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冲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2021-04-16王新颖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冲突心理健康小学生

王新颖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发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通过多个环节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引导学生利用“冲突”解决“不接纳、不被接纳”这一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倾向。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真实冲突,来激发其學习动机;再用典型案例感受“冲突”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在新的“冲突”情境中开展活动,进行实践与思考;最后整理冲突解决的方法,建立理性认知。实践证明,该教学环节的建构符合心理健康活动课堂规律,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堂效益。

关键词:小学生;冲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6-0019-0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发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建构并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改善学生的心理生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真实的“冲突”,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主动体验、主动建构的重要契机。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倾向,巧妙利用“冲突”,能够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从“心理状态失衡”开始,经过科学引导,让学生在活动和师生互动交流分享中不断实现“新的高位心理平衡”,进而产生积极地心理体验,促进认知结构地积极改变,最终实现心理生活逐步完善。

下面将结合《积极赢得接纳》一课的教学,谈一谈如何利用“冲突”,来引导学生解决“不接纳、不被接纳”这一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倾向。

一、利用生活中的“冲突”,感受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必要

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认为:情绪变化是人对自身身体变化的感知,客观刺激能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生理反应会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倾向,总是因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和体验形成。因此,笔者将通过创设客观刺激,调节学生情绪,达到学生的有效认知。

“接纳”属于人际关系心理范畴,生活中真实的“人际关系冲突”引发了自我对对方的“喜欢和不喜欢、接受和不接受”等兴趣和态度。其实,对方的特点和表现本质上与自我无关。但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我更加完善,当对方具有“自己不希望出现”甚至是“厌恶”的表现时,便产生了一种“内在冲突”,进而产生人际冲突,出现“不接纳”。而不被接纳的人,因为自己的特点是自己“喜欢”至少是“允许”的,自己认为具有这样的特点很正常,当不被别人接纳时,便产生了内心的冲突——我怎么了?在学生的生活中,这样的“冲突” 很多。

活动课前,本研究以“最近比较困扰你的事情是什么(该问题中的‘困扰就是本研究中所提到的‘冲突)”为话题让学生交流。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出“接纳”的现实问题,并组织讨论这些问题给自己带来的烦恼:我错了嘛?他错了吗?怎样才能摆脱烦恼?从而唤起学生“解决不被接纳、不接纳别人”这些问题的动机。

二、呈现材料,感受材料中的冲突解决方法

课堂上,出于心理安全的考虑,通常不会针对学生真实冲突的个案进行团队讨论、团队辅导。而会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呈现出同类的“他例”——例子中人物的想法做法的对、错、好、坏,都不会给学生的自尊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对他人的案例进行了解、思考,尤其是“冲突”解决过程的感知,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冲突”解决的启示。

这堂课让学生观看了一段简短的动画故事《最美好的礼物》。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故事前半部分(男孩收到妈妈送的小狗,起初很开心,当发现这是一只残疾小狗的时候,一脚踢开,很是讨厌),先感受“小狗”内心的冲突——高高兴兴地走到男孩面前,迎来的却是“被冷漠的排斥”。小狗为什么会被排斥?它错了吗?再讨论:男孩为什么排斥?在讨论动画故事的情节冲突过程中,学生的心中又建构起冲突:自己对小狗、男孩的看法与男孩对小狗、小狗对男孩看法、态度的不一致;其他同学对小狗和男孩看法的不一致。

继续观看动画。(小狗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失落,反而用自己的乐观、积极顽强的精神感动了男孩,赢得了男孩的接纳。)通过视频可知:男孩也是一个只有一条腿的残疾孩子,当他从内心真正接纳了残疾的小狗之后,走出了阴暗的房间,到室外和小狗一起做游戏——男孩也接纳了自己的残疾,从自卑走向了积极阳光,内心和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看完动画,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感受,自己内心的变化等。于是,学生观看前半部分的故事情节时,内心产生的认知和情绪的冲突,在观看和讨论中得到解决。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感悟到:小狗虽然残疾,但是靠努力,靠自己的坚持、乐观精神打动了男孩,男孩最终接纳了他;男孩也体会到:小狗虽然残疾,但有更可爱的一面,接纳了小狗,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活力。由现象上升到实质,学生形成了“辩证地看问题、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要想被接纳,需要努力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

三、换角度观察,再建“冲突”,感受辩证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人关注积极地情绪体验,注重积极人格的塑造和积极环境的建设,通过增强人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来克服问题,对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需要在反复的“冲突解决”中才能形成“定式”,同类的与不同类的,学生在感受冲突解决的过程中,能够感悟到规律。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了“小狗与男孩”的“接纳”冲突后,又安排了“烂苹果”观察游戏。选择一个学生到台上,其他学生在台下,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两个同样具有“烂疡”的苹果,台上和台下学生能够各自看到苹果不同的侧面,请他们按照各自的想法选取一个送给老师做礼物。

学生马上依照能够看到“烂疡”的情况做出选择。选择后,学生交流自己的理由,全班同学再讨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此时,学生终于认识到:因为台上同学和台下同学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也不一样。在这个新的冲突解决方法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换位思考”的道理,感受到了辩证思维的冲击力。

四、整理冲突解决的方法,建立理性认知

有学者研究发现,当人们感受到幸福的同时,也可感受到快乐、自信等积极情绪,它们之间具有同步关系。由此可知:人的情绪态度變化会影响人的认知变化。

前面的两次认知冲突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对“接纳”“辩证看问题” “容纳别人优缺点或自己不喜欢的地方”有了积极地认识,并且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总有一些不被人接纳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做?生活中总有一些不被自己接纳的人或者行为,现在我们该如何看自己的过去呢?

学生依据动画视频和“烂苹果”观察游戏的学习感知,对于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冲突”都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面对别人不接纳自己的时候,很多学生给出方法:不要抱怨别人,从自身考虑是否有哪些地方不能被别人所接纳,如果有,那么首先从自身做起,改正自己的问题,正确获得别人的接纳。也有的同学提出,虽然有时我们不被人接纳,如果是一些无法改变的,例如家庭环境,外貌等,不要苦恼和自卑。还有学生提出,不被接纳,也不能因此而盲目地就去改变自己,可以主动与同学交流,找到原因。这些观点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最后,班长号召全班同学一起行动起来,要建立一个和谐友爱的班集体,用大家的力量来让班集体更加的温暖,充满爱意。活动结束之前,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建议——少抱怨、多理解、主动交流、寻求帮助。

五、结语

巧用“冲突”,其实在这节课中是有规律的:呈现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特别关注、反应强烈的“真实冲突”来激发“冲突解决”的动机,再用典型的“冲突解决案例”来感受“冲突解决”的过程与方法,感受冲突解决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在新的“冲突”情境中开展活动,进行“冲突解决”实践,并进行理性思考。《积极赢得接纳》一课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心理健康活动课堂规律的,是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活动课堂效益的。

参考文献:

[1]姜桂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06):838~840.

[2]ENGINE S. Mapping the meta-domain of discrete positive emotions[J].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 B: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ing, 200061(4-B): 2260.

猜你喜欢

冲突心理健康小学生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是小学生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