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地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

2021-04-27周石磊刘艳芳吕鹏翼

科技视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本科生

周石磊 罗 晓 刘艳芳 吕鹏翼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新型工科人才可以很大限度地支持中国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这就要求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工科建设。 提高学生的创新实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界重要的教育内容。 在高等教育从 “大众教育”向“精英教育”改变的过程中,普通的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的本科生教育模式很难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材施教”越来越受重视。 本科生导师制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体现[1]。2004 年,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 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 同时,中国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制造 2025”等重大战略急需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科人才,探索和培养人才是构建工科教育新模式的重要举措。

已有研究主要针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定性的探讨和分析,且大多针对导师制培养施行的事后阶段进行效果评估和对策建议[2]。 然而鲜有在培养模式制定、导师职责定位、导师的遴选原则、导师制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学分认定、导师选择、学生成果评定,导师评价激励机制,不同学科导师制运行模式的选择上进行研究。 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导师制研究更鲜有报道。 由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土木工程下的二级学科,与此同时具有环境工程学科的特点。 因此,专业本身独特的特点,使其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具有双重特质。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的市政工程(建筑给排水、管网、水厂、污水厂)的设计—施工—运行的必备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其水质污染控制相关的科学知识。 因此,如何更好地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主要是紧扣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整体式的培养。 尤其在大学第一和第二年往往更多的是公共课程的学习, 使其与本专业的老师相对疏远,不利于专业体系的建立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探索一条适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使本专业的学生能更早地接触和认识本专业的体系特征和发展现状,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尤为重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及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措施[3]。 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有助于老师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所学的专业,制订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实行“本科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精英化”,优化学生质量;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实现“双主体”教学相长。 因此,基于“本科导师制”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会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4]。

1 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给排水专业经历了近70 年的发展, 截至2019 年年底, 全国高校共有187 个给排水专业办学点,每年的招生和毕业人数达到1.1 万左右,非中央直属的高校数量和毕业生人数占比达到了90%[5]。 随着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智慧水务等水行业热点问题的出现,对给排水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化学、生物、材料、信息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随着相关科学的发展,给排水专业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和专业内涵[6]。 而且需要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兼具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专业素养教育不充分、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建设与给排水国标有差距、给排水专业思政教育不系统、创新创业相关体系不健全、工程实践知识和能力不扎实、人才培养更新不及时、与当前水行业新型技术对接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基于此,结合地方实际开展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兼具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水行业和经济建设。

2 基于“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

2.1 本科导师制的实行方案研究

结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依据本科生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分类,具体分析采用哪种导师制来实现给排水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随机分配还是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导师的选择。 具体操作如下:(1)本科生大一进行专业较少时对本科导师制进行相关介绍,阐述本科导师制的设置背景、设置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对本科导师制有个宏观的了解;(2) 本科生大一阶段可以不固定专业导师, 专业设置不同类别导师组(科研创新类和工程项目实践类) 供学生选择;(3)大一阶段由不同类别导师组设置“科研项目库”和“工程实践项目库”供大一学生选择;(4)大二阶段基于大一的专业指导进行导师的双向选择,学生同时选择科研创新类和工程实践类的导师, 各个导师依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养;(5)大三阶段依据具体大学生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导师的科研工程项目, 对专业学生进行实战化的能力提升;(6)大四阶段针对学生考验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进行针对性的学业指导;(7)在整个大学阶段进行全程的心理辅导、专业思政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2.2 本科导师制及导师职责定位

从导师制的起源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制度”。 但是,导师应将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但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之间无法就职能分工达成一致,存在职责重叠、责任不明的情况,从而影响了导师制的执行效率。 因此,需明确本科导师制的职责定位,核心职责为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本专业的专业素养。

2.3 本科导师制导师的激励措施研究

制定科学健全的考核、评价、反馈、激励和督导机制,以及相应的经费保障和奖惩体系,明晰导师制对个人考核、职称评定和薪酬产生实质性影响。 而不是像国内一些高校对导师的辅导工作做硬性规定,缺乏相应激励措施。 高校教师的收入与私立的中小学老师相比低很多,高校教师的收入很大程度受职称和奖励政策影响,在本科导师制实施中要明确导师的课时认定、职称评定、薪酬补贴等具体的激励措施,这样会使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的初衷得到认真贯彻实施。

2.4 本科导师制学生的激励措施研究

在学生层面,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加之参加导师制学习没有学分, 因此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和毅力。在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上设置相应的学分绩点,并在学生评优评奖方面增加相应制度建设的研究,来促进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建议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展开。

2.4.1 相关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融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建立、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目标,进一步聚焦课程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将创新创业元素和工程实践元素融入相关实践类课程,并在教学大纲中标明所占学分。 分层次设立科研创新类和工程实践类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

2.4.2 学生评奖评优激励政策

依据加入本科导师制的学生在科研创新类和工程实践类的成绩情况,在学生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评选中作为附加项基于加分, 同等条件下做优先推荐。 同时可优先推荐免试攻读硕士、推荐优秀毕业生,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取消为其安排导师的资格。

2.5 本科导师制实施规范研究

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导师制实施规范,应从包括指导理念、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三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 主要从以下方面制定导师制实施规范: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期组织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的相关进展汇报; 强化社会责任感;恪守学术和行业规范;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

3 “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设计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满足国家质量标准,本文对“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给排水专业兼具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的高素质人才达成度进行评估。 本次评价方法拟采取10 分制,综合学校人才评定委员会对应届生进行评价。 评价达成度计算公式如下所示:Y=0.5×(m1+m2+m3+m4+m5)+0.5(n1+n2+n3+n4+n5)

其中,m1~m5,n1~n5分别表示科研创新以及工程实践的评价指标及权重分值。 科研创新及工程实践评价指标分别见表1 和表2。

通过Y 值计算本科生对于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的达成度:5 分以下为不达标;5~7 分为基本达标;7~9分达标良;9 分以上为达标优秀。每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一次“本科导师制”模式下兼具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分析。 评价委员会校内不少于5 人(涉及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企业不少于5 人(涉及建筑给排水、污水厂、自来水厂、环保公司运营)。 依据评价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改进措施的制定要注意坚持地方高校的专业办学特色,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以培养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两种能力为抓手,与时俱进地完善当地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的经济发展。

表1 科研创新效果达成度的评价指标及权重分值

表2 工程实践效果达成度的评价指标及权重分值

4 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地方高校本身的优势教师资源、学科资源,以及开放的设备使用制度和教育教学制度,依据本科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全流程的“导师制”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本科导师制” 可同时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向社会急需和未来发展,成为国家所需的新时代优秀新工科人才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本科生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