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治理现代化:观念与实践

2021-04-15张景平

云南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观念现象

栏目主持人:张景平

主持人话语:没有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就没有中国整体的长治久安,这是国人基于自身历史得出的一个普遍认识。从古代的“管控”到近代的“建设”,再到当今进入新发展阶段,边疆治理面对的形势日新月异,其内容也日益丰富,但其核心问题有不少在历史与现实中一以贯之,此点已为学术界所注重。在中国悠久的边疆治理传统中,诞生过诸多内涵丰富的观念,而支撑或反映观念的种种实践更显示出极为复杂的历史图景,对此类观念与实践的揭示与梳理对于构建现代化的边疆治理体系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袁剑近年来力倡“边疆思想史”研究,边疆在其中既是对象,亦是方法;作为丰富对中国“时空构成”理解的一种路径,有关“边疆思想史”的讨论在他为本栏目贡献的文章中继续延伸。区域间关系在诸多学科视域中皆处于核心位置,在针对边疆地区的诸多历史与现实研究中也有着丰富的探讨,而这种探讨主要围绕边疆与内地的互动关系展开。袁剑指出,“边疆”当然相对于“腹地”而形成,但并非意味着中国内地与边疆的关系就是简单、固化的“中心—边缘”模式,其中极为重要的“东南—西北”关系就是在历史中动态变化的过程,而每次变化中“边疆”作为国家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并未改变,改变的仅是对边疆在国家整体治理体系中功能性地位的认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关系,绝对不是类似近代欧洲列强与殖民地的特殊连带,而是塑造统一共同体的重要观念与现实纽带;中国边疆本身也并非一个同质化区域,“区域间关系”在边疆治理中有着丰富的现实面向,需要不断更新相关认识,这在“双循环”经济体系呼之欲出的今日显得尤为重要。

河西走廊曾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的边疆地带,虽然18 世纪中期以来其核心区域在地理上已非边境,但区域社会仍长期具有“边疆性”。张景平以河西走廊东南部的东祁连山北麓地区为中心,通过对档案史料的梳理,揭示出具有现代环保色彩的“保护水源地”观念,其真实意图并不在于制止对环境的破坏,而是希望由这种破坏带来的利益可以均衡化、最大化,同时促使这种破坏活动形成某种秩序、不致引发社会冲突,反映出近代治理缺位时某些具有浓厚边疆色彩的区域特有的社会运作模式。李如东的论文系统梳理了民国时期一度兴起的“西北开发”热潮中有关河西走廊的一系列言论与观点,指出一种“现代边疆观”在重新塑造着国人对于河西走廊的认识与期待,各种历史资源被反复调动,以此填充现代地理知识与国家意识支撑下的观念框架,使河西走廊这一汉唐时代的古老边疆在民国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涵,其开发与治理行动承担着与现代中国整体命运相关的诸多使命。观念现象背后是复杂而鲜活的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治理现象,边疆地区概莫能外。

行政建制的调整历来是边疆治理的重要抓手之一,历史时期汉唐都护府制度的创设以及明清“改土归流”的实施等已为人所熟。当前,边疆省区进行中的“撤地设市”现象无疑是新一轮边疆行政建制的重要调整,朱金春的论文即聚焦这一现象,首先简明梳理“地区”建制曾在边疆行政建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其次从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边疆治理的最新要求等方面论证了“撤地设市”的必然性,其后又对“撤地设市”后可能出现的隐患与风险提出预警。当代边疆行政建制的调整同样有着比内地更为复杂的治理考量以及某些独特的治理逻辑,这值得给予更深入的关注。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边疆治理的现代化在其中自然不应缺席。这种现代化离不开观念层面的总结与创新,更需要体现于实践层面的诸多制度、政策与具体措施。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某些经过学术界梳理发挥的成熟观念体系,边疆治理中真正有生命力的观念现象尚需挖掘,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皆是如此。对各时期边疆治理实践中复杂性的充分揭示和分析,是值得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重要领域;随着新文献、新视角的引入,从边疆治理实践中提炼出的观念现象必然层出不穷。希望本专栏推出的四篇作品能够对这一讨论产生有益的启发。

主持人简介:张景平,历史学博士、工学博士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边疆史、中国水利史与中国环境史研究,尤其关注亚欧大陆干旱区环境与社会历史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各1 项,省部级重点项目3 项。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观念现象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在河西走廊聆听
健康观念治疗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