样式,修旧如旧,以石砌技术修复破损处,还原石屋原貌。少数民宿因民宿主人个人原因,以粉刷涂料掩盖住其石材的裸露样貌,不宜推广。

2)围护构件的更新对于民宿来说是必要的,门窗以及阳台主要用于交通、通风和休憩。因为民宿意在迎合南北各地的旅客而非当地居民,所以门窗换做新材料,阳台的增设也为旅客提供了方便。围护构件未作更新的民宿还原了石屋本色,而更新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3)外部形体扩建的目的在于获得一定的公共空间,内部空间的改变导致石屋失去了休闲空间和交通空间,故多数石屋增设了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对于民宿非常必要,然而轻钢玻璃结构空间的增设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石屋风貌。

4)民宿的功能与原住民石屋的功能是有冲突的。若将石屋直接作为民宿使用,虽保留了石屋原貌,但容客率会大大降低,故大多数民宿采用了第一种改造方式以增加客房数量。第二种改造方式涉及规模与改动量较大,且改动后的空间形式与原住民生活方式相去甚远,对石屋基因的破坏更严重。

4 结 语

通过现场调研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在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影响下,滨海渔村石屋具有的建筑特征:建筑外围护结构、建筑空间形式,由此提炼出外墙面、围护构件、内部空间、外部形体四点基因,并且贯穿于石屋民宿化的过程。外墙面与围护构件的不变在于传承石屋最重要的显性基因;外部形体扩建与内部空间改造为满足经济需求,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石屋的隐性基因。

石屋的修复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其恢复往日生机;石屋民宿的经营丰富了当地业态,吸引外来投资。原本只有渔业的传统渔村增加了旅游业,经济活力上升。通过探究五岙村石屋的改造更新,希望能为相似渔村石屋的发展提供经验。

猜你喜欢

外墙面石屋内部空间
高山流水·松林里的红色石屋
石屋(散文)
建筑工程外墙面抗渗防水技术探究
公共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象探讨 以河南省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为例
外墙防渗工程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情感化设计在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应用
赵养军·老兵石屋
外墙面与楼地面防渗防裂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