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考生的思维表现及其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以2020年全国卷Ⅰ第37题为例

2021-04-16湖北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尖顶台地平顶山

湖北 吴 飞

作为终结性评价和选拔性测试,高考地理试题所呈现出的考查情境、设问方式、试题难易等都是广大师生历来所关注的焦点。2020年全国卷Ⅰ地理试题由于其独特的考查情境和短小精悍的材料信息,在高考结束后随即引发了热议,其中第37题关于地质地貌作用和演化过程的题目让人瞩目。本文基于对高考阅卷工作中此题答题情况的分析,剖析考生的思维结构、思维过程及其原因,以期对新高考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一、试题分析

【试题】(2020年全国卷Ⅰ,37题)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分析】本题基于地质地貌作用和演化过程的情境,要求考生具备快速获取、解读信息和“将今论古”的地质学逻辑推理与判断能力,对考生的思维深度、思维品质均有较高的要求,突出了对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考查。题目通过图文材料明确了以下几条信息:一是玄武岩喷出冷凝之后会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二是构成台地、平顶山和尖顶山的玄武岩是由三期岩浆喷发形成的;三是地形剖面图和文字中关于玄武岩台地、平顶山和尖顶山分布、形态、海拔和数目等方面的信息。

第(1)问中,根据图文信息可知,玄武岩台地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在台地上分布着河谷,河谷中的流水侵蚀使河谷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扩展,从而使台地面积缩小、起伏加大,破坏了台地形成初期的平坦地形特征。此问事实上是在引导考生思考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台地被外力侵蚀后发生的形态变化,既体现了内外力作用的对立与统一,也为下一步设问、解决问题铺垫了必要的思维台阶。当然,本题创设了一个新的情境,即初期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平坦的,受外力作用侵蚀之后形成了起伏较大的地形单元,这实际上是对多数考生机械地理解“外力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平缓”的颠覆。

第(2)问除了图文材料中明确的三条信息,还强调了以 “侵蚀程度”为判断依据的约束条件。在台地、平顶山和尖顶山三个地形单元中,最为平坦的是台地,平顶山次之,尖顶山起伏最大。由于形成玄武岩的岩浆喷发冷凝会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而台地保留了平坦的地形特征,根据第(1)问的结论,可知其受侵蚀程度较小,同理,尖顶山受侵蚀最为剧烈,而平顶山则保留了平坦地形单元的部分特征,因而受侵蚀程度居于中间。但台地、平顶山和尖顶山的受侵蚀程度为何会有巨大差别?根据形成三者的玄武岩是由三期岩浆喷发形成的信息可知,台地形成最晚,故受侵蚀程度轻,尖顶山形成最早,接受了长时间的侵蚀,故受侵蚀程度强。由此可见,如果忽略了约束条件和题目明确的三条信息,此题将会陷入无解的困境。

第(3)问在前两问的基础上,要求考生继续从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探究地貌的形成。要想解释清楚问题,不仅要分析平顶山和尖顶山的形成,还要分析二者分布在台地上的成因,因此答案的关键在于前两期形成的平坦玄武岩地形单元,受侵蚀后形成尖顶山和平顶山,而最后形成台地的玄武岩岩浆喷发未能覆盖剥蚀残留的山体,形成了平顶山和尖顶山保留在台地之上的地貌组合。

二、考生思维表现与问题

笔者通过批阅本题第(2)问的一万多份试卷发现,本题的平均得分不足2分,并出现了大量只写对形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次序却无分析过程或者分析过程错误的侥幸得分现象,真正能把题目所涉及过程厘清的学生属于极少数。这说明,绝大多数考生的思维水平是达不到考查层次的,以下是从本题第(2)问的回答中选取的几种典型错误,从中可以看出考生的思维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典型答案思维水平和问题典型1:①台地>尖顶山>平顶山;②尖顶台、平顶台、台地思维水平不足,没有理解题目,专业术语表达有严重的错误典型2: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台地最为平坦,所以是由强烈侵蚀形成的。平顶山是台地受切割而成,平顶山继续侵蚀就成了尖顶山(部分学生答尖顶山是由岩浆最后喷发而成,受侵蚀程度小)固化地认为台地的平坦特征是受强烈侵蚀的结果,思维混乱,不能根据给定情境灵活认识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典型3:平顶山—尖顶山—台地;平顶山受侵蚀成为尖顶状态,尖顶山继续受剥蚀成为地势低平的台地典型4:尖顶山—平顶山—台地;外力作用削高填低,故海拔较高的尖顶山形成最早,而后受侵蚀形成了平顶山,地势平坦的台地受侵蚀时间最长,形成时间较晚误认为台地是由尖顶山或平顶山受侵蚀而成,忽略了玄武岩喷发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的基础和根据侵蚀程度判断的分析前提

从上述几种典型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多数考生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审题不清。在紧张的高考考场环境下,部分考生不审题或者不审清楚题目就做题,不能从题目所给信息中获取有效信息,或者获取了有效信息但忽略了分析前提,上述现象均会导致严重失分。

二是表达不规范,随意性强。如典型1所示,部分考生没有认识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应该如何的表达,出现了用大于号或小于号错误的表达形式。此外,将专有名词写错的情况也频繁出现。

三是缺乏对地理基本原理的深度学习和理解。如部分考生对内外力作用的理解还停留在机械化记忆的认知水平上,不具备利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如部分考生认为外力作用形成了平坦的台地,抛弃了试题给定的“玄武岩喷发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情境,自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三、教学反思与建议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趋势,高考对地理事象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考查的力度不断加大,针对考生在高考中的实际表现和高考趋势,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杜绝教师满堂讲、学生不停记的课堂模式。今天的地理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普及与灌输,综合性、地域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才是其真正魅力之所在,要发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地理原理去论证和解决问题,在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说话、动笔描述中考查他们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暴露其思维的缺陷和知识的盲点,进而引导其不断地巩固基础,纠正、训练、反思其思维的科学性,如此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二是协调好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的关系,重视思维提升和原理运用。综合性较强的地理题目往往是围绕新问题、新情境整合而成的,现行一轮复习中大量的重复练习、过分的强调某些结论,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固化。为了使学生加强对基本原理的全面深化理解,在二轮复习中,教师需要围绕某一知识点或者基本原理,精选有价值的习题和材料,设定新情境乃至冲突式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加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真正达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融会贯通的复习效果。

三是注重审题和作答的规范性训练。提炼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整合和迁移已有的知识是考生所需的重要能力,而许多考生失分的原因在于没有审清题目,因此在日常评讲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说明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和条件。此外,在二轮复习中还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一系列专题来训练考生的相关技能和素养,如利用典型高考题目设置“信息获取专题”来训练学生图文信息、题干和题眼信息的获取能力;针对考生思维和表达中常见的逻辑混乱问题,可设置“地理语言逻辑专题”,训练其学科知识、问题解决和书面用语等方面的逻辑思考和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尖顶台地平顶山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藏在古建筑里的科学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几何:尖顶的房子
平顶山诗群
蓝色的热带浅海
山村暑假
台地茶,沉默的大多数
台地茶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