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世界的彝族诗人吉狄马加

2021-04-17

关键词:吉狄马加彝人彝族

晓 雪

吉狄马加自从调离故乡大凉山,到成都、北京、青海担任领导职务,担子越来越重,工作越来越忙,但不论公务如何繁忙,他始终钟情于缪斯。他是“一个始终把诗歌视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方式的人”,凭着把“诗歌作为人类精神殿堂重要基石的一种坚信和肯定”,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坚持写诗,而且越写越好。直到最近几年,他还在百忙之中连续推出《我,雪豹……》《致马雅可夫斯基》《大河》等长诗力作,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30多年来,他在国内外获奖28次。他的作品集除在国内用汉文和彝文出版了24部之外,在国外已有几十个国家用4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90多个版本。在中国百年新诗史上,好像还没有哪位诗人的作品在那么多国家用那么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过90多个版本。我国已故著名老诗人绿原说:“从他的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诗人吉狄马加不仅属于彝族,也属于中华民族,还属于世界。”“他是用汉语写诗的人类代言人之一。”2016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颁奖辞这样称颂他:“吉狄马加是中国最伟大的当代诗人之一,他的诗富有文化内涵,事实上深深植根于彝族的传统……他的诗让人心灵净化,并构建起一个人类不懈追求纯真和自我实现的伟大时代。”俄罗斯当代最著名的诗人叶夫盖尼·叶夫图申科在2017年2月为吉狄马加诗集《从雪豹到马雅可夫斯基》写的序《拥抱一切的诗歌》中说:“他身上充盈着对人类的爱”,“他的身材并不魁梧,他的手也不算大,可他的身体和手臂却是足以使他拥抱整个地球……他的诗歌将世界历史的所有时代,将世界诗歌的各种语言连接为一个整体,犹如一道人类智慧的彩虹。”——“这是一位中国的惠特曼。”国内的评论不算在内,光是外国就有50多位著名的诗人、作家、评论家研究和评论了吉狄马加的诗歌。一位波兰学者最近又完成了一部20多万字的研究吉狄马加的专著,即将出版。

吉狄马加是怎样一步步从大凉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呢?首先,我认为吉狄马加是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精神很强烈而自觉的一个真正的诗人。他说:“我写诗,是因为我的部族的祭司给我讲述了彝人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天文和地理;我写诗,是因为我在城市喧嚣的舞厅想找回我丢失的口弦;我写诗,是因为我希望他具有彝人的感情和色彩,同时我也希望它属于大家。”他对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民族和养育自己的大凉山的感情是那样的与生俱来、自然质朴和真挚深沉,他无比自豪地宣告:“如果没有大凉山和我的民族/就不会有我这个诗人。”(《致自己》)“啊,世界,请听我回答/我——是——彝——人。”(《自画像》)他借“一个老猎人的话”说:“如果死了还能再活一次/原谅我,我依然还会选择/做一个崇尚英雄和自由的彝人。”(《猎人的路》)。他在《日子》中写道:“假如命运又让我/回到美丽的故乡/就是紧闭着双眼/我也能分清/远处朦胧的声音/是少女的裙裾响动/还是坡上牛羊嚼草。”他歌唱:“我的歌/是多情的风/是缠绵的雨/是故乡山冈上/一只会唱歌的百灵/是献给这养育了我的土地的/最深沉的思念”;“我的歌/是含笑的泪/是初恋的潮/是远方地平线上/一条黑色的河/是献给我古老民族的/一束刚刚开放的花朵。”(《我的歌》)他说:“让我的每一句话,每一支歌/都是这土地灵魂里最真实的回音/让我的每一句诗,每一个标点/都从这土地蓝色的血管里流出。”(《黑色狂想曲》)

的确,读吉狄马加的诗,不论是早年获奖的诗集《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还是后来出版的《遗忘的词》《时间》《吉狄马加诗选》等等,都会感到每一首、每一句都是养育他的“这土地灵魂里最真实的回音”,都是“从这土地蓝色的血管里流出”来的。是大凉山,是彝族人民,是彝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养育了诗人吉狄马加。吉狄马加在《服务与奉献》中写道:“如果作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神性背景,那么苍茫的大小凉山就是我的精神家园……如果说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我承认我是在延续着一种最古老的文明。”在2016年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颁奖仪式上的答谢词中,吉狄马加对评委会的朋友们说:“你们的慷慨和大度不仅体现在对获奖者全部创作和思想的深刻把握,更重要的是你们从不拘泥于创作者的某一个局部,而是把他放在了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坐标高度。”“你们今天对我的选择,其实就是对我们彝族古老、悠久、灿烂而伟大的文化传统的褒奖,是馈赠给我们这片土地上耸立的群山、奔腾的河流、翠绿的森林、无边的天空以及所有生灵的一份最美好的礼物。”2002年6月12日,吉狄马加在韩国首尔作“全球化语境下超越国界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性”演讲中,引用了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圣卢西亚诗人德瑞克·沃尔科特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要么我谁也不是,要么我就是一个民族。”吉狄马加通过对自己富有创新智慧和独特风格的一系列诗歌作品,多角度、深层次地表现出彝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他的诗歌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最新发展的重要成果。因此,我们也可以借用德瑞克·沃尔科特的话来说:吉狄马加“就是一个民族”——彝族。他正是以中国彝族诗人的身份走向世界的。

其次,我认为吉狄马加广泛接受彝族、汉族、其他民族以及外国优秀文化的滋养和哺育,具有一种宽广博大的人类情怀。吉狄马加从小是由一个汉族保姆带大的。他从汉族保姆的“身上和灵魂里,第一次感受到了/那超越一切种族的、属于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使他从小就相信,“人活在世上都是兄弟”。他说:“我怎么才能写出既具有民族特点,又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怎样真正写出人类的命运,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这些问题都是我最初走上文学道路就开始思考的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1987年他在给我的信中谈到他的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时就说:“在这本诗集中,我力求用最朴素的语言,写一种人类(民族)心灵中最深沉的感情。”其实不光是《一个彝人的梦想》,吉狄马加其他诗歌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人类心灵中最深沉的感情”,反映了诗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感悟当下、展望未来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在《古老的土地》中写道:“在活着的时候,或者死了/我的头颅,那彝人的头颅/将刻上人类友爱的诗句。”诗人就是用一系列歌颂“人类友爱”的诗篇来“召唤逝去的先辈”,“感应万物灵魂”的。他“祝愿蜜蜂”,“祝愿金竹”,“祝愿大山”,“祝愿活着的人们/避开不幸的灾难/长眠的祖先/到另外一个世界平安”。他写道:“祝愿凡是种下的玉米/都生出美丽的珍珠”,“祝愿森林中的獐子”,“祝愿江河里的游鱼/神灵啊,我祝愿/因为你不会不知道/这是彝人最真实的情感”(《星回节的祝愿》)。他所热爱的城市,尽管遭受过“惨绝人寰的大轰炸”,“五万多条生命/他们的控诉,已成为永远的呐喊”,但“它宽厚善良的人民”只“把目光永远投向未来/从不复制仇恨”,“这个城市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渴望/就是今天的中国/对这个世界的回答”(《我承认,我爱这座城市》)。他写道:“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只有一条道路是唯一的选择——那就是和平!”“假如土地上失去了呼唤友情的声音/那世界将是一个死寂的世界/那土地将是一片荒凉的土地。”他相信“一切生命都因为爱而美好”。他笔下那猎人的孩子,看到在“柔软的草地”上走过的野兔和“皇后般的母鹿出现”而忘了自己是一个猎人,没有开枪,就是因为他对美好生命的最纯真的爱。他对《这个世界的欢迎词》最后凝聚为“这样一句诗——孩子,要热爱人!”

吉狄马加说:“我在写作时,一直强调要写出我们民族生活中的人性光辉和美好的心灵世界,对太阳、土地、河流、森林、原野、群山等等这些养育了人类原生文化的母体的赞颂,从来就是我诗歌的主题。”他写故乡故土的诗篇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思想追求。进入中年以后,他在继续深情地怀念和抒写故乡的同时,写了大量其他重大题材和国际题材的诗,如《印第安人》《献给土著民族的颂歌》《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献给这个世界的河流》《科洛西姆斗兽场》《水和玻璃的威尼斯》《我们的父亲曼德拉》《我,雪豹……》《致马雅可夫斯基》《我的痛,在日本》,等等。这些诗更是以宏阔的视野、凝重的深情、新颖的构思,表达了诗人对人类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独到感悟和深沉思考。正是这种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和平,深切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生态,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博大情怀和宏阔的世界眼光,使吉狄马加的许多优秀诗篇,成为他一直追求的“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的作品,而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和欢迎,成为诗歌向世界传播的中国声音。

最后,吉狄马加具有开放意识,坚持不懈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吉狄马加在学生时代就立下志愿:“一定要把自己的文学标杆的制定放在整个世界而不仅仅在中国。”为此,他数十年如一日,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坚持博览群书,刻苦学习。他多次说过:“任何一个民族作家,都应该有开放的意识,要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用一切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我们是世界文明的儿子,我们只有用全人类的优势文化来养育自己,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变得广博而深远。”他自己就是一直坚持这样努力的。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喜欢阅读《百年孤独》等作品,同藏族青年扎西达娃交谈拉丁美洲文学给自己带来的新鲜感受。他在《一个彝人的梦想——漫谈我的文学观和阅读生活》中曾谈到“怎么用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来武装自己”。对彝族的创世史诗、古老民歌和优秀传统文化、对汉族和我国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国外(包括苏俄欧美和非洲、拉丁美洲)的文化经典,他都认真刻苦、坚持不懈地广泛阅读,从中吸取营养和智慧。正是“世界文明”与“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哺育、滋养和造就了彝族诗人吉狄马加。

法国诗人雅克·达拉斯称吉狄马加是一位既含蓄有致又勇于行动的诗人。他不但长期坚持业余写诗,而且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倡议、组织、创办了一系列的大型诗歌文化活动,如青海国际诗歌节、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达基沙洛国际诗人之家写作计划、诺苏艺术馆暨国际诗人写作中心对话会议、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世界山地纪录片节、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以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2016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等等。青海国际诗歌节,至今已举办了六届,累计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诗人参加。这些活动对促进中外诗歌、摄影、音乐文化的交流,对推动我国诗歌文化的发展繁荣和走向世界,对诗歌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都提供了重要平台。

吉狄马加是在改革开放的春天从中国西部大凉山腾空而起的一颗耀眼的诗星。他之所以能从大凉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巨大的影响,归根结底,要感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文艺路线。可以说,是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他,推出了他。2014年,吉狄马加获得南非“姆基瓦人道主义奖”,被授予“世界性人民文化的卓越捍卫者”称号,他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和诗人,也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亚洲人。光明日报记者刘鹏采访他,请他谈谈这个奖对传递中国文化正能量有着怎样的意义,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之所以能获得这一奖项,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当今国际社会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的一个体现。这一奖项是属于正在生机勃勃、不断发展的中国的。中国不仅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还在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今天的中国应该给人类更多的文化贡献。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我们对外的文化影响力,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次姆基瓦人道主义奖花落中国,说明了中国的文化在国际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这对我们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认可中国文化,会起到积极作用。”

吉狄马加还在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期待他不断向更高的艺术高峰攀登。

猜你喜欢

吉狄马加彝人彝族
彝族海菜腔
张美寅摄影作品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吉狄马加书法作品欣赏
美丽的彝人古镇
浅谈西南地区的太阳崇拜
学者·战士·医师——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三重写作身份透析
“大地祭司”的无限之光——读吉狄马加的诗集《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