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安医家吴亦鼎灸法学术思想探析*

2021-04-17童艳瞿巧钰朱超王言玲白良川吴生兵

中医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施灸灸法艾灸

童艳,瞿巧钰,朱超,王言玲,白良川,吴生兵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

吴亦鼎,名步蟾,字定之,号砚丞,皖之歙县人,著有《神灸经纶》和《麻疹备要方论》。当时医家多偏药废针蔑灸。吴亦鼎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融汇各家思想,如《黄帝内经》《医宗金鉴》以及朱丹溪等金元诸家医著后结合王焘、西方子等人的灸法著作,编写出《神灸经纶》。此书目前有3个版本可考,分别为安徽李济仁家传本、南京图书馆藏本和上海裘沛然家藏本[1]。本书共4卷,首次刊登于咸丰辛亥年。其中卷一及卷二大量引用《灵枢》《难经》等经书原文,对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穴,同身寸等分别进行介绍,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卷三和卷四为其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结合《西方子明堂灸经》《外台秘要》中关于灸法的记载分别从伤寒、中风、二阴病、妇儿病等对疾病进行阐述。据统计,全书载病证392种,灸方425首,用穴298个[2]。先生曾说:“自古医之言针而不言灸者,过也。灸法治病,其源最久。上至钻燧取火始,即贻福众人,益苍生于无穷矣。”吴亦鼎在支持灸法的同时也注重针刺的使用,提倡针灸并用,并认为灸法,重在明症审穴;从灸治宜忌、危症施灸、热症施灸等方面,详述灸法,并将其应用到临床中。

1 针灸并用,灸有宜忌

虽然《神灸经纶》中通篇未言针刺疗法,唯列灸法,但是吴亦鼎却推崇针灸并用。其认为针灸并通,临床应用时可以由针而知灸,由灸而知针,二者只是方法的区别,对于穴位的选取,应用的理论都是相通的。故针与灸应各尽其能,何者宜灸,则灸之,宜针则针之,方不失针灸本意;然其在书中只言灸法,其因有二。第一,清代中叶,朝廷颁布的禁针灸诏,终止了清代中晚期的官方针灸活动,“上有所恶,下必甚焉”。从此以后,整个社会出现了重汤药废针蔑灸的倾向,至清末针灸才得到些许的重视,但是依旧面临“治针者百无一二,治灸者十无二三”的现实[3]。故吴亦鼎绍先圣之渊源,补汤液所不及,写下了《神灸经纶》,防止灸法日渐衰落。第二,由于针法操作较为深奥,难以普及,其有很多东西单凭简单的文字记载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赤凤迎源”“苍龟探穴”等复式手法。此类只能通过师傅亲自展示,若仅凭借书中记载,不仅学来疗效不佳,而且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正如其言:“用针之要,手法为重,手法不调,则不可以言针。”再者,针灸治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一个医者对穴位的选取以及补泻手法都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后世医者通过书中记载进行临床应用往往达不到想要的结果。正如先生所说:“针之手法尚不能言传,而灸之穴法尚可以度识也。”但是针灸各有优势,不可偏颇。

吴亦鼎善用灸法,其认为灸法主要取火性为用,其性热速,故取其温通之力,以消阴翳,且灸火擅入脏腑,可清里寒;而艾叶,其味辛、性温,归属肝、脾、肾三经,可以疏通十二经经气,理全身气血,二者相合可治百病[4]。但是吴亦鼎对其施灸材料及点火材料有一定的选择性。艾需选三年陈艾,因陈久者燥气解,性温和,相对滋润,艾灸时疼痛较小,且其后出现的灸疮也易恢复。火最宜取天上太阳之火,其次用香火、蜡烛或麻油灯等温和之火,而敲打金属和石头以及钻木所取之火都不可选用。金石之火,其性烈,易伤神;桑木之火,易伤肌肉;柘木之火,易伤气脉;枣木之火,易伤肉,使人吐血;竹火,容易伤筋损目。正如邵子所云:“火无体,因物以为体。”火虽然看似相似,但其产生物质不同,所以其作用也有区别。现代研究也证实,艾灸时艾叶经过燃烧会产生具有一定的挥发性的多种精油成分,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易为人体吸收,非“八木”之火那般峻猛[5]。所以吴亦鼎倡议“灸不离艾”。此外,吴亦鼎对灸法的施灸时间以及施灸顺序都有一定的要求。其认为灸法属阳,故必在阳旺之时施灸,以正午之火最佳,下午之火次之;艾灸之时,若上下皆灸,则应先灸上部,后灸下部;阴阳皆灸,先灸阳经经穴,后灸阴经经穴,且根据季节的变化,艾灸坐姿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此外,吴亦鼎认为灸法治病,必须先诊脉辨证,内外详审,明证善治,对于虚阳外越者,可因灸而死,必须慎之。

2 明症辨经,穴有宜忌

灸者,可以温暖十二经络,宣通人体气血,使逆气得顺,滞寒得热而行,从而惠于后世,但其关键在于审穴,明辨医理,辨证论治[6]。若症不明,则不知病变之经在阴在阳;穴不审,治疗效果欠佳甚至误伤患者气血。故灸法虽然易学,但也要遵循中医经络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明经义,审正穴,方得佳效。吴亦鼎的明辨经络思想主要包括3个方面[7]:一是运用经络理论分析记载疾病所属病机和症状。如对于气血郁滞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积聚之类疾病,提出从冲任进行分析,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冲任脉受到了损伤,先天之本则日渐薄弱。二是运用经络理论辨证归经。如崩漏,一则大怒动肝,肝经有火,火热引血下行;二或肝经有风,风善而数变,血随其乱行;三或思虑伤脾,脾经气血郁结,血结而不行;或者悲哀太过,胞络伤,出现血崩。其治疗的法则应当按照疾病的归经分别辨证施治,视何经之病,取何经之穴。三是运用经络理论指导取穴治疗,如臂肘掣痛取曲泽;项强肘痛取后溪;手腕痛取太渊;手膊痛取阳谷。

吴亦鼎的“审穴”主要包括取穴的准确性以及了解穴位是否宜灸。其取穴主要采用中指同身寸法,并认为取穴之时,一定要端正四肢,无使歪斜。此法可以防止医生定位出错,人体穴位比如养老、风市、曲池等都是在特定的体位之下才能选取,特别是背腧穴,若是患者采用其他体位,其肩胛上缘对应的便不是第三胸椎。同时,吴亦鼎提出若坐位取穴,宜坐位施灸;卧位取穴,宜卧位施灸;站位取穴,宜站位施灸,从而减少患者因穴位选取错误而带来的痛苦,且可发挥灸法真正的作用。同时灸法也有一定的禁灸穴,如阴虚引起的内热不宜灸四肢的穴位,防止其真气外脱,血脉受损,出现四肢消瘦无力等症。艾灸足三里穴能使火气下泻,故30岁以下用之,会使火盛伤目。除此之外,他还提出:“更有禁灸之穴,灸之损人,尤不可不慎。”其在书中标注了22个禁灸穴,15个慎灸穴[8]。故针灸之士,必先明症审穴,以症而知病变之经,取正位之穴,方可事半功倍。故其提出:“若夫针灸之治……其要在审穴,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

3 热症用灸,从者反治

热症用灸属于内经中的从治法。正所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灸法治疗热证,其一得热则行,其二以热引热,使热外出也,与“火郁发之”相符[9]。吴亦鼎将此法主要用于疮痈热毒。其认为痈疽属于心火留滞体表之毒,灸之则心火随灸火而出,则毒散;并认为在疮疡初起7 d之内,用灸法最佳,其火能破坚化结,引毒外出,其功远胜于药物之效。如治疗咬骨疽,生于里股,无形作痛,盖毒在骨中所发,取之阴包;手背痈毒则取中渚;穿踝疽,生内踝骨中,发肿内外痛甚,不能行动可灸隐白。吴亦鼎采用化脓灸法,将疮疡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是为其度。另外,吴亦鼎还将隔蒜灸以及骑竹马灸等特殊灸法进行发挥并应用于临床,认为其有回生之功,用大蒜头去皮,放在疮上,将艾炷置于蒜上灸之,尚未成脓者即消,已成脓疮者消散;如疮大,则将蒜捣烂制成蒜泥,平铺在患处,再将艾铺上烧之,蒜败再换。此法用之,一来艾绒有物可依,可防止其艾灸过程中滑落,再者蒜乃刺激辛香之物,入脾、肾经,可解毒,破恶血。故艾灸得热后,可加强清热解毒之功,此互为用也[10]。此外,还擅用骑竹马灸法,取背部腧穴主治一切痈疽,恶疮以及妇人乳痈,疽发左则灸右,发右则灸左,甚则左右皆灸。盖因背部最接近五脏六腑的神经反射区,灸疗背部腧穴可直接调节内环境的平衡[11]。在其书记载3例应用骑竹马灸法以灸治痈疽病,如“背疽当观其色,赤肿痛易治……急以骑竹马法灸之”。除此之外,吴亦鼎还采用秦承祖灸鬼法治疗四时不正之气引起的尸厥,现代多用于治疗慢性焦虑证、躁郁证等神经性疾病。吴亦鼎对灸疗治热病的记载,为我们今天使用灸法攻克疮痈、热症、神经性疾病开辟了道路,值得后世学习。周楣生教授在《灸绳》中依此提出“热证贵灸”的理论,并采用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12]。

4 危症可灸,灸法治急

灸法具有温经行气、散寒通络、升阳举陷等作用,故常用来治疗虚寒型疾病和慢性病,或用于养生保健,而危重症常常弃之不用。而吴亦鼎认为,灸法可救急,其记载了不少危症、重症的灸疗方法。正所谓“神者,灸也”。其神就在于灸有“回生之功”,能“起死回生”,从而治疗危重疾病。如中风、昏迷不省人事、角弓反张、暴厥逆冷、血崩不止、惊风、赤白痢、乳岩等内科疾病。其治疗重症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用灸法治疗严重的疽病,古代临床灸疗大多在痈疽病灶部位肿块高耸之处直接着艾下火或在痈疽表面隔物灸,而吴亦鼎从整体出发,选取远端穴位和局部穴位相配合,辨证施治,符合“系统扶正”的原则。第二,运用灸法治疗重症伤寒除用穴精简外,多以远程取穴为主,而壮数亦不过3、5、7而已,提示点到即止。如治疗“吐痢、手足厥冷、发热”仅取太溪穴,7壮即止。第三,运用灸法治疗中风重症,辨证论治,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选穴,且吴亦鼎认为中风之疾,防应大于治[13]。如治疗气逆痰涌、昏危不省人事之症,取穴较多且多以足阳明胃经为主;治疗卒中风时,则独取神阙,回阳益气。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其治疗危急重症取穴大多以百会、水沟、隐白、十二井等醒脑开窍穴位为主配以间使,膈俞、肝俞、气海等病变之经的经穴或者特效穴。在实际临证中,吴亦鼎用前人之法大胆实践,用灸法治疗重症病症有百余种,为后人在急重症施用灸法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及临床依据[14]。

5 结语

吴亦鼎应用灸法治疗内、妇、儿、外、五官、皮肤、肛肠等疾病有400余种,还将灸法用于危症、重症和实热证的治疗,扩大了灸法主治范围及临床疗效,为灸法攻克急症、重症、精神类疾病开辟了道路,也丰富了新安学说的内容。曹炳章先生称“亦鼎先生之从灸略针,与西方子、王焘鼎足可三,先后媲美”。吴亦鼎认为症见躁烦、口干咽痛、面赤火盛的实热证与阴虚内热等热症均不宜灸,但其在临床应用部分又用灸法治疗实热证,究其原因有待考证,或因为书本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偏颇。同时其书中记载的部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灸法专著,历代尚少,故挖掘这一份历史遗产,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灸法对于实热证以及危急重症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作为医疗工作者应该在此基础上,重复验证,以便继承与提高。

猜你喜欢

施灸灸法艾灸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中暑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