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通道微创术与开颅术治疗高血压病脑出血的效果

2021-04-21何文武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开颅围术血肿

何文武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在脑血管疾病当中,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高发病率及致残率,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较高的趋势[1]。总结高血压病脑出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血肿占位、血液崩解产物引起颅内压升高所致,预后较差,后遗症较多,严重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目前针对该病的治疗仍然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了软通道微创术与开颅术两类,其中软通道微创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操作类型,能够对颅内血肿予以准确定位,以此更加准确且及时的对血肿尽可能清除,同时局部麻醉处理不容易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创伤,术后康复速度也较快。不过何种手术治疗方法最佳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现我院就此展开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不同手术操作方法将我院自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80 例高血压病脑出血患者分组,各40 例,软通道微创术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35 ~78 岁,平均(56.23±4.12)岁,开颅术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38 ~75 岁,平均(56.12±4.28)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异议(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本试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软通道微创术组方法:术前结合患者的头部CT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及穿刺入径,随后对局部穿刺点进行浸润麻醉,取头皮处1 cm 的切口,使用具有保护装置且直径为3 ~4 mm 的颅脑钻头,一次性完成骨孔的开通[3]。使用导引针进行引流管的引导,并将其送入血肿的远端,之后慢慢的将钢针拔除。随后在引流管的尾端连接5 mL 的注射器,轻轻回抽,确保抽出的血液占全部总血量中的30%,以此缓解部分颅内压[4]。将三通与外引流器进行连接,并将颅压调节器固定,缝合头皮切口后,对引流管进行固定。

开颅术组方法: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处理后,给予气管插管,在血肿部位侧额颞的顶部进行开颅手术并将骨瓣去除,随后将硬脑膜剪开。对外侧的蛛网膜进行分离,以此充分的暴露岛叶,从而对患者血肿发生的具体位置予以确认。通过利用细吸引器头将血肿吸除,在对深部边缘的凝血块清除,对患者的血压及术野活动性出血情况进行观察,无误后关颅。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量表)[5]。围术期指标包括了手术时间、骨窗直径、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了切口感染及肺部感染等)。NIHSS 量表满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较短、住院时间较短,骨窗直径较小、血肿清除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NIHSS 评分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NIHSS 量表评分降低更加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表2 两组NIHSS 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NIHSS 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24.56±3.25 16.95±3.25观察组 40 25.01±3.41 10.14±2.98 t 值 - 0.604 9.768 P 值 - >0.05 <0.05

3 讨论

高血压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容易发生脑出血等血管性疾病,若未能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容易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预后造成较大的影响[6-7]。在当前的临床工作当中,尽管开颅手术可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手术方法,需要在直视的条件下对血肿进行有效的清除,对出血部位进行有效的止血,同时需要切开骨瓣以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但此种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患者恢复速度较慢,神经功能恢复的也比较差[8-9]。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软通道微创术作为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微创手术,对身体造成的不必要创伤较小,可更好的清除水肿,不容易残留死角,同时也降低了误伤脑组织的风险,与此同时,软通道微创术的应用,具有较高的操作精准性,软管可随着脑组织的移动而移动,降低了牵拉损伤风险,治疗效果及预后更好[10-11]。

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较短、住院时间较短,骨窗直径较小、血肿清除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软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病脑出血的围术期指标较好,安全性更高[12-13]。另外,尽管两种手术治疗方法均能够降低NIHSS 评分,减少脑出血本身对神经功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但实施了软通道微创术的观察组在降低NIHSS 评分上的效果更加突出,证实其更加有利于促进患者的预后及康复。

综上所述,软通道微创术与开颅术治疗高血压病脑出血相比具有更好的围术期指标,神经功能损伤较小。

猜你喜欢

开颅围术血肿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