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思想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1-04-26黄中习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典籍翻译研究:汪榕培研究专栏】专栏语——“译出者有为”:汪榕培教授是中国典籍翻译的实践者,成果斐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探索了一条“传神达意”的译出方法与路径。作为教导者,汪老师也培养、激励了一批典籍英译的后辈。本专栏文章作者基本上是汪老师的博士毕业生,他们的文章围绕汪榕培教授翻译思维与应用实践展开,分别以汪老师典籍英译论理的核心观与类型化、应用型与创新性、研究型及传播性等为专题,致力于呈现汪老师且研且译且论的整体面貌。

汪榕培教授治学治译的观念与作为已经在国内外译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方面的影响研究直观地反映在黄中习教授、张玲博士的文章“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思想的计量可视化分析”与“汪榕培的汤显祖戏剧英译的海外传播”中。黄中习教授的文章从中国知网的数据科学计量统计入手,应用定量定性的论证框架使汪老师翻译思想系统地呈现,范畴化的特点清晰可视。张玲博士的文章依据相应的传播学模式,集中调研了汪译汤显祖戏剧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实况,明确了汪榕培翻译实践成果在海外产生更大影响的方向。

潘智丹教授与杨俊峰教授、李秀英教授与研究生仇轶凡、蔡华教授的三篇文章分别是“‘传神达意通古今——《汪榕培学术研究文集》整理后记及评论”“功能语境视域下《庄子》实用成语英译探析——以汪榕培《庄子》为例 ”与“汪榕培《大中华文库》古典诗歌英译本考察”,集中阐释了汪榕培教授“传神达意”的内涵概念与应用空间。潘、杨两位作者的撰文切中汪榕培教授翻译观的形成、发展及成熟的进程,聚焦《汪榕培学术研究文集》并通过典籍英译对象的类型来研究“传神达意”翻译原则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典籍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李与仇以及蔡的两篇文章分别从汪译典籍散文与诗歌的方面展开应用研究。前者引入语境模式逐一地分析汪译《庄子》实用成语的语境特点与翻译规律;后者则立足译者提出的翻译策略,进一步辨析“传神达意”在其典籍诗歌英译实践中的适用态势。显然,这两篇文章都具有在客观评价汪榕培教授文学典籍英译的共同前提下,基于中外译介结合与本土翻译话语体系发展的不同视角,探究汪榕培教授经典典籍翻译行为的属性。——蔡华(大连大学英语学院)

内容摘要:本文以我国著名翻译家汪榕培为个案,基于中国知网间所刊载的112篇发文(1994-2017)进行汪榕培典籍英译思想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研究文献的指标、总体趋势、和关系网络和分布情况等文献基本特征,图示展示和分析汪榕培典籍英译思想的四方面核心内涵。

关键词: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翻译思想;可视化分析

基金项目: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民族志翻译视角下的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英译研究”(16BYY036)、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大数据背景下西南民族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团队”(桂教人【2018】35号)、广东金融学院创新强校建设项目“省级优秀外语教师培养”(20180301025)。

作者简介:黄中习,男,英语博士, 广东金融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典籍翻译的教学与研究。

Title: Bibliometric and Visual Analysis of Wang Rongpei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Abstract: Based on 112 articles from CNKI (1994-2017) by Wang Rongpei, a well-known Chinese translator, this paper makes a bibliometric and visual analysis of Wang Rongpeithoughts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indicators, overall trend, relationship networks and distribution of selected literature are studied,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display and analyze the four aspects of his key thoughts on such translation.

Key Words: Wang Rongpei;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bibliometric and visual analysis

Author: Huang Zhongxi, Ph. D., is English professor a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521, China). 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E-mail: huangzx@gduf.edu.cn

汪榕培(1942-2017)先生是我國典籍英译大家,带领其博士翻译团队用18年完成《汤显祖戏剧全集》中译英,分别在国内外出版;他的8本中国典籍译作入选《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版),其“传神达意”翻译理论也有不少专书研究,如《“传神达意”翻译理论研究》(2012)、《“传神达意”:中国典籍英译理论体系的尝试性建构》(2017)等。全国汪榕培典籍英译研讨会已经召开了四届,会议多有述评,不必赘述。有研究指出:“‘译可译,非常译和‘传神达意是汪榕培提出的中国典籍复译理论和典籍翻译标准,是汪榕培典籍翻译实践的理论总结(赵长江 178)。”作者在2011年举办的首届全国“传神达意”翻译理论研讨会曾撰文曾指出:汪榕培典籍英译思想要点是“中国译者全面译出典籍义不容辞,典籍英译与研究要结合并进;典籍英译总体标准是‘传神达意;典籍英译的‘比读是复译的基础,复译是比读的升华”(黄中习186-193)。两位学者对汪榕培的典籍英译思想的表述有同有异,都指出其要点,仍需继续深入研究总结。本文基于中国知网上的汪榕培发文数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研究文献生成的图表,分析文献基本特征,再次梳理汪榕培英译思想核心内涵。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用文献来自中国知网(统计时间截止于2021年1月31日)的汪榕培发文(包括译文选登)。作者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完成数据采集:首先分别以“汪榕培”和“榕培”为作者的检索词,在知网上穷尽检索,分别计有得168篇和202篇。接着,逐个定性分析文献类别,剔除与翻譯无关或相关度较小的关于语言学、词汇学和比较文学方面的文献,共得出112篇文献,包括小标题为“汪榕培教授访谈录”的4篇发文(不包括2017年之后的纪念访谈录)。然后导出知网数据库生成的绩效评价及统计分析的计量可视化图表,并下截保存,为下一步分析做好准备。

作者采用可视化分析方法,选取定量文献,辅之以定性分析,主要参考其指标、总体趋势、关系网络和分布等情况,结合先生的收官之作《汪榕培学术研究文集》的相关内容,以图表可视化方式形式,展示并分析汪榕培的典籍翻译思想核心内涵。

二、文献基本特征分析

2.1 指标分析

图1显示,先生关于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的112篇发文中,总被引数为1030次,篇均参考数为1次,篇均被引数为9.2次,其典籍翻译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影响力大,不愧为“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带头人,又是著名的诗文翻译家,勤勤恳恳的外语教育家,著作等身,弟子无数,桃李遍布南北,影响遍及海外”(王宏印 1)。

2.2 发文总体趋势分析

图2显示,1997-2002年是汪榕培发文的多产期,1999-2002年发文都在13篇以上,2001年最高峰发文20篇。此后几乎每年都有翻译论文发表,并出版不少译作,直至2017年先生仙逝,这也印证先生自述的真实性:“回顾过去的历程,2002到2012这十年是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成果最多的十年”(汪榕培 4)。

数据分析表明,汪榕培发文起于1984年《外语学报》第4期的“情以理达情见乎辞——华兹华斯的《水仙诗》赏析”,止于2017年11月30日在《翻译论坛》第2期的合作发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汪榕培教授访谈录”。在前者,先生推出自己对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水仙诗》(“The Daffodils”)汉语译文,进而讨论该诗的语言艺术和魅力;在后者,先生与同事杜争鸣教授详细讨论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中形”(格式)、“音”、“意”等方面的英译方法,并推出自己的英语韵译版。首尾两篇都是翻译比较研究的论文,真实体现先生自始至终“边研究、边比较、边翻译”这种务实具体的比较研究和推陈出新的研译精神。

2.3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图3及其分解释图显示,所选文献的关键词出现次数频次分别是:大连外国语学院(今大连外国语大学)有34次,汪榕培有30次,牡丹亭有18次,译诗和night 分别有11次, 汉魏六朝诗和thought分别有7次,陶渊明诗、田居、全译本和通讯地址分别有6次。中国典籍有5次,中国文化有3次,陶诗有3次。除去姓名、地址和具体译词等名称之外,前6个关键词分别是:牡丹亭、汉魏六朝诗、陶渊明诗、全译本、中国典籍、中国文化。这6个关键词都点出汪榕培典籍英译实践与研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古典戏剧和道家著作的突出贡献。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的汉英对照版《大中华文库》第一期的110种译介出版项目(1995年至2016年)收录汪译本8部全译本:《诗经》《庄子》《墨子》《汉魏六朝诗》《陶渊明全集》《牡丹亭》《邯郸记》和《紫钗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集团(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出版汪榕培及其博士翻译团队英译的《汤显祖戏剧全集》(The Complete Dramatic Works of Tang Xianzu),包括《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和《紫箫记》,这是迄今第一部完整的英文版汤显祖戏剧全集。这些典籍译作的出版发行有效助力中外文化交流,并可作“‘一家之译跟国外译者的英译本‘百家争鸣一番……”(汪榕培 27)

2.4 来源分布分析

图4显示,汪榕培发文主要集中在《外语与外语教学》(41篇)和《英语知识》(37篇)等外语类刊物上,说明汪先生一生致力于博观古今,教书育人,英译典籍,传扬文化。

作者对所选数据进行“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进一步定性分类,结果显示:在所选文献中,过半是汪榕培先生翻译实践成果的选登,译文选登共计61篇,除会议论文“《南柯记》选场英译(英文)”之外,其余60篇都发在《外语与外语教学》《英语知识》《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时间在1993-2002年之间。仅仅这些期刊发文数据也显示,先生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双双丰收。他总是在博览群书、比较研究之后,推陈出新,拿出新译,精神可嘉,值得借鉴。本研究再次印证学者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发现:汪榕培是我国“典籍英译领域核心译者的领军人物”和“典籍英译研究领域的核心领军人物”(霍跃红 45-54)。

2.5高被引论文分析

根据统计,先生所有发文的被引数50次以上有15篇,学术观点影响广泛。以下是被引数在50次以上的前6篇典籍翻译类论文列表:

表1显示,先生的典籍翻译类论文观点被引次数较多,其中3篇关于《诗经》英译研究的观点被引次数共计247次,可见先生在典籍英译方面影响广泛。他经常指出:“教学相长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汪榕培 7)。先生身体力行,热爱翻译,勤于钻研与译介,在苏州大学等高校开设典籍英译课程,并独立或合作英译出版多部典籍全译本,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和标杆。

三、汪榕培翻译思想核心内涵分析

通俗地说,思想即“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翻译思想就是关于翻译的原则主张或基本理念,是译者翻译理论和翻译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以上可视化图表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汪榕培翻译思想的4方面核心内涵。

先生同时还是国内一流的英语词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专家,其译文措辞反复推敲,再三修改,没有为了强求押韵而颠来倒去,因此读来通顺流畅,鲜有佶屈聱牙之弊。他的典籍译本更适合普通的现代英语读者,也得到译界的普遍承认,汪译8部典籍作品因此入选《大中华文库》。先生明确指出其翻译的目的和策略:“我们的译文不是以西方的学者或研究者为主要对象,而是以当代西方普通读者为对象,所以没有任何考证和注释,以便西方普通读者能够顺利阅读”(汪榕培 33)。英国知名汉学家阿瑟·韦利(Arthur Waley)的翻译目的和策略公认是倾向于兼顾文学性和通俗性。中国典籍大多需要很多注释说明,但韦利英译中国典籍却少用或不用注,只是在必要时用括号给出了部分必不可少的解释。一中一西,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比读是重译的基础,重译是比读的升华”翻译思想应是我们英译或重译中国典籍的指导原则,唯此才能突出中国译者典籍英译的原创性和可读性。先生是贯彻这一翻译思想的典范。他对道家典籍、古典诗词、古典戏曲的英译,不少就是在比读国内外多种英译本基础上完成自己的翻译,而不是闭门造车,其中有许多译笔生花之作,在翻译质量上可谓是不让先贤,更进一步。《比读是重译的基础,重译是比读的升华——从比读与重译<枫桥夜泊>谈起》就直接指出先生的这样翻译思想(汪榕培 317-333)。先生是在比读赏析该诗的30种不同译法,列出并讨论自己不断修改的14种译稿,最后得出自己的6音步抑扬格(iambic hexametre)的英语韵译版①。

3.4 关于典籍“译出”成效:翻译的成败不能一概而论地以国籍来判断

从程序和方向上来说,翻译有母语译成外语(译出)和外来语译入母语之分(译入)。一般来說,翻译更多是后者——从外语到母语,但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在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和影响力的现实世界,从母语译入第二种语言这种“自扬其声”的翻译活动会越来越多,汉英翻译更是如此,这应该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1998年,澳大利亚当代语言学学者Stuart Campbell就出版《母语向第二语言的翻译》(Translation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一书,专门研究在把第一语言(即母语)翻译成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与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相关的翻译能力问题,指出译者的目标语文本能力(target textual competence)和性情修养(disposition)的重要性,其翻译研究特色明显,值得学习借鉴。

正如先生在《中国典籍英译》前言指出那样,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前人留下了大量典籍,需要译出“走出去”。回顾典籍英译,在过去200多年中,其队伍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海外译者(包括华裔译者),二是中国译者。先生关于中国译者“译出”典籍的主要观点体现在“中国典籍英译的几点认识”、“我和中国典籍英译”、“中国人不应翻译本国作品吗”等论文、发言和访谈之中,也即是《汪榕培学术研究文集》第一部分“中国典籍英译和研究”的7篇文章。

在2006年举办的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主旨发言中,先生就直面回答“中国人不应翻译本国作品吗?”的问题。先生认为,要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英国人也不见得能翻译好,中国人也不见得一定翻译不好,而在于译者的综合素质。以中国典籍英译而论,国外译者质量很不理想的译本不胜枚举,国内译者高质量的译本也屡见不鲜(汪榕培 19)。这显得公正客观,没有偏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鉴于“古典名著汉译外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短线”,国外译者翻译中国典籍的不足及中国典籍鲜有国内译者的英译本等问题,先生早就富有远见地提出,我们应该政策扶持、制定规划、多方协作和人才建设等四方面采取措施,发展典籍英译事业(汪榕培 9)。他在行政与教学之余,不辞辛苦从事典籍英译工作,开始《诗经》《老子》《庄子》等典籍的研究与翻译。他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以准确真实的本来面貌推向世界,反映当代中国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最新成果,这一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中国译者的身上”(汪榕培 1)。中国译者只要能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中西兼通,同样也能把中国典籍英译的工作做得更好。

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多种途径,翻译是其中重要一环。关于翻译的成效,先生认为:“翻译的成败不能一概而论地以国籍来判断,就文学经典的翻译而论,主要是特定译者的语言和文学修养决定了作品的翻译水平,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拥有像胡适、林语堂和钱钟书等一批中英文俱佳的大师,只有大师才能译出足以传世的翻译佳作”(汪榕培 8)。确实,学贯中西的双语译者也同样能够像外国汉学家一样,译出中国典籍精品,无论是外语译者还是母语译者,关键是译者的双语能力和文化素养。还是先生说得好:“我们典籍英译工作者一方面要努力呼吁、争取改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事典籍英译需要有坚实的汉语、英语语言基础,更需要坚实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从事典籍英译实践的学者也要从事典籍英译的理论研究,还要对所翻译的著作进行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翻译的质量”(汪榕培 66)。

四、结语

基于汪榕培在知网数据库上的发文统计分析,本研究指出汪榕培先生翻译思想的四方面核心内涵,即:1)翻译理论与实践两者可以兼顾并进,2)本色译者更能达到翻译的传神达意,3)比读是重译的基础,重译是比读的升华,4)翻译的成败不能一概而论地以国籍来判断。研究发现虽有一定说服力,但鉴于汪榕培丰厚的翻译成果,还有不少数据没有包含在内,特别是先生英译出版的多部典籍全译本及其长篇研究前言,文章未必能全面概括汪榕培翻译思想的全貌。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际间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话语权不对称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发展中国家或弱势文化群体尤其需要更多的文化译介,需要更多的自扬其声和借帆出海,让自己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在国际社会得到译介、传播与认同,从而获得更多的文化自信。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典籍主动译介、自扬其声势必更多,中国也是一样。各国文化主动“译出”介绍的社会现实需要我们外语界深入研究,去探索“译出”的特点和规律。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发起推动“熊猫从书”、“大中华文库”(首期“汉英对照”版从1994年起)、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从2010年起)、“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09)等数十个文化译介项目工程,有效助力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根据笔者统计,仅汉英对照版《大中华文库》已经出版了110种;旨在“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至今已有1223项,其项目主持人都是本国学者和译者。这些自扬其声和借帆出海的翻译努力都有效帮助英语读者更全面了解中国思想、中国价值和中国主张。汪榕培先生的典籍翻译思想富有创见,译作丰厚,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杰出贡献,值得后辈学者学习传承。

注释【Notes】

①汪榕培的《枫桥夜泊》格律体英译文是:When the moon slants, ravens croak and cold airs grow, / Bank maple groves and fishing glows invoke my woe. / From the Hanshan Temple outside Suzhou moat, / The midnight tolls resound and reach my mooring boat.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曹明伦:从教学视角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2006):1-8。

[Cao, Minglu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2 (2006): 1-8.]

黄中习:双手采撷异域文化,一心传译中华典籍——试论汪榕培先生的典籍英译理论。《“传神达意”翻译理论研究》。门顺德主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Huang, Zhongxi. “Review on Wang Rongpeis theor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Study of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mitting Spirit and Conveying Ideas. Ed. Men Shund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霍跃红:本色译者——汪榕培。《中国翻译》5(2005):68-70。

[Huo, Yuehong. “Wang Rongpei: An instinctive translator.” Chinese Translation Journal 5 (2005): 68-70.]

——:《译者研究:典籍英译译者文体分析与文本的译者识别》。上海:中西书局,2014。

[---. A Stylistic Study of Translators Translating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ir Translatorship. Shanghai: Zhong Xi Press, 2014.]

王宏印:幽兰芬芳,译韵悠长——为《汪榕培学术研究文集》而序。《汪榕培学术研究文集》。汪榕培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Wang, Hongyin. “Preface to Collected Works of Wang Rongpeis Academic Research.” Collected Works of Wang Rongpeis Academic Research. By Wang Rongpei.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汪榕培:译可译,非常译——英译《老子》纵横谈。《外语与外语教学》1(1992):25-30。

[Wang, Rongpei. “A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aozi.”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1 (1992): 25-30.]

——:古典名著漢译外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短线。《外语与外语教学》1(1995):9-10。

[---. “On Shortcomings of translation of classics into foreign languages in field of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1 (1995): 9-10.]

——:《比较与翻译》前言。《比较与翻译》。汪榕培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 “Introduction to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y Wang Rongpei.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邯郸记》前言。《邯郸记》(大中华文库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 “Preface to The Handan Dream.” The Handan Dream (Chinese-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为中国典籍英译呐喊——在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外语》1(2006):66。

[---. “Call for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 1 (2006): 66.]

——:《诗经》的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即将出版之际。《中国翻译》6(2007):33-35。

[---.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Book of Songs.” Chinese Translation Journal 6 (2007): 33-35.]

——:我和中国典籍英译。《当代外语研究》5(2012):1-4。

[---. “My views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Foreign Languages 5 (2012): 1-4.]

——:我和中国典籍英译。《当代外语研究》5(2012):1-4。

[---. “My views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5 (2012): 1-4.]

——:我和中国典籍英译。《当代外语研究》5(2012):1-4。

[---. “My views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Foreign Languages 5 (2012): 1-4.]

——:中国典籍英译的几点认识。《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2013):7-8。

[---. “My views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3 (2013): 7-8.]

——:中國典籍英译的几点认识。《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2013):7-8。

[---. “My views on shortcomings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3 (2013): 7-8.]

——:《汪榕培学术研究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 Selected Academic Papers of Wang Rongpei.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7.]

赵长江:汪榕培典籍英译思想研究。《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2018):178-184。

[Zhao, Changjiang. “A Study of Wang Rongpeis Thought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Journal of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2 (2018): 178-184.]

赵军峰:论翻译家研究的理论模式。《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4(2006):40-42。

[Zhao, Junfeng. “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ranslator studies.” 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4 (2006): 40-42.]

朱安博:“译可译,非常译”——汪榕培教授访谈录。《山东外语教学》3(2013):3-6、28。

[Zhu, Anbo.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Wang Rongpei.”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3 (2013): 3-6, 28.]

责任编辑:魏家海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
基于大数据的港口煤炭物流可视化分析平台
近十五年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商业生态系统研究可视化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眼动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可视化分析在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