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龙山石窟佛首:漂泊百年 国宝回家

2021-04-19秋慈

科学之友 2021年4期
关键词:石窟文物艺术

秋慈

2021年2月11日晚,农历春节除夕夜,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其他流失文物类似,佛首的追索过程曲折而复杂,但在中国国家文物局和旅日华侨多方努力下,从发现拍卖到回归祖国,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

回到祖国的这尊佛首肉髻低平,脸庞圆润,露出笑容,雕刻技术娴熟、表现手法细腻、时代特征鲜明,是研究天龙山石窟乃至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暂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流失百年的曲折回归路

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回归祖国,经历了曲折又振奋的过程。

2020年9月14日,国家文物局監测发现,日本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拟于东京拍卖一尊“唐天龙山石雕佛首”。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拍卖行董事长张荣取得联系,促成文物回归。张荣与日籍文物持有人谈判完成洽购,并将佛首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

2020年12月12日,佛首安全运抵北京,跨越千山万水,终于回家。12月14日,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开展实物鉴定。

这尊佛首长33.7厘米,宽30.4厘米,高44.5厘米,重55.5千克。科技检测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佛首石材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构成,符合天龙山岩体特征,内部一致性较好,无显著裂隙发育。顶部和耳部发现彩绘痕迹,推断佛像原始状态应有彩绘。鼻翼及鼻梁部位存有有机材料,推断有修复经历,与鼻翼修整情况相契合。

经实物鉴定、科技检测与照片比对,专家一致认为,该佛首源自天龙山第8窟北壁佛龛内佛像,应为1924年前后被盗。第8窟是天龙山石窟中规模最大,且唯一有明确开凿纪年的石窟,应为公元584年,也就是隋开皇四年开凿。

根据窟前壁《石室铭》记载,此窟由当时驻守晋阳(今太原)的杨广为其父母祈求功德开凿。造像上承南北朝之风格,下启唐代丰盈秀腴之先声,是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的重要实例。

在鉴定过程中,业界专家围着这尊佛首反反复复地看,发现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在颔首微笑,非常打动人,代表了天龙山石窟的精湛艺术水平。因此,当这尊佛首在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隆重而庄严地登上舞台时,它的秀美、静穆、沧桑打动了屏幕前无数观众。

凝望这尊佛首,业界专家用“相由心生”来描述:“这颗‘心,是制作者之心,他自己的虔诚和喜悦,一丝一毫地雕刻进了造像里,就像米开朗基罗一样,‘自己手中的雕刻工具,是在粗糙的石头表面,唤醒里面早已存在的生命。”

外界知之甚少的天龙山石窟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千米处的天龙山,始凿于北魏末至东魏,后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形成洞窟25个,造像500余尊。石窟自东向西分布于天龙山东西峰山腰间,东西长约500米,东峰12窟,西峰13窟,大部分石窟坐北朝南。2001年,天龙山石窟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历史价值来看,天龙山石窟是佛教石窟逐渐在中国本土化的典型实例,也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其中,唐代造像是我国现存同时期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世称“天龙山式样”。

相比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天龙山石窟在石窟艺术领域同样举足轻重,为何大众却知之甚少?专家介绍,天龙山石窟分为东西两窟,从1922年拍摄的《天龙山石窟》图版看,石窟造像还是基本完整的,但现在几乎没有一座完整造像。之所以人们很少听说天龙山石窟、“天龙山式样”,或许是大家不太愿意多说,因为石窟毁灭得实在太严重了。天龙山石窟整体为砂岩质,自然风化侵蚀较为严重,在其中面积最大的第8窟中,此次回归佛首的佛身部分已仅能看出大致轮廓,而佛身细部的雕刻纹饰已经完全看不到了。

2021年2月12日至3月14日,佛首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与观众见面。该展览名为“咸同斯福——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不仅呈现了天龙山石窟以及第8窟的基本情况,也用数字化手段复原成果展示的方式,让更多大众见证了天龙山石窟的艺术魅力。

度尽劫波,历经磨难。在鲁迅博物馆展期结束后,根据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原则,佛首将在2021年上半年回到天龙山石窟。太原市文物局已初步拿出方案,佛首回归后将在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进行保存和展示,待条件成熟时跟随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一起巡展。

猜你喜欢

石窟文物艺术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纸的艺术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文物失窃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