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根灯芯到万家灯火

2021-04-24国网井冈山市供电公司胡惠芳刘芬芳

江西电力 2021年3期
关键词:李老灯芯煤油灯

文_国网井冈山市供电公司 胡惠芳 刘芬芳

历史背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服装、弹药、粮食、油盐都很困难。就拿油来说,煮菜要用油,点灯要用油,山上产的茶油,也不太多,红军下山打土豪搞到一点油,也就更为珍贵。

在那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委员号召全体军民,厉行节约,并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灯的规定,规定的内容大致是: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毛委员就是一个带头厉行节约的模范执行者。他当时住在茨坪旧居时,本来可点三根灯芯,但他一直用一根灯芯办公、看书、写文章,还常常忙到深夜。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毛委员在井冈山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这两篇伟大的著作不但指导了当时根据地的斗争,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极为光辉的著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讲述人:李祖芳,1957 年出生,曾任坝上村村委书记,现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井冈山教育基地老师。

听着一根灯芯的故事长大的李祖芳,见证了坝上村电力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强”的变迁。

“我曾经以为,自己会在山村里黑灯瞎火一辈子!”谈起以前的岁月,李祖芳老人常常这样感叹。过去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从地上到墙壁,再到屋顶,常常被冒着黑烟的煤油灯熏得一片油黑。到了夜晚,村子的颜色比天空还黑,村民家中见不到一丝光亮。

李老说,1969年,为村子供电的小水电站开始筹建,电力工人就住在他的家里,1971 年春节,坝上村告别了无电的历史,告别了乌漆墨黑的漫漫长夜。李老家第一次用上了这个叫作电灯的东西照明。

“一拉开关线,‘叭’的一声,屋里电灯就亮了,到处都亮堂堂的,比煤油灯和蜡烛好多了。”李祖芳清楚地记得家里电灯第一次亮起时的情景。第一次过上有电的春节,村民们都欢喜得不得了!

李老介绍,虽然电从“空中楼阁”走下神坛,但供电质量差、损耗大、供电可靠性低,时有“半边亮、半边黑”状况,部分村民还过着点煤油灯的日子。

“限电,限电,一拉路黑一片。”刚通电的坝上村,曾经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那时候虽然有电,但这电总也不够用,拉闸限电如同家常便饭。家里的电灯都是15瓦、25瓦的灯不能用,最怕突然停电。”回忆起当时的用电情景,李祖芳感慨良多。

1980年,坝上村终于有了第一台30千伏安变压器,小小的30千伏安变压器,一改供电高峰时段灯泡忽明忽暗或突然停电的窘状。从此,坝上村全村几百户村民家中,再也找不到煤油灯的踪迹。

1999年,“两改一同价”的电力春风来了,坝上村获得了5.7万元的建设改造资金,供电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每家每户都有了独立的电表,分摊线损的痼疾也一去不复返了,大家再也不会为分摊线损生闲气了。

坝上村村民家里再也不只有电灯这一种电器了,电视机、VCD、收音机等家用电器陆续进入百姓家中,村民们的生活也丰富起来了。李祖芳老人说,那一年,自家购买了井冈山牌电视机,第一次看上了春晚。

2016年7月,国网井冈山市供电公司对坝上村的所有台区进行了改造升级,将原有的供电线路进行绝缘化改造,优化布点,增设台区,改变线径走向,缩短供电半径,淘汰老旧开关设备,达到安全、实用、美观的效果,让电力配套设施与美丽乡村村貌相得益彰。

改造后,坝上村户均容量由原来的1.16 千伏安增至4.64千伏安,供电半径由原来的480米缩短至为380米,当地月用电量翻番,达到6200千瓦时。

“有了充足的电力支撑,几乎家家都办起了农家乐,从此,我们坝上村村民的生活开始与城市‘接轨’,冰箱、空调、电脑、电热水器、电磁炉等大功率家用电器陆续进入村民家中,我们村民的生活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电’成为历史,享受电带来的美好生活成为了我们坝上村民的日常,村民幸福指数蹭蹭往上升!”谈及电力给坝上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李老兴奋不已。如今,坝上村供电足了,村民们增收致富有了底气,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从一根灯芯到万家灯火,初心不变,电网事业的快速发展照亮了井冈山人民的心。

猜你喜欢

李老灯芯煤油灯
灯芯草的陪伴
探访抗美援朝老战士
大石灯草文化节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为什么煤油灯需要借助灯芯才能燃烧
煤油灯
清凉灯芯糕
做个“养心家”
童年的煤油灯
不用煤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