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梗阻性黄疸患者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的疗效分析

2021-04-21刘爱玲栾玉爽李敬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梗阻性置管肝胆

刘爱玲 栾玉爽 李敬府

梗阻性黄疸又称外科性黄疸,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病因是由于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或完全性梗阻,导致的胆汁由胆管排出过程受到阻碍,引起胆汁淤滞、酯型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1-2],常有全身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尿液颜色加深等表现。治疗方法常为手术治疗,因其为有创检查,常采用胆道引流缓解症状,解除黄疸。以往常采用X 线下引导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3],但由于其为辐射下检查,对患者及操作者均会造成一定伤害,因此应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目前随着超声的飞速发展,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开始得到重视,并逐渐被广泛地应用。本研究旨在探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疗效情况及凝血功能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9 月—2019 年11 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共计98 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9 例。观察组:男患者27 例,女患者22 例,年龄23 ~77 岁,平均年龄(45.45±27.53)岁;对照组:男患者26 例,女患者23 例,年龄24 ~78 岁,平均年龄(46.01±26.34)岁。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本研究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符合第八版《诊断学》中梗阻性黄疸诊断标准;无其它心、肾、脑等脏器功能损伤者;无精神疾病伴发,依从性良好者;患者家属及本人知情且同意进入组观察者。

排除标准:患者入组前进行过手术治疗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者;伴发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伴发精神疾病,依从性较差者;待穿刺区域受损的患者;患者本人或家属不知情或知情后反对入组观察者。

1.3 仪器及方法

1.3.1 仪器与设备 穿刺针选择日本八光公司生产的一次性PTC 介入穿刺针(药械准字:国械注进20182542675);超声仪器选择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HITACHI EUB-350 型超声诊断仪。

1.3.2 操作方法 观察组患者首先进行超声扫描,确定梗阻位置及胆道扩张情况,分析进针路径。患者取较适位置卧于超声检查床上,确定穿刺点后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0 mg/支,国药准字H11020558)进行局部麻醉,于穿刺点处作4 mm 切口,在超声引导下刺入穿刺针,边进针边回吸,回吸出现胆汁后,置入导丝,固定尾丝,待排出通畅后连接引流袋并固定。

对照组患者卧于X 线检查床上,2%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用普通穿刺针于腋中线处进行穿刺,进入肝包膜后,行胆管造影。后将穿刺针刺入胆管,注射对比剂确定位置后固定引流管。

两组患者术后均需卧床休息12 h 以上,期间均行正常对症治疗以及常规护理。

1.4 观察指标[4]

分别于置管后统计患者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于置管前及置管后统计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表1 两组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s)

分组 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观察组 置管前 10.37±1.29 29.75±4.13置管后 13.98±1.75 37.88±5.03对照组 置管前 10.47±1.28 29.69±4.20置管后 11.09±1.71 31.49±4.86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记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置管成功率95.92%(47/49)高于对照组75.51%(37/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出血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49),对照组出现出血4 例、引流不畅3 例、胆道感染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37%(9/4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比较置管前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5;0.071,P>0.05),置管24 h 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置管前增加,观察组各指标同比高于对照组(t=8.268;6.395,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以往临床中常使用X 线引导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进行治疗[5],但该术式中患者需持续暴露在X 线照射下,同时穿刺的准确率较低,对医师的经验要求较高,因此在临床中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式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当中,其具有无辐射、无需进行碘过敏实验的优点[6],降低了患者所受伤害及痛苦,但其与X 线引导效果孰优孰劣众多学者尚未达成共识[7]。

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患者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该结果表明,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医师可较为直观的观测胆管所在位置,并根据所呈图像实时调整穿刺的位置以及穿刺方向,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众所周知[8-9],大多数梗阻性黄疸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其血液浓度及粘度变大、血容量减少,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格外注意[1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这提示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可减少患者所受损伤,不易刺激凝血系统,减少高凝状态的产生[11]。同时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患者,这表明于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对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更为安全可靠,与以往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2]。

虽然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具有上述种种优势,但其本质仍为侵入性操作,存在一定并发症的风险,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仍有部分患者发生少量出血,究其原因可能与穿刺角度有关。同时,在引流过程中存在导丝划伤胆管壁而引发出血的现象,这提示在引流过程中,术者应尽量避免角度过大,尽量避开大血管,穿刺深度不宜过深。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有效率高,减少了患者所受辐射量及创伤。

猜你喜欢

梗阻性置管肝胆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梗阻性黄疸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分析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敬民深处见肝胆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