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合打击乐的演奏与发展探究

2021-04-23吕佳

艺术科技 2021年24期

摘要:组合打击乐作为打击乐的一种演奏方式,兴起于西方,后随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普及,开始进入中国打击乐的教学体系中。组合打击乐同时具有音乐性、多样性、独特性,这就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音乐知识,对于演奏者本身是极具难度的考验。文章通过解析典型曲目并基于笔者自身表演经验,对组合打击乐的起源发展、乐器编配、演奏技法、重难点及练习方式进行研究。当今时代高速发展,组合打击乐的演奏方式不断创新,新的曲子、新颖的演奏方式不断涌现,笔者相信组合打击乐在未来的音乐舞台上将会发出璀璨的光芒。

关键词:组合打击乐;民族打击乐;曲目解析 ;《角》

中图分类号:J6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4-0-03

1 组合打击乐的来源与定义

20世纪以前,打击乐的演奏形式比较简单,在乐队中起到伴奏、丰富音色等作用。到了20世纪初,浪漫主义发展到顶峰,作曲家的想象力不断丰富,对于音乐色彩的需求增加,于是组合打击乐应运而生。1918年,作曲家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士兵的故事》这一曲目[1],他提出打击乐手需要一人演奏八种打击乐器。虽然整首曲子打擊乐所占比重不大,但是作为第一位采用组合打击乐这一概念进行创作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推动了打击乐的创新,打破了打击乐在室内乐中只单纯具有节奏色彩的现状。

组合打击乐这一词源于英文,英文原词为Multiple percussion。更具体点说,就是两种以上的打击乐器组成了乐器组,演奏者要将这一组打击乐器当作一种乐器来演奏。随着科技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西洋打击乐在中国全面普及开来,组合打击乐这种演奏方式也在国内迅速发展。

组合打击乐这种演奏方式虽然兴起于西方,但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展现出了更多元丰富的艺术效果。西洋打击乐提升了民族打击乐的整体性,民族打击乐增强了西洋打击乐的情节性[2]。在民族打击乐中,每个乐器都是一个独立的符号,即使组合在一起演奏时彼此联系密切,但各自的独特魅力依旧难以被掩盖,再加上民族特色、地域风俗的映衬,能够给听众带来一种“百花争艳”的感觉。20世纪末,国内很多专业院校逐渐将组合打击乐纳入打击乐课程范围,同时也涌现出大量组合打击乐曲目,典型曲目有《风如松》《鼓上铜乐》《角》《大曲》《太阳》等。

2 组合打击乐中的乐器编配

打击乐乐器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将打击乐乐器分为键盘类、金属类、木制类、皮膜类和其他类[3]。中国民族打击乐器音色丰富,许多重奏曲常常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组合打击乐不同于重奏的概念,它将众多乐器归为一个整体,将这种组合当作“一件乐器”,各个乐器之间联系紧密。每件乐器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在作曲家的合理编配下又体现出一种中和之美,不同音色交相辉映,体现层次感,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按照中国民族打击乐传统的配器思路来说,大堂鼓的声音浑厚有力,加上平面鼓的铺底,能够烘托出宏伟的气势。在响器这一方面,小锣和小镲的音色穿透力强,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中和了单一的膜腔乐器,为整体音乐色彩增添了活力,可以将乐曲沸腾的情绪推向高潮。

3 组合打击乐曲目《角》的创作与解析

不同于传统民族打击乐的常规组合,《角》在乐器上选用了A音排鼓、小堂鼓、中国大鼓、花盆鼓、小锣、南梆子[4]。京剧作为我国国粹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上演,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其中唱、念、做、打都离不开打击乐的配合,可以说打击乐是京剧表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众多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传统风俗、地域特色、历史典故等现实生活素材。《角》这首曲子与京剧有着密切的关系,乐器的编配是基于京剧中的行当——生、旦、净、末、丑。

随着中国戏曲的发展演变,民族打击乐器在戏曲里的地位越发重要。尤其是塑造典型人物、展示人物的复杂情绪,民族打击乐器发挥了其他乐器无法替代的作用。生角指的是剧中的男主角,多为性格刚毅的正面形象,在《角》中代表一位年轻的小生,A音排鼓在五音排鼓中属于中音,强劲有力,适用于呈现小生意气风发的形象;旦在京剧中是女性形象,又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等,小堂鼓音色清脆,在曲目中塑造了一个活泼、积极向上的年轻女孩形象;净角俗称“花脸”,声音洪亮宽阔,中国大鼓音色浑厚低沉,适用于塑造《角》中性格豪迈的男性人物;末即年龄较大的男性,花盆鼓整体属于中低音,适用于塑造沉稳大度的末角;丑一般在戏剧中负责滑稽搞笑,运用音响效果强、灵活轻巧的小锣来演绎,拓宽了音色的范围,丰富了层次感。曲目中的南梆子虽不代表指定的角色,但其音色尖锐清脆,丰富了整体的音响效果,在快节奏时推动了各层次音色的融合。

在中国传统民族打击乐的演奏中,展现音乐形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终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演奏元素塑造出的清晰、具体的音乐形象,往往也是演奏者与听众、客观思维与主观角度相互摩擦融合的产物。

曲子的开头处,演奏者敲击高音梆子,音色清脆响耳,由慢到快、由强到弱的自由式节奏划破了场面的寂静,拉开了曲子的序幕。这种舞台呈现与京剧中板鼓领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预示着演员们的登场。

京剧舞台常用打击乐招徕观众,这种烘托氛围的方式称为“闹台”。在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中,中国大鼓以同样的方式亮相。在南梆子渐慢的节奏中,加入一声小锣结尾,短暂的气口为接下来的高音排鼓做铺垫。演奏者将运用到指击这一种特殊演奏技法,四到五根手指轻拍排鼓鼓面,与鼓槌击打声形成对比,加强了音色的层次感,能够演绎出多重人物性格。

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出场分为三步、五步、七步九龙口亮相。小堂鼓与排鼓穿插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在八分音符的基础上,加上三连音,节奏被赋予跳跃感。每一个鼓点似是脚步声,通过紧凑的鼓点,描绘出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绕圈走动、迂回踱步的情景。演奏者手握成拳,大臂带动手腕用手的侧面触击花盆鼓。至此,六件乐器如同京剧行当一样,全部亮相,展现在观众面前。

通过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附点音符等复杂节奏型将各个乐器组合起来,表现出角色之间的矛盾争吵,在情感交织下,曲目的主题也慢慢浮现。随着人物的复杂情绪、心境的变化,曲目的节奏和旋律也在变化。有的时候即便是同样的节奏,但演绎出的感情完全不同,打击乐能根据剧情变化塑造十分细腻的人物情绪,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在丰富音色层次这一方面,作者并未局限于采用组合打击乐的方式,因为同一件乐器敲击的位置不同,音色也大不相同。在《角》的演奏中,关于中国大鼓就包括鼓心、鼓腔、鼓边平击、刮奏鼓钉四种演奏技巧。大部分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记谱法是相通的,但本曲还存在几种特殊少见的音色,比如A音排鼓的指击,根据鼓的不同共鸣,可以选择用一到四根手指敲击鼓面;大堂鼓的锤击也很少见,要求演奏者手握成拳,用手的侧面去敲击鼓面中心;小锣在敲击后需要止音,称为锣止音,用手按住敲击后的锣面,以此停止共鸣的继续……《角》选材新颖,并根据角色需要,大胆创新地借用西洋组合打击乐的概念,达到多声部演奏的效果。排鼓是民族打击乐常用的乐器,可以四个排鼓一个大堂鼓为组合,也可以从低音到高音对五音排鼓进行组合。作者却打破了这一常规组合,在鼓类组合中加入了南梆子、小锣这两种音色丰富的乐器,音响效果便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膜腔乐器,丰富了整体的听觉效果。所以《角》使用了六种乐器,运用丰富多样的技法演奏,达到了十九种音色的碰撞。

在组合打擊乐中,每件乐器都有独立或相对位的节奏线,节奏间的交织需要左右手的高度协调配合。《角》不同于典型的民族打击乐独奏曲目,作者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大三连音、六连音、附点十六分音符、附点三十二分音符等。不同音色、不同敲击手法的转换,快速三十二分音符过鼓及力度的强弱变化对比,以及左右手同时演奏的协调性,这些都需要大量练习才能实现。

通过日常练习,可以非常直观地判断出每件乐器音量的大小并作出排比,并作为依据灵活地调整乐器摆放位置。比如《角》中体积较大的中国大鼓与花盆鼓,分别摆放在演奏者的左右两边,与演奏者的位置在一条直线上,便于演奏者扭动肢体转换敲击的方向。小堂鼓和高音排鼓在曲目中出现的次数较多,两种鼓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则摆在乐器组的中央。在音响效果方面,演奏者要综合分析演出场地的大小,大致估算每件乐器声音传播距离,考虑音响传播过程中的递减程度。在不考虑声部主次的前提下平衡音响,音量大、穿透力强的放后面,音量小、穿透力弱的放前面是乐器放置的基本原则。

《角》中的南梆子与小锣摆放位置相近,其都属于音色清脆明亮的乐器,但一个是响铜类一个是响木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中和音色,不会使听众感到过于聒噪。乐器要在考虑乐曲节奏的基础上合理摆放,半椭圆式的摆放便于演奏者肢体动作的变化,演奏者可以在各个乐器之间如蜻蜓点水般转换自如。与传统的民族打击乐独奏曲目相比,组合打击乐多变的音色与丰富变化的节奏型,使作品整体张弛有度,听觉效果上更加饱满。

4 组合打击乐在演奏时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思路

音乐分为很多种类,在一定程度上理论知识是互通的。比如说《角》与京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了解京剧中的行当角色,就很难将曲目风格诠释到位。相关知识的缺乏,对作曲背景及意图不了解,将会直接影响对谱面的理解。所以拿到曲目后,要仔细分析谱面,关注特殊的记谱法。如果是不熟悉的记谱法,可以向身边人询问,或借助互联网观看其他演奏者的视频进行学习。

就《角》这首曲子来说,在快速节奏下,完美展现各种音色是最大的演奏难点。首先曲目本身存在特殊的记谱法,即对应特殊的演奏技法。在排鼓中,以极快的速度依次从高音鼓到低音鼓演奏十六分音符是基本功,但仍然会发生磕边或者敲击位置偏移的情况。而《角》中各个乐器因大小不同而摆放间距不一,就更容易出现以上状况,从而导致音色不对。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将节奏紧凑和指法较难的地方单独罗列出来,并且重复练习。可以根据谱面,将难点处分别划分成若干个一到八小节的乐句,以练习基本功的态度练习每一条。可以采用“一遍慢,两遍快”的练习方式,节奏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节拍器。比如就一个乐句的练习,第一遍以40的速度,第二遍翻倍为80的速度,并且循环两遍,以三遍为一组,重复练习。平时的练习效果直接关系到演出时的状态,日复一日的练习可以增强自信。组合打击乐的乐器摆放具有不规则性,况且乐器数量多,演奏者很容易出现鼓槌磕到鼓边的情况,以致无法演奏准确的音色。再加上演出前的紧张,会出现忘谱、串谱的情况。重复练习一首曲目,足够在面对意外时能迅速应对。紧张无法避免,上台前尽量平复情绪,可以增强演奏者的演出活力,提高舞台表现力。

值得一提的是,演奏者不能单纯地将关注焦点放在自身的表演能力上,还要站在观众的角度上思考,如何提升舞台吸引力。组合打击乐相比传统的独奏曲目,作品风格个性化更明显,主题也需要深度挖掘,整体演奏难度更高,部分听众会处于一种“听不懂”“看不懂”的状态。演奏者作为作曲家和听众的连接桥梁,不能只满足于自身对曲目的理解消化,将情感传递给观众并引起共鸣也是表演难点之一。听众大多在主题明显、节奏由慢变快和炫技场面下反响强烈,在听到较专业的演奏部分时,听众反倒不能理解这种抽象化的舞台演出,同时表演者也会对自身的表演产生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互联网媒体进行社会传播,提前了解观众的喜好以及接受程度,加大对组合打击乐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在组合打击乐演奏结束后,坦然接受观众的质疑,并积极与观众沟通,总结经验。当今时代高速发展,组合打击乐的演奏方式正不断创新,新的曲子、新颖的演奏方式会不断涌现。显然,拘泥于旧事物是无法进步的,在保证掌握现有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开阔视野,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演出,与同行良性竞争,清晰自己的定位,汲取新知识,争取做打击乐界中的弄潮儿。

5 结语

组合打击乐作为打击乐不可缺少的一种表演形式,它符合新时代打击乐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对众多打击乐演奏家专业水平的衡量标准。通过对《角》的演奏分析,可以看出这首作品基于传统民族打击乐,在丰富音色和演奏技巧方面作出了创新与超越。作曲家将京剧与打击乐结合,通过组合打击乐的演奏方式,让听众了解到打击乐丰富多彩的一面,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相信在未来的世界音乐舞台上,打击乐一定能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杨寅之.探究组合打击乐的乐器选择[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20.

[2] 吴俊菲.关于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结合与创新的思考[J].艺术评鉴,2020(23):4.

[3] 白海川.论组合打击乐《功夫》[J].音乐探索,2010(4):79-82.

[4] 马丽.中国打击乐独奏曲目的传统与创新:《角》与传统鼓类独奏曲目的对比[J].北极光,2019(9):3.

作者简介:吕佳(2001—),女,辽宁大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