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昆:采油工里的技术控

2021-04-19乔文俊

科学之友 2021年4期
关键词:作业区油田师傅

乔文俊

刻苦钻研 无须扬鞭自奋蹄

1995年从技校毕业后,18岁的史昆被分配到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尕斯第一采油作业区,成为了一名采油工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这是青海油田千里油气生产作业区自然环境最真实的写照。尕斯第一采油作业区又处在荒漠深处,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初到作业区,史昆还是个“采油小白”。他清楚地记得,第一天上班,为了跟师傅搭话,他问:“师傅啊,这个水套炉为什么没有烟筒呢?”师傅当时就笑了,告诉史昆这是分离器,不是水套炉。

“那个时候,真的感觉压力好大。”史昆回忆道,“我下定决心跟着师傅好好学,一定要熟练掌握采油工的相关知识,做一个懂技术的采油工。”

于是,史昆在工作中处处留心,白天上井时把井上出现了什么情况、别人是怎么处理的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晚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细心揣摩。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史昆熟练掌握了量油、调参、碰泵、加皮带等采油工必须掌握的技能。

1997年,采油一廠举办技术竞赛,史昆报名参加,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史昆将个人的成长收获比喻成奶酪,而将第一次竞赛收获视为成长道路上的一块酵母。从那以后,史昆更努力了。

在这块“酵母”的作用下,史昆的职业生涯发生了巨大变化,荣誉也接踵而至:2003年,他鼓起勇气又一次走向了技能竞赛的舞台,获得了采油一厂技能竞赛第一名;2010年,获得青海省采油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2011年,获得青海省“技术状元”称号;2012年7月,采油一厂党委在尕斯第一采油作业区成立了“采油状元”史昆工作室……

勇于攻坚 发挥特长解难题

随着油田的发展,对采油工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史昆的日常工作也更多地从地面设备维护操作转移到油井的生产管理和油层的动态分析。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满足采油生产管理的需要,史昆坚持不断学习。

朱怀超是采油一厂的地质技术员,也是史昆工作室的成员之一。说起自己的师傅史昆,朱怀超语气里满满都是敬佩:“每天工作再忙,师傅也会抽出两个小时,做一次井组分析,或是绘制一幅图。他经常说,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径就是不断学习。”

说到史昆的工作,有一个很关键的词就是“创新”。史昆说,创新工作对机械制图的要求非常高,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机械加工图纸都是手绘,对于有强迫症的他来说,但凡绘制图纸过程中有一丁点差错,都要撕掉重绘。为了能适应采油创新工艺的要求,史昆通过一年的自学,掌握了三维制图软件和3D打印机的使用,虽然学习过程很枯燥,但对工作的帮助很大。如今史昆可以快速将一些好的创意通过电脑与3D打印机变为实物,方便了工作室的设计和创新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史昆还组织全厂职工立足生产岗位,从生产现场的实际需要出发,把职工在现场中遇到的生产技术性难题作为重点,带领工作室成员成立了攻关小组,并对问题进行了系统化整理、精细化分析、实用化应用。近年来,结合组织征集的生产难题共开展岗位技术创新项目91项,有效推动了群众性创新工作的开展。

匠心筑梦 传业授技育人才

一直以来,史昆始终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在工作期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海省优秀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

史昆常说,个人的能力水平再高,放到企业的发展洪流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将一人强变成万人强才是职业追求的最大宽度。为了让身边更多的岗位员工早日成为技能人才,史昆工作室陆续开展了“名师带高徒”“跨企业师带徒”等活动,通过“传帮带”,影响和带动更多青年员工走上了技能成长的道路。几年中,史昆签约徒弟十余人,目前有两人获聘为油田公司技能专家,两人获聘为油田首席技师,还有的走上技术管理岗位,成长为生产管理干部,可以说个个都很优秀,人人皆有所为。

在史昆眼中,石油工匠精神是每一名石油工人的初心和使命。它是一种对工作执着、精雕、细琢的过程,是一种热爱石油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仅仅是一个梦想,更是一种情怀。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使命,更应该有新作为,史昆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每一个人树立了榜样。他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诠释着石油人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人生信念!

猜你喜欢

作业区油田师傅
油田掠影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油田工人
一滴油的后面
数字化采油作业区配套机制的管理思考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高速公路作业区动态限速值仿真试验分析
浅谈陆上油田作业区经济效益评价
光泽or油光?向夏日“大油田”say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