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及应用研究

2021-04-18滕焱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要】古典诗词歌曲大多是由古代文人雅士或者现代作曲家谱曲的诗词音乐作品,本文介绍了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存在的价值、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意义与方法,以期在加深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理解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与发扬,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高职院校;演唱能力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085-03

【本文著录格式】滕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及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85-87.

课题:(1)2020年度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质量工程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中国古诗词歌曲在高职音乐专业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以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课题编号:ZLGC2020JY005);(2)2020年度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校级重点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及应用研究”(课题编号:sk2020002)。

引言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典诗词歌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体,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大禹的《南风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诸如诗经、楚辞、乐府诗以及之后各个朝代流传至今的诗词作品,这些诗词歌曲至今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

一、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存在的价值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体,不仅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独特意境,还向人们传达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在当前文化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各种西方思想对我国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此时接触并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体验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文学、美学以及音乐价值,为其后续三观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体现地文学价值

当前人们所说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大多是由古代文人所创作的优秀作品,这类作品往往是作者表达心境、抒发情感的载体,多采用合辙押韵以及赋、比、兴一类的表现手法,具备语言凝练、意境悠远等特点。具体来说,古代文人在创作诗词歌曲的过程中,通常会借助作品展现一些自身的文学思想,并且诗词作为一种较为重要的历史载体,受作者创作年代文学作品发展状况及其创作思维的影响,其作品中还会带有一些时代烙印。比方说,元朝马致远所创作的散曲作品《天净沙·秋思》又可以称作《越调·天净沙·秋思》,其宫调为越调。并且从作品的内容分析,这首散曲作品中仅用“枯藤老树昏鸦”以及“古道西风瘦马”十二个字,六个意向,就描绘出一幅凄冷的秋郊图景,进而向世人展现出作者凄苦的心境。同时,古典诗词歌曲赋予了我国古典文化更为深厚的内涵与更为独特的韵味,不仅更为深刻地提升了诗词歌曲的艺术感染力,还为作品赋予了时代意蕴。现阶段,人们在研究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不同朝代的诗词歌曲明晰诗词艺术的发展脉络,了解朝代的更迭状况,这同样是当代文学艺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

(二)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体现地美学价值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特定时代下创作出的文学瑰宝,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大多注重对意境的渲染,讲究情景交融,意境美是古典诗词歌曲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具体来说,在中国,古典诗词最初是以唱词的形式展现在大众的眼前,自身具备较强的韵律感,最引人注目的美学价值就是作品在吟诵过后可以感受到一定的美学韵味,并且受限于作品篇章较为短小的影响,人们在诵读过程中具备较为宽广的想象空间,而听众在收听到歌者对作品的演唱后,能够更好地体味作品的美感,进而达到提升自身文化鉴赏能力的目的。现阶段,部分作曲家在为古典诗词配曲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保留诗词本身的情感韵味,还注重借助曲调赋予诗词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便于听众理解作品意蕴的目的。举例来说,傅雪漪先生在为李清照的诗词作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谱曲的过程中,为更好地向人们展现出作品的意境,在第一句就运用散板的形式展现诗词的前四个字“天接云涛”,并且在“云”“涛”二字上加了重音符号,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作品的磅礴大气,还通过延长“云”字音的方式,更好地让听众体会到晨雾蒙蒙笼云涛的壮丽景象,进而为《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作品赋予了更为鲜活的生命力。

(三)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体现地音乐价值

从整体上看,古典诗词歌曲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学文化与音乐文化,受创作者的人生履历、文学素养、创作思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的影响,不同作品的音乐价值以及演唱表现形式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宋代的《吹剑续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轼问幕士,我的词和柳永相比怎么样,幕士回答,柳永的詞应当是十七八的女郎拿着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轼的词需要关东大汉拿着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苏轼与柳永创作的词曲情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还体现了二者作品演唱的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现阶段,我国的古典诗词歌曲主要包括两种创作类型:其中一种是由古代文人雅士创作,通过竹简、纸张等形式流传下来,并由当代人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得到的歌曲;另一种是现代作曲家参照上一种乐曲的曲谱,为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进行重新谱曲,以便令诗词歌曲在演唱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古韵。无论是哪种创作方式,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都需要对古典诗词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再为其配上符合作品内涵的曲调,从而达到提升歌曲感染力的目的[2]。

二、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融入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意义

(一)丰富教材内容

当前高职院校声乐课教材主要包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曲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声乐作品选集》等丛书,这些作品中大多收录了西方歌剧、中国民歌、现代创作歌曲等内容,但原词原谱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几乎没有被收录在教材当中,这就使得这部分歌曲往往不会出现在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或者声乐课堂教学当中。面对这一情况,将古典诗词歌曲融入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最直观的意义是,这种做法可以对教材加以丰富。举例来说,某高职院校在编制声乐课程教材时,将一些极具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古典诗词歌曲融入其中,并将部分诗词歌曲选作了必唱作品,在考核时,也同样加大了对古典诗词歌曲的考查力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该院校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歌曲的兴趣,强化了学生感受并掌握古典诗词歌曲美感的能力[3]。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中国作为具备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古典诗词歌曲作为文字与音乐文化的结晶,是我国文化长河中极为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精神。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融入古典诗词歌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我国古代的文学与音乐的美好,其思想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还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地传承与发扬。

(三)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演唱过程中对歌者的发声位置、气息以及共鸣等部分的控制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提升歌者的演唱能力,西汉刘德及其门人编写的《乐记》、唐代段安节编写的《乐府杂录》以及元代燕南芝庵所编写的《唱论》等作品中均对歌者的演唱方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部分内容即使到今天仍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引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学的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举例来说,某高职院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鼓励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古诗词歌曲进行分层教学,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同时,由于大部分古典诗词的篇幅比较短小,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该院校通过鼓励学生依照自身的想法对古典诗词歌曲进行二次创作,在锻炼学生演唱、创作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歌曲地认识,为其后续的音乐学习创作打下坚实基础[4]。

三、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融入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诗词的背景情况

诗词作为我国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存在一定的格律、节奏,并且不同时代的诗词歌曲受时代的影响具备某种风格特征,同一时代不同诗词音乐作品因作者创作背景不同,所蕴含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代诗词的背景情况有助于在后续歌曲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举例来说,《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311篇诗歌,其内容极为丰富,作品反映了周代社会风俗、劳动、爱情、战争、徭役等方面的不同状况。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或者古典诗词歌曲欣赏的过程中,选择的作品也主要来自《诗经》,受限于周代与现代时间间隔较为久远、风俗习惯等内容存在较大差别的影响,学生往往无法在演唱过程中,将情感充分融入作品当中,对此,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诗经》中作品的理解,教师就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周代社会与现代风俗之间差别的方式,便于学生对于歌曲情感的理解。总之,在当前高职院校古典诗词歌曲教学的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曲谱不全的歌曲所蕴含的情感,院校方面必须提升学生对诗词创作背景地认识,便于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相融,促使这些古典诗词歌曲焕发生机[5]。

(二)古典诗词歌曲的教学方式

在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融入高职院校的过程中,教导学生演唱歌曲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工作,然而,受古典诗词语言凝练、需要演唱者反复吟诵等特点,使得学生若要完美地将歌曲作品呈现给听众,就必须明确歌曲的行腔风格、提升自身咬字的清晰程度,并且尽量提升自身的气息长度。

1.选择合适的歌曲

受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声乐水平比较低的影响,院校的声乐教学内容往往也比较浅显。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能力,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歌曲曲目。具体来说,在开展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学的初期,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节奏舒缓、旋律简单、歌曲字与字之间存在转换缓冲的歌曲,以便令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协调自身的声腔与发音。举例来说,某高职院校声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歌曲的初期往往选择由黄自先生谱曲的《花非花》。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具备诗词结构严谨、字与字、句与句衔接自然的特点。在演唱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平稳气息的方式,为后续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训练学生的咬字能力

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歌者的咬字能力直接关系到演唱的质量,由于古典诗词的篇幅较为短小,若歌者在演唱过程中咬字不够清晰,则可能导致听众无法理解诗词内容,无法感受诗词情感的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生的咬字能力。举例来说,一些新学生在演唱古典诗词歌曲的初期往往会因唇、齿、喉、舌不够协调,导致自身无法将音乐中丰富的情感传达给听众。某声乐教师会在训练学生吐字能力的初期,通过引导学生放慢速度、有感情大声诵读诗词内容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诗词正确读音的记忆。同时,为避免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牙齿与舌头打架”的情况,教师通过带领学生研究每一个字词咬字发生规律的方式,确保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将咬字精确到每一个字的字头、字腹与字尾。仍以《花非花》为例,由于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为更好地展现出作者的创作情感,在咬字过程中学生应当避免咬字过重的情况,此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日常练习中以“软咬字”的形式吟唱作品的方式,将作品更好地展现出来。其中的软咬字指的是学生在咬字过程中适当延长字腹韵母的时值,比方说,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吟唱第一句“花非花,雾非雾”中的“花”时,就可以通过适当拉长韵母“a”时值的方式,避免“花”字听起来干涩,同样的,在吟唱“雾”的过程中,为避免“u”的发音过于生硬,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打哈欠的动作,使嘴巴停留在“u”的开口音状态,提升“雾”字读音的圆润感。

3.锻炼学生气息的连贯性

相较于其他音乐形式,古诗词歌曲的音响特点偏向于空旷安静,为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使歌曲具备悠远的意境,就需要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把控好自身声带的松紧暗亮程度,确保歌曲演唱的气息与情绪符合歌曲的要求。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令学生维持良好的演唱姿态,包括身体挺直、双脚平稳着地,以便在演唱过程中可以保证学生的气息连贯;其次,为使学生的气息可以顺利地与腔体达到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维持上颚提高、腹部用力、下巴放松的状态,以便气息可以自然地进入学生的喉咙、气管、胸腔;最后,为更好地展现出作品的情感,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强调维持情绪平稳的重要性,避免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因情绪激烈,而过于夸张地吸气、呼气而导致歌曲连贯性遭到破坏的情况出现。

4.强化学生对音色、音量的控制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受大部分诗词内容较为含蓄、情感比较细腻的影响,在演唱过程中,曲调偏向悠扬、节奏偏向缓慢,为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充分向听众展现出歌曲的意境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学生对于音色与音量的控制能力。举例来说,在演唱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声声慢》时,受创作背景为金兵入侵、词人的丈夫去世、自身忧愤难以排解的情况影响,在演唱过程中学生就需要避免过于亮、大、宽、厚的声音,尽量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演唱。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从侧面展现了我国人民的艺术特点以及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变迁情况。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引入古典诗词歌曲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晓玲.古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实施与推广[J].黄河之声,2019(14):94-95.

[2]刘媛媛.我國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地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20(11):112-113.

[3]魏琳.古诗词歌曲教学在高师声乐课中地应用价值[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2):91-95.

[4]徐宁宁,秦笑笑.古诗词歌曲在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与实践[J].大众文艺,2020(12):180-181.

[5]管乐,戎京晶.古诗词歌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体现[J].当代音乐,2020(9):33-35.

作者简介:滕焱(1980-),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安徽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和体育学院,讲师,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及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