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强化治疗在初发型糖尿病和血糖控制不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4-17姜艳丽

中外医疗 2021年4期
关键词:胰岛素血糖实验组

姜艳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一医院内分泌科,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糖尿病属以高血糖为典型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该症病程中存在的长期的高血糖及血糖波动,其进一步导致了机体各组织的慢性损害以及功能障碍。目前,就本国范围内,糖尿病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内分泌代谢疾病[1]。研究证实[2],该症的病发因素与遗传及环境息息相关。随着近些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包括:运动时间的减少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目前,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患糖尿病的人数也呈现不断增加趋势[3]。经临床中证实,糖尿病从发病到漫长病程中,最大因素视为胰岛素,初发糖尿病患者的机体胰岛素能力其实并未丧失,患者体内胰岛素只是呈现相对作用较差或相对缺乏的情况,可通过药物治疗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后期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则可能导致机体脱水及高渗性昏迷,电解质紊乱,胰岛功能衰竭,消瘦、乏力、抵抗力降低,各种血管、神经慢性并发症等[4]。故该院特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6例初发型糖尿病及血糖控制不佳患者作为对象,开展了探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强化治疗就该症治疗效果的专项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医院的86例初发型糖尿病和血糖控制不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25~76岁,平均(55.6±10.5)岁;平均体质量(88.5±12.8)kg。实验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24~77岁,平均(55.1±9.5)岁;平均体质量(89.1±11.3)kg。所有对象均就该试验知情并同意,且实验涉及内容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两组对象就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对象均给予相关健康教育、饮食、运动辅助干预,且两组治疗前均停用胰岛素促泌剂以及α糖苷酶抑制剂。对照组早/晚餐前皮下注射中效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国药准字J20133006),起始剂量为0.5~1.0 U/(kg·d),而实验组则用胰岛素泵泵入速效的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国药准字S20153001):在三餐前加24 h基础量泵入或者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加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40052,3 mL:300 U(笔芯/预填充)],起始剂量为0.5~1.0 U/(kg·d)进行强化治疗。两组均每3天进行8~9次/d(三餐前、三餐后2 h以及21:00、0:00、3:00)的指尖血糖监测,依据空腹及夜间血糖变化调整门冬胰岛素的剂量,直至血糖达标。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变化,改善幅度越大,说明该组的治疗效果越优。

②统计血糖达标时间、体质量增加量、胰岛素日用量、血糖日波动量,实验结果越小,则说明该组的治疗效果越优。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

实验组各项血糖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3个月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比较(±s)

表1 治疗3个月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比较(±s)

?

2.2 两组血糖达标时间、体质量增加量、胰岛素日用量、血糖日波动量比较

实验组相关血糖控制指标较对照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达标时间、体质量增加量、胰岛素日用量、血糖日波动量比较(±s)

表2 两组血糖达标时间、体质量增加量、胰岛素日用量、血糖日波动量比较(±s)

?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的内分泌疾病已经严重影响着如今人类的整体生命健康。而我国又是糖尿病高发的国家,预计在2030年,我国的糖尿病人数约占世界糖尿病患者的1/3[5]。糖尿病起病隐匿,患者患病多不明显,大多只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不明显的原因在于患病者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肾动脉硬化及肾小球过滤能力降低,导致与正常人相比,患病者的肾糖阈较高。因此,在血糖增高时仅出现了多饮、多尿的症状。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Ⅰ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25%~50%的糖尿病患者有患病家族史。临床上经证实具有大量的遗传综合征伴有糖尿病,且已发现多个参与发病的DNA位点以及多种明确的诱发糖尿病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等。由于某些病毒入侵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是导致1型糖尿病的主要环境因素。而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易发作糖尿病的个体更容易发病。

而糖尿病最直接的发病原因证实为胰岛素抵抗。临床早期症状不明显,仅有轻度乏力,口渴以及肥胖等。严重高血糖时会出现典型的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Ⅰ型糖尿病。而胰岛素抵抗在人体内是始终存在的,并不是患有糖尿病的人才会有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没有并发症的阶段是胰岛素的抵抗能力一同增加使胰岛素处于平衡状态。而有并发症的阶段是胰岛素抵抗失去了平衡,使细胞单位时间内对葡萄糖的吸收量减少或断流,从而导致高血糖。血糖的增加有利于胰岛素平衡,盲目地降血糖反而对糖尿病患者有害,因此合理控制血糖平衡是治疗糖尿病患者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6-7]。缺乏运动、心情不佳,饮食控制不佳,用药方法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但稳定了血糖不代表治疗了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8]。下面将从现在糖尿病的治疗模式以及门冬胰岛素的优势等方面对糖尿病的治疗进行分析。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又精细的过程,不但要有正确的治疗方法,而且还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特殊化的治疗,这样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今,糖尿病治疗主要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且最好的治疗手段就属注射胰岛素。这就决定了糖尿病治疗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对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强调患者注意日常生活事项,避免摄入可能导致血糖升高的物质,同时应该摄入某些有助于减轻体重的食品,另外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使肌肉运动消耗糖分,降低血糖。第二阶段为药物治疗,通过必要的药物调节患者的内分泌等达到使患者自我调节的目的。第三阶段为胰岛素治疗,若药物治疗没有效果,就要进行注射胰岛素的相关治疗。初期患者应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注射胰岛素,熟悉之后,患者可依据医生开具的胰岛素注射量,按照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自行调整注射量,胰岛素使血糖下降,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患者在自行注射时应严格注意胰岛素的注射剂量,过量的胰岛素注射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为促使胰岛素能全天候的控制患者血糖,临床中更推行使用胰岛素泵,但此治疗模式仍存在医疗费用昂贵等弊端[9]。

目前临床中,就糖尿病患者运用胰岛素属常规治疗措施,其中则以门冬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最为常见。甘精胰岛素是一种在中性pH溶液中溶解度低的改造过的人胰岛素类似物,通过改变胰岛素蛋白的氨基酸和略微调整配方以达到作用维持时间长的目的。甘精胰岛素与普通胰岛素相比更加稳定,且其配方中有少量的锌,使其能在皮下结晶,以延缓吸收,使持续作用时间更长。甘精胰岛素作为一种长效胰岛素,效果预期可见且平稳无峰值。而门冬胰岛素属于全新速效胰岛素,其皆以患者肌肉及脂肪细胞中的胰岛素进行结合,进一步促进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及抑制肝素糖原来达到调节患者血糖的目的。较常规可溶性人胰岛素更为符合机体,效果更为迅速、理想[10]。门冬胰岛素比可溶性人胰岛素起效更快,作用持续时间更短。由于快速起效,所以一般须紧邻餐前注射,必要时,应在餐后立即给药。但由于起效迅速,所以必须同时考虑患者的合并症及合并用药是否会延迟食物的吸收。在使用门冬胰岛素的过程中同时需要注意可能导致高血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使用门冬胰岛素进行治疗时必须严格谨慎。

李晶等[8]学者就其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门冬胰岛素强化治疗的A组,就各项血糖及血糖控制指标FPG(5.5±1.8)mmol/L,2 hPG(7.3±2.1)mmol/L;HbA1C(6.6±1.9)%;上均显著优于常规胰岛素治疗的B组(7.9±3.0)mmol/L、(10.1±3.6)mmol/L、(7.9±2.7)%。而据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血糖指标FBG(5.32±1.50)mmol/L、2 hPG(7.11±1.60)mmol/L、HbA1c(6.38±1.3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7.19±2.10)mmol/L、(9.95±2.70)mmol/L、(7.72±2.30)%(t=8.131、9.107、7.211,P<0.05);且该组相关血糖控制指标血糖达标时间(8.96±1.60)d、体质量增加量(2.53±0.80)kg、(41.95±4.80)U、血糖日的加量(3.63±1.20)mmol/L较对照组(13.60±2.10)d、(1.30±0.30)kg、(49.31±5.50)U、(6.78±1.80)mmol/L更优(t=11.273、7.571、8.439、8.102,P<0.05)。结果充分提示了门冬胰岛素的治疗有效性,进一步说明应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对初发型糖尿病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还能有效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及医疗费用。同时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不会延迟起效时间,能够较快地发挥功效,值得借鉴和推广。且该次结果也与李晶等[8]学者演技结果基本一致,应证了可靠性。

综上所述,对于初发型糖尿病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可理想控制血糖,减少体质量增加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是安全有效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并且可以明显改善各项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

猜你喜欢

胰岛素血糖实验组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