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话“长芦”》第一集 长芦物华(下)

2021-04-20河北省档案局

档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盐商

编者按:历史无声,档案有痕。珍存于河北省档案馆的长芦盐务档案,记录了长芦盐业生产、运输、销售、税收、缉私、出口等多方面的活动。2018年,河北省档案局携手中央电视台《揽胜神州》栏目组共同推出大型八集系列节目《档案话“长芦”》。该片通过翔实的档案史料和生动的故事脉络,再现了卷帙浩繁的长芦盐务档案背后隐藏的历史。为进一步扩大该片社会影响力,本刊将连续刊载该片文字脚本和部分图片,看档案怎样为大家讲述一个个精彩的“长芦”故事。

主持人:我们来通过档案侧面了解一下专商引岸制度。河北省档案馆里的“长芦盐务档案”的起止时间是1749年到1949年,跨度长达整整两个世纪。而我面前所展示的这份档案就是时间最早的那份。当然,这是个缩小版的复制件。它是乾隆十四年长芦都转盐运使司发出的一则告示。(图1)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内容,大意是,根据查访发现正定、平山、井陉、赞皇、获鹿、元氏、阜平、邢台等与山西省接壤的县,有一些不法商贩,为了多卖出一点私盐,“或明加斤秤,或暗减价值,招集奸枭,越贩货卖”,肆无顾忌。告示里还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私盐贩卖的情景,“百十成群,驴驮背负,络绎不绝”,而专门负责打击私盐的缉私兵呢,则是“纵容行走,漫无觉察,以致私贩日炽”,使得邻县的利益受到侵害,而且到达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应该来讲这是一份今天都能够容易读懂的告示,它真实反映了二百多年前盐的买卖与管理制度,以及这种制度造成的官商勾结,私盐横行的局面。

纪录片解说:专商引岸制是一种民煮、官督、商卖的官专卖制度。灶户负责生产晒盐,官府负责监督管理,而商人负责盐的运销。商人有运商、有岸商、有场商。占场收租的叫场商,占岸经销的叫岸商,销运盐产的叫运商。专商引岸制度的运行,是由盐商向政府交纳一定金额的银两,获得办盐资格,入籍纲册,政府发给商人“引票”,商人以此为依据就场购盐,到岸行销。根据各大盐区的产量、地域远近、运输便利以及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因素,清政府划定了各个盐场的行销范围,称作是“销岸”。各盐区设场若干、销量多少、销往何处均有定章。如需变动,地方主管盐务的官员在报请中央批准后才能实行。

那么,长芦盐区的“销岸”在哪里,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运输的呢?

专家解说:从天津出发,整个华北地区,包括河南的南部(就是长芦盐的销区),基本上通过四条线。第一个就是从《长芦盐法志上》记载,一条线是通过北运河,北运河到武清、到三河一直到通州的张家湾。从这里落场之后,通过陆路再运到河北省的西北部,北京的西北部。中间的就是西河,西河有两条,一个是上西河一个下西河,上西河就是大清河,也叫淀河,这条河一直通到保定,保定南关有一个码头,那是终点。下西河就是子牙河,子牙河一直通到邯郸,中间有很多结点落场之后,再分散到附近各个县。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一支就是南运河,南运河基本上去河南的,供应河南北部的都要经过南运河。

纪录片解说:“销岸”采取法律的形式,有着严格的规定。某一府县只能贩卖和食用特定产区所产的食盐。甲岸之盐到乙岸出售为“侵灌”,乙岸食户到甲岸购盐是“犯私”,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此界彼疆,俨若国界,往往一个村落的居民不能就近购买邻岸廉价的食盐,却要远走数十里去购买所属引岸的高价食盐。如果购食了另一销区的盐,哪怕是纳过税的盐,也称为私盐,轻则处罚,重的甚至会有杀身之祸。

除了上述的规定之外,政府在食盐的产区和销区还设有种种机关,驻有缉私官兵,并允许专商拥有若干“商巡”来维护这种极不合理的制度,以保障专商的垄断权利。中国地域广袤,各地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错综复杂。以中央立法的形式,硬性规定场置、产量、销岸很不合理。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制度久而久之“滋养”出了严重的盐业腐败。

专家解说:这一种制度长期以往实行下来,就造成了很大的一种盐商的出现,盐业腐败的出现,这是在清代以后一直被人诟病的一件事。为什么造成很多的大盐商,就是引岸是国家给的,有引岸才能到盐厂去买盐,才能到各地去收盐,有引岸他(盐商)有这个权了,他(盐商)要没有能力去收,就把它(引岸)给卖了,就把引岸租给别人。租有租钱,有的是租的,还有代租的,有好几层,每一层都是利,这个利最后转到哪儿了?转到老百姓身上,就是盐的加价,所以造成了层层的盘剥,造成了引岸是大家非常反对的。

纪录片解说:专商引岸制度,表面上看,政府对盐的控制减弱了,盐商有了更大的逐利空间,但实际上,清代的中央政府对盐的控制不过是由直接转向了间接,变成了对盐商的控制和盘剥。盐商们虽然可以垄断盈利,却必须受制于官府,他们不但要交纳不断提升的盐税,而且还要负担其它各种陋规捐输,本质上还是皇帝和官府借以敛财的工具。清代的长芦是仅次于两淮的海盐大产区,也是华北地区的主要盐产区,这里的盐课是清王朝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到了民国时期,长芦盐区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产区。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初期,长芦平均盐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5%,位居第三,平均盐税占全国盐税的11%,居于首位,是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都仰仗的财政收入。

主持人:清咸丰十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运行了二百多年的长芦巡盐御史制宣告结束,长芦盐务开始统归直隶总督管理。由此,几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先后掌管了长芦盐务,他们就是直隶总督袁世凯、曾国藩和李鸿章。长芦地位之高,盐务之重由此可见一斑。在了解了专商引岸制度下,官与商的角色与作用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当时的环境下,与盐有关的民又是如何生存的。

纪录片解说:“万灶青烟皆煮海,一川白浪独乘风”,这是明朝作家瞿祐来到长芦盐区,见到这里盐业生产的繁忙景象后发出的感慨,他所描述的是一种古老的制盐法所呈现的生产场面,那就是“煎盐煮海”。

所謂煮海,是一种古老的利用海水提炼海盐的方法,即直接取海水用大锅煮沸浓缩为盐。汉代时开始逐渐改用淋卤煎盐,即刮土淋卤和晒灰淋卤后,再用锅灶煎煮成盐(图2)。那时便将制盐的盐民称为“灶户”。制盐需要有盐田和提供燃料的地方,统称为“灶地”。这种古老的制盐方法在长芦盐区一直沿用到了明朝嘉靖年间。

专家解说:真正盐的生产工艺改革是在明代,明代南方晒制的方法逐渐传入了北方。北方当时有海丰场和海兴场,这两个场开始试制,以50多个灶户开始晒制。当时巡盐御史还是比较支持的,但是明王朝政府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所以迟迟没有发展起来。直到后来清初的顺治、康熙的时候才逐渐兴起来了,开始晒盐。晒盐这种工艺方法非常简单,而且它的生产规模扩大了很大,生产量上去了,就是得到了清王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纪录片解说:长芦盐区环居渤海沿岸,北起河北山海关,南至山东无棣县,绵延上千公里。就环境与条件来讲,这里的海水资源丰富,滩涂广阔平坦,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具有滩晒制盐的绝佳优势。滩晒法是海盐工艺上的重大变革,不用燃料,利用的是日照与风吹,降低了成本,却极大地提高了芦盐的产量。而质量上,长芦盐也属上乘,清人汪砢玉在《古今鹾略》中就说,以质量论,“广不如浙,浙不如淮,淮不如长芦”,它一直是明清两代上贡朝廷的贡盐。

滩晒的推广和产盐量的增大,促进了灶场的东迁与撤并。长芦盐场从辽金元时的24场到明隆庆时期的20场,再到清初的16场,雍正十年的10场,光绪年间的8场,一直到民国二三十年代的仅剩2场。不过,虽然盐场的数量在减少,但其作用并没有减轻,反而还有加重的趋势。

与此同时,不变的却是盐民的称谓。尽管制盐的方法由煮海变成了滩晒,但盐民依旧被称为灶户。灶户登记入册,便有了政府认证的灶籍,一经入籍则世代承袭。灶户根据定额来制盐,然后卖给盐商,不得私自出售。灶户有大小之分,大灶户雇灶丁进行生产,小灶户则是自己和家人充当灶丁。灶户之间公推产生灶首,成为盐商与灶户之间的经纪人。在盐业产销的链条中,真正从事生产的是灶丁,也就是盐工。而盐工又分为挑沟工、滩工、驳运工和坨工。

《长芦盐务档案》中珍藏的民国时期盐工们生产劳动时拍摄的照片,真实反映了当时长芦盐区的生产场面。长芦的盐工大都是来自河北黄骅、盐山等地的农民。他们劳动强度大,薪资微薄,生活异常艰苦。从封建帝王时代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无论时局如何变换,盐务管理与盐商地位如何变革浮沉,盐工们的处境几乎没有任何的改观。《长芦盐务档案》中的一份份用工合同也侧面反映了这个现实(图3)。

今天,随着盐务管理与政府机构的改革,“长芦”的历史终将远去,所幸被列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长芦盐务档案还依旧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走进它、触摸它、了解它、研究它、仰视它的窗口。

专家解说:《中国长芦盐务档案》是河北省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共有33713卷,这其中除中文档案外,还有近千卷英文与日文档案。这批档案的时间跨度很长,有整整两百年的时间,内容涉及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诸多方面,对于了解清代尤其是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演进,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主持人:长芦盐区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到了清朝时,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产盐区,其盐稅成为中央财政的重要经济来源。在业已稳定的专商引岸制度的链条中,盐政管理部门、盐商、灶户、盐工各司其职,共同维持着供给民食、保障税收和创造财富的盐务产业链。与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相伴生的这一运作制度虽然有着天然的弊病,却也完整闭合,壁垒坚固,穩定运行了三百多年。然而,辛亥革命的枪声瓦解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坚如磐石的盐务运作系统也第一次遭受巨大的冲击。地处京畿之长芦即将上演一幕幕风云激荡的历史剧目。

猜你喜欢

盐商
“癫狂”与“无奈”
盐商文化群景区——财富扬州
盐商为何跨不出资本经营这步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
论盐商园林的旅游创新与传播
论清代徽商江春及其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