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肿瘤M2 型丙酮酸激酶检测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1-04-21张丹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腺瘤结肠癌结肠

张丹

结肠癌发病早期症状无典型性,多数患者入院治疗时,已为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生物标志物检测是临床诊断结肠癌的常用方法,具有简单、方便、快捷的优势。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为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但这些标志物的诊断阳性率低。近些年来,肿瘤M2 型丙酮酸激酶(M2-PK)已经成为医学界研究肿瘤的新型标志物。根据相关报道显示,多种肿瘤患者血液中的肿瘤M2-PK 浓度都出现了升高的情况,这与肿瘤的侵袭与生长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2]。基于此,本文分别对结肠癌患者、结肠腺瘤患者以及正常人血浆中的肿瘤M2-PK 进行了系列的检测分析,并与癌胚肮原(CEA)检测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3 月1 日—2019 年6 月1 日经病理诊断确诊为结肠癌的50 例患者与结肠腺瘤的60 例患者分别设为结肠癌组与结肠腺瘤组,选择90 例健康人设为正常组。其中,结肠癌男28 例,女22 例,年龄在37 ~83 岁,平均年龄为(65.0±13.0)岁;Dukes 分 期:A 期2 例,B 期12 例,C 期26 例,D 期10 例;有淋巴结转移32 例,无淋巴结转移18 例。结肠腺瘤组男31 例,女29 例,年龄在39 ~79 岁,平均年龄为(65.5±12.0)岁。正常组男49 例,女41 例,年龄35 ~85 岁,平均年龄为(65.7±14.0)岁。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 当天采集三组研究对象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4 mL,将其均匀混合置入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进行离心处理,3 000 r/min,之后收集血浆样本保存至冰箱。同时也要准确记录结肠癌患者术后肿瘤的基本资料,并实施Dukes 分期[3]。

1.2.2 肿瘤M2-PK 测定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三组研究对象的M2-PK 浓度进行检测,试剂盒是由德国ScheBoBiotech 公司生产与提供的。采用缓冲液将各组冻存分离的血浆实施解离,按照1 ∶100 的比例进行稀释,采用ELISA 法测定血浆肿瘤M2-PK 值[4-5]。同时,要采用微粒子免疫法对结肠癌组患者的外周血CEA 数值经常测定。

1.3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0.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血浆肿瘤M2-PK 检测水平

结肠癌组患者血浆肿瘤M2-PK 的平均水平为(46.39±5.68)(12.28 ~77.55)U/mL,结肠腺瘤组患者的血浆肿瘤M2-PK 的平均水平为(8.02±1.64)(3.61 ~16.23)U/mL,正常组患者血浆肿瘤的M2-PK 平均水平为(7.49±1.84)(2.44 ~16.97)U/mL,三组间数据比较,结肠癌组的血浆肿瘤M2-PK 水平高于结肠腺瘤组与正常组(P<0.05),但结肠腺瘤组与正常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结肠癌组血浆肿瘤M2-PK 水平

通过数据比较可知,与Dukes A+B 期、Dukes C 期相比,Dukes D 期患者的血浆肿瘤M2-PK 平均水平更高(P <0.05),且与Dukes A+B 期相比,Dukes C 期患者的血浆肿瘤M2-PK水平更高(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浆肿瘤M2-PK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结肠癌组肿瘤M2-PK 与CEA 检测敏感性、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比较

结肠癌组的血浆肿瘤M2-PK 诊断敏感性为80.8%(42/52),特异性为96.0%(190/198),阳性预测值为84.0%(42/50);而CEA 的诊断敏感性为57.1%(40/70),特异性为94.4%(170/180),阳性预测值为80.0%(40/50);比较数据可知,血浆肿瘤M2-PK 的敏感性、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均高于CEA,其中,敏感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结肠癌组血浆肿瘤M2-PK 水平(U/mL,±s)

表1 结肠癌组血浆肿瘤M2-PK 水平(U/mL,±s)

指标 Dukes 分期 淋巴转移A+B 期 C 期 D 期 有 无M2-PK 21.55±5.35 51.37±5.22 70.47±5.78 57.22±5.45 21.45±5.19

3 讨论

在当前背景下,我国结肠癌的早期诊断仍旧处于一个较为滞后的水平。据临床统计数据显示,约有1/3 的结肠癌患者在明确诊断时,病情已经发展到进展期。针对于这种情况,积极探究出一种不具备侵入性[6],但却快速、经济、方便、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结肠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正常增生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的代谢状态具有较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与谷氨酞胺降解能力较强,可以为肿瘤细胞在血供差,或者是葡萄糖与氧供强烈变化环境下的生存提供十分有力的条件[7]。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多种酶与同工酶的共同参与,丙酮酸激酶(PK)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同工酶则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在一般情况下,其存在形式主要表现为酶的活性四聚体,此次研究中的M2-PK 一方面可以从二聚体形式转化为四聚体形式,由弱活性转化为强活性(反之亦可),另一方面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的死亡[8-9]。除此之外,当人体出现恶性肿瘤时,由于肿瘤组织内的部分癌蛋白基因可以加快M2-PK 由四聚体型向二聚体型的转化,因此一旦体内发生肿瘤,就会伴随M2-PK 亚型的转化情况发生,而四聚体型减少,甚至消失[10];二聚体型也会相应的表达上调,此过程中的二聚体型M2-PK 也就是指肿瘤M2-PK[11]。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与结肠腺瘤组相比,结肠癌组肿瘤M2-PK 水平更高(P<0.05),且与正常组相比,结肠癌组肿瘤M2-PK 水平更高(P<0.05),但结肠腺瘤组与正常组相比肿瘤M2-PK 水平无差异(P>0.05);与结肠癌组Dukes A、B 期患者相比,Dukes C、D 期患者肿瘤M2-PK 水平更高(P<0.05),且与无淋巴转移者相比,淋巴转移者M2-PK 水平更高(P<0.05)。从结肠癌诊断敏感性来看,肿瘤M2-PK为80.8%,CEA 为57.1%,前者更高。该结果提示,临床上通过血浆肿瘤M2-PK 可以更加诊断结肠癌,且与CEA 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为疾病的进展监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12-13]。

综上所述,肿瘤M2-PK 在结肠癌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作为结肠癌早期筛查与诊断的一种高效检测手段。在本次研究中,由于研究样本数量有限,因此在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中还需要纳入更多的病例,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具普遍性。另外,随着我国分子生物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一个诊断及治疗结肠癌的新途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在肿瘤M2-PK 检测基础上通过筛查检测癌基因突变,为我国肿瘤的早期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途径与方法。

猜你喜欢

腺瘤结肠癌结肠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对比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