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文本技术重构艺术批评范式探究

2021-04-23王思敏

艺术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超文本批评家弹幕

摘要:超文本作为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如今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隨着批评方式的改变,网络化批评、媒体化批评等批评模式逐渐出现,在未来AI批评也不失成为一种可能。基于此,文章结合当下批评所拥有的超文本式的交互性特点、超文本式的信息存储方式,以及超文本式的检索路径等,探讨超文本式艺术批评方式未来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超文本;批评;艺术批评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4-0-04

超文本是一种将不同空间的节点按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非线性的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最后利用超链接进行组合的一种技术[1]。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无时无刻不被大量信息包围,选择自己想看想听的就是一种超文本式的互动。与此同时,VR、AR以及MR等科学技术的出现,也使人类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型超文本程序中,人们处于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化生存状态,可以从一个空间立即跳转至另一个空间。由此,超文本从一个计算机术语演变为数字时代的历史语境,超文本式的批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

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成为西方社会文化主流思潮,推崇主观化、阐释化、价值分析的批评方式成为当时主要的批评方式,但统计性、计量化、客观化的科学主义批评方式并未断流。20世纪以来,各种风格学(文体学)的出现,甚至是今天人工智能艺术批评的出现,都是一种对诗歌、绘画、音乐在语词、主题、叙事、风格等方面的计量化分析。数字化的批评实践日趋丰富,这也是未来批评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2018年全球创建的数据量达到了32ZB,2019年是45ZB,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是175ZB。今天,日益兴盛的新媒体艺术、AI艺术等都属于数字文明中的新范式,它延续了印刷文明体系中的某些文化基因,同时科技性、数字性也越来越凸显。数据化的批评方式虽然在当下还很少见,但就如同科技在艺术作品中一点一点地侵入,科技进军艺术批评领域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超文本式的艺术批评方式在未来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 超文本技术带来批评的交互性

通过媒体平台,批评家可以与观众实现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互动。读者可以在批评家发表的评论文章下以留言、评论、转发等形式发表自己对批评文章的观点,或者是自己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不同见解,后来的读者也会对前面读者发表的观点再次评价,从而产生不同的看法。而最初的批评家会在评论区与读者互动或者展开辩论,最终可能会修改最初的批评文本,这时读者和批评家的地位发生了调换,读者成为新的批评家。可见艺术批评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对一件艺术品进行阐释这么简单,艺术批评并非某种单一线性的活动,而是作为一项独立的艺术活动不断运动发展。它需要有批评家的叙述、解读和思辨,也要有读者的阅读、反馈和判断。

网络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即时跨越物理上的空间与距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当下各种各样的即时通信工具和软件广泛应用,使读者和媒体、批评家之间的时空距离消失。比如微信、小红书、知乎、微博等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平台出现,批评家的艺术批评文本只要一上传到网络上,读者几乎可以同时在任一网络终端连接设备上看到。读者在看到批评家的批评文本的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及时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反馈给媒体和批评家。不仅仅是意见的反馈和表达,读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以与批评家对等的身份发表自己的批评文本,而不仅仅是被动接收批评家的信息。

将这种交互式批评运用到极致的例子就是弹幕。弹幕最早起源于日本,是互联网空间中一种特殊的批评行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受众在观看影像的过程中可以实时地评论、注解、补充和解构[2],将批评文本像子弹一样发射到正在播放的视频画面中,而后观看这个影像的观者既能看到视频内容本身,也能看到之前观者的批评文本,观众还可以通过弹幕进行历时性交流。这种弹幕批评的形式最早存在于以放映动漫作品为主的A站(AcFun)和B站(bilibili)中,后来爱奇艺、优酷、腾讯等国内几大主流视频媒体也都增加了弹幕功能,如今弹幕已经无处不在。

弹幕批评是一种即时同步的主体交互,弹幕可以是对影像中提到对象的科普与介绍,也可以是一种纯粹的感受描述,可能是对影像文本的“吐槽”,还有可能是对影片中一些现象的“玩梗”等。批评不再是理性的、严肃的、小众的,而是感性的、娱乐的、大众的一种集体参与性活动,呈现出一种众声喧哗的景象[3]。自此,受众成了影像的主宰,众多观者在不知不觉间共同完成了一个批评作品。

比如电视剧《红楼梦》向观者呈现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观影的氛围本该是低沉、悲痛的,但是一旦打开弹幕,原来文本的意图被大量解构,使观者陷入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就比如林姑娘初到贾府时,弹幕里出现了“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和“请出示七日内核酸证明”,当老祖宗说出“托福,托福”时,满屏都是“雅思,雅思”。观者成了艺术作品的主宰者,观者甚至可以改写艺术作品。此时的艺术作品便呈现出两个版本,一个是原有的由艺术家创作的影像文本,另一个是由观者创造的弹幕版本的文本作品,弹幕与影视作品一起构成了丰富又多元的含义,甚至不少观众有意寻找带弹幕的视频版本,或是专门为了看弹幕而打开视频软件。

弹幕实现了欣赏与批评的同步,呈现出一种主体间的即时交互。这种交互既包含观影主体与影像之间的交互,也包括观影主体与创作主体的交互,还有观影主体之间的交互。与此同时,这种交互更在原有的批评模式上有所创新,呈现出一种超文本式的批评。一方面,弹幕这种批评方式所具有的交互性不仅指时间上的同步,更改变了欣赏与批评的模式。弹幕的同步性使观者不再能够完全沉浸在艺术作品原有的氛围中,他们可以时不时地抽离出来书写批评文本,这就产生了一种“间离”的效果,使受众进行独立性、自主性和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弹幕所带来的交互并不只是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之间的交流,还体现在批评主体对艺术作品的“操纵”。也就是说,弹幕不仅仅是一种对艺术作品的批评与阐释,更是对艺术作品的二次创作,当原影视作品的弹幕不断增多、加厚,其最终也成了一件新的艺术作品。

可以这么说,传统批评时代的观者面对的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权威话语,网络批评时代的观者可以与艺术家、批评家进行多元、平等的对话,而到了弹幕批评,观者开始主动选择批评对象,并且可以“操纵”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这就形成了一种更深更广的交互。弹幕这种“‘实时评论’反映了数字时代的‘文本强度’,以及不同受众在文化上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回应方式”,每一条文本都能链接到具体的评论个体,同样也显现出鲜明的超文本特性。

2 超文本技术带来批评文本的便利存储

在传统媒体时代,无论是报纸、图书还是杂志,纸媒的信息存储量多则上万,少则不过百十余,能承载的信息十分有限。想要查找一条评论或一篇批评文章,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还是不考虑图书馆内保存的书籍报刊是否全面、是否及时更新的情况下。而超文本技术的目标就是实现信息的大量存储和资源共享,先进的网络技术创造出了庞大的存储空间和信息数据库,在保留数以百万计的信息的同时又大大节省了物理空间。

在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下,艺术批评中数字技术的介入與拓展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受众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就相当于拥有了无数个信息数据库,只要是开放的数据库,受众就可以通过网络对任何批评文本进行检索与查阅,通过超链接跳转至自己感兴趣的批评文本,而超文本在网络数据库中的应用也是其最初的使用功能。

网络媒体时代,批评家的批评文章哪怕不发表在纸质媒体上,也会发表在网络上,而一些年代久远的经典批评文章也会被年轻的读者注明出处发表在网络上,因此基于网络超文本式的批评存储比任何传统媒体都具有优势。并且只要不是特殊情况,网络上的批评文本都会永久保存在网站服务器中,可以保证观者随时查询、下载和摘取,这种随意快捷的复制存取同样也是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

最早发明超文本技术就是为了能够大量存储信息,现在人们可以轻松实现批评文本的大量存储和查阅,传统的批评媒体当然也注意到了这种优势,于是纷纷向数字媒体靠拢。就拿传统批评的一大重要阵地——报纸来说,艺术批评是一些综合性报纸尤其是地方性报纸不可或缺的内容。当网络技术走入千家万户,诞生于互联网发源地硅谷的美国《圣荷塞信使报》于1987年首先加入了报纸数字化阵营,随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一系列著名报刊也纷纷实现了数字化革命,截至1995年底,互联网上的电子报纸已经增长到1 000多家。

在我国,《杭州日报·下午版》是最早进行数字化改革的报纸,于1993年12月6日开始在网上发行,之后国内报纸相继推出网络版。人民日报首先在1997年1月1日开通了“人民网”,随后又建立了“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4]。《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国内最权威、受众最广的报纸,“文艺评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版块。《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其批评文章针砭时弊、直击热点,在关注艺术现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艺术创作方面发挥着举重若轻的引导作用。同样在数字信息时代,《人民日报》也开设了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数据库内存载了人民日报自1946年创立至今全部的图文及版式,数据量近30亿汉字。数据库提供了日期、版次、栏目、作者、关键词等字段检索,浏览者可以任意浏览与查找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艺术资讯、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等文章。

数字网络自有的信息存储属性使大量的批评文本可以保留在网络空间中,同时传统的纸质媒体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纸质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与管理。如此一来,绝大多数的批评家和读者都可以在互联网空间中找到他们需要的艺术批评文本。这些大量的批评文本在不占任何物理空间的同时,还可以及时编辑、存储和共享。这种超文本式的批评文本储存方式通过自身极大的优势改变了艺术批评的方法论,对艺术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超文本技术所带来的信息的大量存储也为将来艺术批评的数据化发展提供了量化分析标准,像是“AI批评”“批评助手”等软件就可以分析网络上已有的数据信息及人的行为爱好轨迹。在面对艺术作品时,计算机有比人类更加敏锐和准确的感知力,它们在对信息进行量化区分时产生的误差也比人类小得多。因此,技术介入艺术批评会给艺术批评带来更客观与公正的分析依据,促使批评家们发现一些使用原来的批评方法时没有发现的问题,从而为艺术批评提供新的审美标准和参考角度。

3 超文本技术带来批评检索方式的变化

超文本式的艺术批评除了具有交互性和大存储特性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信息检索方式的变化。不管是专业的批评家还是普通的批评者试图书写艺术批评文本时,总是要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开始,这一过程往往是最耗费时间与精力的。

在电脑诞生之前,大量的学术资料都以纸质文献的形式存在,批评家往往需要进行繁复、机械的文本细读与文本比较。到电脑普及的初期,我国图书馆开始将馆内书籍名录录入电脑,方便电子化管理。这时学者们虽然可以使用图书馆内的电脑进行检索,但整个查阅过程还是较为复杂。因为一般的传统文本都是线性的,其中蕴含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都较为相似。所以早期一些图书馆结合计算机技术建立起全文数据库和全文检索系统时依然遵守文本的线性规则,这就带来了很多问题。

一是数据库的资料以文献为单位,搜索到的只能是整本书籍或杂志,学者们要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还是得靠自己从头至尾地翻阅书籍(或大致翻阅)才行;二是学者们在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后,检索系统只会根据给出的字词准确匹配到文献标题,若是文献标题中没有这个关键词就不会被查到;三是根据关键词检索出的结果只是一组未经排列的文献,若不翻阅其目录或是大致内容很难区分出文献与所需主题的关联度,无法区别其重要性;四是艺术批评文章涉及的参考资料多为绘画作品、书法作品、雕塑作品等图片资料,而传统数据库基本上只有文本资料。同时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思维意识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人的思维充满了不确定的碎片拼接,同时还具有多线并行的处理能力。因此,这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就与传统的线性信息处理方式产生了矛盾,人类的思维是发散的、联想的,而传统的文献数据库在检索范围、检索结果和检索效率等方面都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好地结合人类思维的特点,既适应人们按一定顺序查阅的习惯,也具有“联想”“发散”的触类旁通功能。

而超文本作为一种由“结点”和“链接”构成的网状结构,它将信息储存在无数结点上,又由超链接将这些结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信息网。在这个信息网络中,信息将按照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成不同层次和不同关系的网络单元,就类似于人类大脑的思维结构,在检索时不同关系会被选择性地激发,按照思维逻辑或是信息逻辑从一个结点跳到另一个结点。

这样的信息网,往小里说可以是图书数据网,往大里说就是“互联网”本身。现阶段,无论是百度搜索、谷歌搜索还是搜狗搜索等一系列搜索引擎,呈现的搜索结果都是超文本式的。只要在搜索框中键入搜索主題的关键字,所有包含关键字的结果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按相关性排序从而呈现出来。这里的相关性不仅仅是指关键字与网页标题的重合,同样重要的是网页内容里包含的关键字及其相关词,具体表现为搜索词在网页内容里的词频、密度、位置、拆分、同义等。如果用户在浏览某一网页时,对页面中提到的某个相关词或是相关资料感兴趣,还可以点击文中的超链接即时跳转到下一个页面,这种链接之间相关内容的跳跃式阅读相对来说更符合人类的非线性、跳跃式、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就文献阅读与文献积累的便捷性来说大大优于传统的全文检索系统。

检索功能的成熟使观者可以通过关键词与超链接在浩如烟海的数字信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为批评家们进行艺术批评实践提供极其便捷的平台与手段。批评家们和普通受众都能便捷快速地完成批评文本相关资料的检索和阅读,更重要的是可以轻松获得最新的艺术领域相关资讯,批评家们也不会因为信息延迟而创作无效或重复的批评文本。

4 结语

严格说来,从艺术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和探索性分析工具的开发开始,超文本式的批评实践就已经展开。传统的阐释批评方法常常立足于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的分析,从而得出某种带有普遍性的结论,但从数字艺术研究方法上来看,这种少数代表性的、轶闻式的、随机性的“事实”不能成为普遍性结论的证据,艺术批评需要将分析对象置于更加宏阔和整体性的文献资料背景下,需要将某一时段、某一范围、某一形态的艺术文本全部纳入观察视野和数据统计范畴,才可以论证出客观性的观点和结论。

因此,链接各大艺术门户网站、艺术批评平台、艺术研究平台而成的大型超文本系统数据库就是超文本式的艺术批评方法成立的基础。这个网络化的数据库不止提供检索、统计与标注服务,还可以智能地与各种数据形成联想甚至交互。虽然现阶段的AI技术只是在艺术创作阶段中运用,如AI绘画、AI书法、AI音乐,但是未来智能机器人利用算法形成“AI批评助手”帮助人类搜集艺术批评资料,或是直接代替批评家进行批评实践活动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这一切的基础是超文本式的批评方法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龚思宁.从超文本、蒙太奇到超序空间:非线性传媒与空间的多义性[J].城市建筑,2009(8):110-111.

[2] 何源堃.从“超链接电影”到“超文本电影”:Web2.0背景下的电影媒介化现象考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1):28-35.

[3] 韩模永.“新观众”的诞生:论弹幕影评的范式变革[J].广西社会科学,2017(2):189-192.

[4] 徐蕾,常晓洲,姚雯雯.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数字化转型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1):88-93.

作者简介:王思敏(1997—),女,上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批评。

猜你喜欢

超文本批评家弹幕
HOLLOW COMFORT
新锐批评家
“弹幕”防御大师
今日批评家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应用超文本建构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组织能力
超文本阅读认知负荷的个体差异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画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