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2021-04-15杜冲霄白雪秋

甘肃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现实资本价值

杜冲霄 白雪秋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提要: 从不同债权债务关系的比较和交易出发,厘清了作为虚拟资本定价标准的“虚拟价值”的形成逻辑,并指出其现实意义在于对现实资本再生产的不完全计划和不完全预示,进而分析了作为“拟商品”的虚拟资本与普通商品的异同,指出其生产、交换、消亡的现实内涵。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虚拟资本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关系:虚拟资本既可以直接参与现实资本再生产,也可以借助信息耦合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相互作用。在厘清价值增值/消耗源流的基础上,阐述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从理论上揭示了含虚拟经济的经济体系的发展所必须遵循的约束和限制,进而以此为依据,探讨了科学引导虚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虚拟经济在当代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健康运行可以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融资提供便利。然而,虚拟经济领域发生的问题也可以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灾难性的影响——2008年席卷世界的金融—经济危机就是再明显不过的例证。如何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虚拟经济不至于过度发展,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实际上,虚拟经济无非是虚拟资本的运动过程。虚拟资本是由未来收入资本化构成的想象的资本,它以证券形式存在,主要包含股票和债券①。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归根结底要到虚拟资本自身的规定性及其与现实资本的关系中寻求。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虚拟经济已经占据重要地位的今天,孤立地考察单个虚拟资本与相应现实资本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准确揭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现实联系以及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只有从宏观视角考察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联系,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考察这一宏观联系的工具。然而,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不含虚拟资本,所以,只有将马克思的经典模型扩充为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才能准确刻画虚拟经济与现实经济的联系,明确虚拟经济发展的“度”。本文从虚拟资本“价值”的形成逻辑出发,梳理虚拟资本的基本规定性及其与现实资本的关系,进而以此为基础,建立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得到了科学的呈现。借助这一模型,可以准确把握虚拟经济良性发展的“度”,进而明确科学引导虚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虚拟价值与作为“拟商品”的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最基本的规定性体现在其价值的确定上。它独特的价值确定方法是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之间种种复杂联系的渊源。因此,首先厘清虚拟资本价值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阐明这种独特价值的现实意义,进而揭示虚拟资本作为一种“拟商品”的规定性。

(一)虚拟价值的形成

虚拟资本只是现实资本的纸质副本,因此,不能脱离现实资本空谈虚拟资本的价值。实际上,作为虚拟资本价格依据的价值,恰恰是针对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统一体而言的,只不过这种价值不是资本作为商品组合的价值加和,而是资本未来收入的“倒算”结果,是一种虚拟价值。要理解这种独特的价值,以及它本质上的虚拟性,就必须厘清这种价值的形成过程。

“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1]101-102对虚拟资本价值形成过程的考察,必须从借贷关系本身开始。对于一笔贷款,借贷双方必须要商定贷款额、还款时点和还款额。由于借贷双方都把这笔款项视为资本,因此,还款额大于贷款额,也就是说,必须要有利息。至于借款人如何在给定时间内实现这个指定的还款额,贷款人即便关心,也只是出于保证还款时间和还款额的目的。显然,借贷关系只是发生在一个贷方和一个借方之间时,借贷只是单纯地表现为一个“借款—支付”的时间序列,而不涉及如何对这个序列的整体进行定价的问题。然而,当债权关系要从一个贷款人转移到另一个贷款人时,或者贷款人要在多笔可能的贷款中选择最优者时,就必须面对上述定价问题——因为多个时间点上的现金流构成的序列,既无法与一个由货币表示的一维价值量比较大小,也无法与另一个具有同样性质的序列比较大小,而所谓的定价过程恰恰是把多个时点上的现金流凝缩为一个一维价值量,从而能够将一项贷款与一个货币额或者另一项贷款比较大小。因而,这个定价过程可以表示为一个函数y=f(x),x是未来现金流的时间序列,y是折算后的价值量。

这种折算不是任意的,它必须根据相应的经济学过程来确定,否则有失公允。约定俗成的做法是将未来现金流的序列想象成由本金值按复利计算生成,其中利率取公认的贴现率,进而倒算出这个想象的本金值,把它当作证券的所谓“内在价值”。假如所有贷款人和借款人都认同上述折算方法,那么贷款就被赋予了一个想象的价值——因为它是一个未来价值序列的折算结果而保留价值的单位,但只具备应然的含义,它意味着“如果贷款人贷给借款人这笔款项,那么在假定的贴现率下,应该会产生给定的未来现金流”,但在给贷款定价时,这些价值量尚未发生,并且不一定会按照折算的方式发生,因此,这种折算得来的价值并不能和实存的价值量画等号,只是一个虚拟的量。故而称这种折算得来的价值为“虚拟价值”②。

(二)虚拟价值的双重现实意义

虚拟价值是未来现金流序列的折算结果,因此,如果虚拟资本按照虚拟价值发行,这一虚拟价值就具有了双重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对现实资本再生产做出了不完全的计划;另一方面,它是现实资本再生产的不完全预示。

虚拟价值对于现实资本再生产的预示性和计划性源于它是未来本息流的代表。因为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以,计算虚拟价值所依据的未来现金流是未来剩余价值流的下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虚拟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现实资本再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资本再生产做出了计划。就虚拟资本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债券和股票(指普通股)来说,债券的计划作用强于股票。债券是固定收益证券,每一期的还款额都已事先标明,所以债券的虚拟价值意味着在未来每一期产生的现金流都要与事先标明的相一致,如果实际现金流低于原本约定的值,就是违约行为。相比而言,股票对未来每一期的现金流要求相对宽松。它在发行时并不要求未来每一期的现金流都是一个定值,现实的现金流低于预先估计的值只可能引起股价的变化,并不是违约行为。但是,股价仍然对未来现金流具有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股票(指普通股)的预示作用强于债券。这是因为:其一,债券只是按一个定额参与瓜分剩余价值,而股息与剩余价值总量有更加密切的联系;其二,债券只反映到期前现实资本增值的情况,而股票没有到期日,它反映现实资本从目前直到无限远期的增值情况。

此外,虚拟价值对于现实资本再生产还有遮蔽与非计划的一面:一是虚拟价值作为一个价值量,并不能反映相应现实资本的有机构成、剥削率、周转时间等要素,也不能反映现实资本的增值方式——是生产还是集中,抑或是放贷等其他方式。虽然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现实资本的未来剩余价值序列,从而决定了虚拟资本未来现金流的上限,但是,一旦未来现金流以虚拟价值这个一维量的形式呈现,所有这些决定因素就退到了幕后:对于两个具有同样虚拟价值的虚拟资本,我们不知道与之相应的现实资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有机构成、剥削率和周转时间,也不知道它们相应的现实资本是否要兼并其他资本,是否要与其他资本发生借贷关系;通过确定虚拟价值,也无法规定相应现实资本的上述因素——换言之,虚拟价值不能对现实资本的实际增值过程做出细致的计划。二是对于债券等收益相对固定的虚拟资本而言,它们的虚拟价值只对现实资本未来剩余价值产出的最低限做了要求,现实资本在完成还贷任务后的剩余价值结余并不在虚拟价值的计划之列。也正因为如此,从这类虚拟资本的虚拟价值中,我们看不到现实资本在完成虚拟价值所要求的增值之外还将如何增值。

虚拟价值对现实资本的不完全预示以其对现实资本的不完全计划为前提。一方面,正因为虚拟价值对现实资本的再生产做了一定程度的计划——这是借贷协议达成的前提,虚拟价值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现实资本的再生产;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虚拟价值不能完全计划现实资本的再生产,所以它不能完全地预示现实资本的再生产。

(三)作为“拟商品”的虚拟资本

如果把虚拟价值看作虚拟资本的价值,把赚取利息看作虚拟资本的使用价值,并且把虚拟资本的借贷过程看作买卖过程,那么,虚拟资本就可以被看作“商品”:借款人“生产”了贷款——“商品”,贷款人付出货币,“买”回了这件“商品”。不同虚拟资本之间存在着基于虚拟价值的等价关系,而货币充当着它们的一般等价物——当然,能够充当资本等价物的货币也必然被看作货币资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专门交易“金融商品”的证券市场。

1.虚拟资本“拟商品”与普通商品的本质差异

尽管虚拟资本与普通商品有着种种相似之处,但不能因此就盲目地将虚拟资本视为特殊商品,进而将普通商品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的规定性套用在虚拟资本身上。事实上,虚拟资本只能被近似地看作“商品”,或者说,它只是一种“拟商品”。这种“拟商品”与普通商品之间还有质的差异。

首先,普通商品在来到市场上等候交换时,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已经确定了,而虚拟资本“拟商品”在其首次交换(即发行)时并非如此。即便我们认为虚拟价值就是虚拟资本“拟商品”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就是在未来指定时间(至少)生产出指定的本息,这一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发行完成之前也都是不存在的。它们就像神笔马良未完成的画作,只有在贷款人付给借款人货币资本后,点睛之笔才真正落定,资本才有可能开始增值,上述价值和使用价值才可以被陆续生产出来。换言之,如果把虚拟资本看作“拟商品”,那么它的现实生产过程只有在首次交换完成后才真正开始,这对于任何普通商品而言都是不可想象的。其次,正因为虚拟资本的虚拟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灵魂都来自贷款人手中的货币资本,它们的存续也以货币资本在借款人手中良好运营为前提。对于普通商品而言,交换一旦完成,彼此交换的商品就独立地发挥使用价值,其价值之间也没有任何关联;而对作为“拟商品”的虚拟资本来说,即便发行过程已经结束,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存续也需要依靠曾与它交换的货币资本。此外,由于虚拟资本的价值不完全可知,它的价格在其现实运动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虚拟资本“拟商品”与普通商品的显著区别。正因为如此,在进一步剖析虚拟资本的生产、交换、消亡等运动过程之前,必须要分析与这些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属性——虚拟资本的价格。

2.虚拟资本“拟商品”在其运动过程中的特殊性

假设未来现金流和贴现率能够被所有交易者准确预知,那么作为“拟商品”的虚拟资本的价格只不过是虚拟价值的货币表现。然而,现实情况与上述假设恰恰相反,虚拟价值是不完全可知的,这种不确定性为投机创造了可能,此时,虚拟资本的价格就不一定是或不仅仅是上述货币表现,还有可能成为投机交易的表现。投机交易时而拉大虚拟资本价格与虚拟价值的差距,时而又推动虚拟资本价格向着虚拟价值急剧靠拢,甚至干脆抛开虚拟价值,肆无忌惮地操纵虚拟资本的价格,以便在这种价格的升降中牟取利益。而虚拟价值及其真实变化,就淹没在了这种人为操纵的价格变化浪潮之下。于是,虚拟资本价格又增加了一重遮蔽:我们不知道虚拟资本价格到底是否代表虚拟价值,同样也不知道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跌是否意味着虚拟价值的涨跌。但是,为了厘清虚拟资本运动的基本问题,必须先撇开这种为牟利而刻意造成的虚拟资本价格对虚拟价值的偏离,假定虚拟资本价格确为买卖双方对虚拟价值的理性估计。在这种情况下,虚拟资本这一“拟商品”的生产、交换、消亡具有以下特点。

虚拟资本“拟商品”的生产主要是基于对相应现实资本未来再生产的预测,来论证虚拟资本确实能够实现增值、其发行价格确实与其自身的虚拟价值相符的过程。在这里,物质生产只起到辅助论证的作用。在极端情况下,一个能够引起投资人兴趣的概念,能凭借几乎为零的物质生产吸引到大量资本。虚拟资本“拟商品”的每一次交换(含发行)都是买卖双方重新对虚拟价值进行预测,从而形成新的虚拟资本价格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不能被简单地看作商品交换,而应被看作虚拟资本生产过程的延续。与此同时,虚拟资本“拟商品”的每一次交换(含发行)都是对相应现实资本未来再生产过程的不完全预示和不完全计划,这是由虚拟价值的相关特性以及虚拟资本价格对虚拟价值的代表性决定的。虚拟资本“拟商品”因债权—债务关系终结而消亡。它的消亡正是其发行的反过程——借方收回证券,贷方收回货币资本。债券到期就是如此。虚拟资本的消亡也是一次交易。虚拟资本消亡后,其相应的现实资本可以继续独立存在。

在以上的分析中,考察了单个虚拟资本及其与相应现实资本的联系。这将为进一步揭示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规律奠定基础。

二、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

要建构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必须首先解决如何在模型中刻画虚拟资本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虚拟资本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关系之中。

(一)虚拟资本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关系

虚拟资本以两种基本方式介入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一是作为货币资本的一种来源以及剩余价值的占有者之一,参与现实资本的再生产;二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资本形态,通过二级市场以信息耦合③的方式与社会总资本的其他部分相互作用。这是由虚拟资本生产、交换和消亡的上述特点决定的。

一旦虚拟资本被发行,就意味着发生了信用关系。如果这种信用关系发生在持有货币者与现实资本之间,那就意味着有一笔货币投入到了现实资本再生产之中。相应地,在剩余价值的分割中,必须体现作为虚拟资本所有者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虚拟资本其实扮演了借贷资本的角色。它直接影响了现实资本的循环,并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影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此外,现实资本在再生产中也会不断提出新的借贷需求,完成旧的还款要求,从而影响虚拟资本的发行与消亡。

虚拟资本在二级市场上的运动不涉及对现实资本的直接借贷关系,但由于虚拟资本的交易是对相应现实资本未来再生产的不完全预示和计划,现实资本必须在日后的再生产中产出虚拟资本所要求的利息,所以,虚拟资本在二级市场的交易以释放信息的方式干预现实资本再生产。反过来,现实资本再生产也以释放信息的方式干预虚拟资本在二级市场上的运动。显而易见,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这种相互作用是一种“信息耦合”。这种耦合方式虽然不借助物质和资本的流动,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它不仅存在于虚拟资本二级交易市场与现实资本的再生产之间,还存在于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之间——二级市场的报价影响着一级市场中的发行活动,反向的影响也一样存在。至于这种耦合可以使虚拟资本的运动复杂和荒唐到什么程度,2008年的金融—经济危机已经给出了再典型不过的例证[2]。

不论虚拟资本以哪种方式介入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它归根结底是通过未来本息流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相联系的。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构造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虚拟经济的相关问题。

(二)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建构

为了写出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首先写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的转化形式,然后以此为基础展开探讨。

在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中,社会总资本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为

Ⅰ(v+Δv+m/x)=Ⅱ(c+Δc),

(1)

Ⅰ(c+v+m)=Ⅰ(c+Δc)+Ⅱ(c+Δc),

(2)

Ⅱ(c+v+m)=Ⅰ(v+Δv+m/x)+

Ⅱ(v+Δv+m/x)。

(3)

其中,式(1)表明第一、第二部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式(2)、式(3)分别表明第一、第二部类产品的实现[1]87-88。

事实上,当Δc=0,Δv=0时(此时m/x=m),上述三个方程即转化为社会总资本实现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因此,可以用这三个方程统一描述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式(2)-式(1),可得

Ⅰm=Ⅰ(Δc+Δv+m/x)。

(4)

此方程有经济学意义,它表明第一部类价值增值和消耗的源流。方程左侧为“源”,右侧为“流”,按照“源=流”的原则列写④。

式(3)-式(1),可得

Ⅱm=Ⅱ(Δc+Δv+m/x)。

(5)

同理,此方程的经济学意义为第二部类价值增值和消耗的源流。

根据代数学的知识,式(2)、式(3)和式(4)可以组成与式(1)、式(2)、式(3)同解的方程组。因此,完全可以用式(2)、式(3)、式(4)刻画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同理,也可以用式(2)、式(3)、式(5)来刻画它。但是,在保留式(2)、式(3)的前提下,式(4)与式(5)不是相互独立的,二者只能选其一。引入价值增值/消耗方程式(4)或式(5)对本文接下来的分析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以它为原型可以很好地刻画虚拟资本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的作用。

为便于分析,引入表示期数的下角标,改写上述方程组(2)、(3)、(4)如下:

Ⅰ(ck+vk+mk)=Ⅰck+Ⅱck+ⅠΔck+1+

ⅡΔck+1,

(6)

Ⅱ(ck+vk+mk)=Ⅰvk+Ⅱvk+ⅠΔvk+1+

ⅡΔvk+1+Ⅰm/xk+Ⅱm/xk,

(7)

Ⅰmk=Ⅰ(Δck+1+Δvk+1+m/xk)。

(8)

方程组式(6)、式(7)、式(8)刻画的是第k期期末、第k+1期期初的情形。其中,式(6)和式(7)为第k期产品实现方程,式(8)为第k期第一部类的价值增值/消耗方程。增量项的角标均为k+1,表示与下一期的联系。至此,得出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的转化形式。

如果继续用两部类模型研究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模型中资本家主体的角色转换问题。在经典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中,两大部类的资本家只是现实资本的人格化代表,彼此间没有虚拟资本的买卖,因此无法将虚拟资本的运动囊括到模型中,故而在即将建立的模型中,两大部类资本家不仅是现实资本的代表,还是虚拟资本的代表。他们既可以是虚拟资本的发行方,也可以是虚拟资本的买入方,从而既可以靠发行证券融入资本,也可以通过买入证券赚取利息。

在这样的设定下,产品实现方程式(6)、式(7)的形式不会发生变化,因为虚拟资本的介入既不会改变产品价值的构成,也不会使两部类之间的产品交换关系发生质变(尽管会有量变)。但是,价值增值/消耗方程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为虚拟资本的引入,一方面改变了价值增值/消耗的源头,使之不再局限于本部类生产的剩余价值,还包括通过发行证券融入的资本、购买证券所获得的利息等;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价值增值/消耗的流向,使之不再局限于本部类不变资本的变化、可变资本的变化、资本家的生活资料消耗,还包括买入证券所需付出的资本、需要支付的利息等。

在建立新的价值增值/消耗方程之前,还需要解决由证券发行和利息缴纳引发的货币问题。经典的两部类再生产模型不需要引入表示货币量的变量,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第一,因为参与交换的产品只有两种,所以不需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第二,因为没有借贷关系,所以不需要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第三,因为所有产品在当期全部交换完毕,所以不需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第四,货币仅充当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用变量刻画。然而,一旦将虚拟资本引入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中,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虚拟资本在发行时需要由贷款方用货币购买,而虚拟资本的利息也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给贷款方的——这些货币可以被用来交换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可以被用来购买证券、支付利息,也可以作为价值贮藏手段储存起来,留到以后各期使用。正是因为货币有这些便利作用,发行证券或收取利息的一方才会选择收取货币而不是等价的实物产品。换言之,作为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必须在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中得到体现,否则模型就不能充分表征现实情形。

为避免由于额外加入货币生产部类所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烦⑤,假设购买证券或缴纳利息的主体可以用自己发行的货币购买证券或缴纳利息。这种货币可以被另一主体用来执行上述职能,但当它们回流至发行货币者手中时,就立刻被销毁,不再能行使货币的任何职能——这样的假设是为了保证这种货币仅仅是证券价值或利息的等价物,不能随意发行。这种货币并不是臆造的——马克思在论述信用发展史时重点剖析的票据[3]就是它的历史原形。我们在建构模型时突出其货币属性,忽略其资本属性(即认为这种票据是零息的),是为了更加突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实质。

列写新的价值增值/消耗方程,关键是要理清价值增值/消耗的源头和流向。以第一部类为例,考察第k期末(第k+1期初)的情形。源头有以下4种:(1)本部类生产的剩余价值Ⅰmk;(2)本部类因买入证券而在本期末收入的利息(或本息),它是一个货币额,由于这个价值量源自第二部类,我们称之为ⅡRk;(3)本部类因发行证券而融入的价值量,它是一个货币额,由于它将用在第k+1期的生产上,我们称之为ⅠBk+1;(4)本部类截至第k-1期末结余的货币量ⅠMk-1。

流向有以下5种:(1)本部类资本家消费的价值Ⅰm/xk;(2)本部类不变资本价值变化量ⅠΔck+1;(3)本部类可变资本价值变化量ⅠΔvk+1;(4)第二部类在第k期末使用的货币量ⅠRk+ⅡBk+1+ⅡMk-1-ⅡMk,它等于第二部类用货币向第一部类换取的价值量⑥,当然要由第一部类提供,其中各项的含义参照上述第一部类的相应项;(5)本部类截至第k期末结余的货币量ⅠMk。

由此可得第一部类在第k期末的价值增值/消耗方程:

Ⅰmk+ⅡRk+ⅠBk+1+ⅠMk-1=Ⅰm/xk+

ⅠΔck+1+ⅠΔvk+1+ⅠRk+ⅡBk+1+ⅡMk-1-

ⅡMk+ⅠMk。

(9)

同理可得第二部类在第k期末的价值增值/消耗方程:

Ⅱmk+ⅠRk+ⅡBk+1+ⅡMk-1=Ⅱm/xk+

ⅡΔck+1+ⅡΔvk+1+ⅡRk+ⅠBk+1+ⅠMk-1-

ⅠMk+ⅡMk。

(10)

式(9)+式(10)可得

Ⅰmk+Ⅱmk=Ⅰ(m/xk+Δck+1+Δvk+1)+

Ⅱ(m/xk+Δck+1+Δvk+1)。

(11)

此方程有经济学意义,两个部类的价值消耗和增值的总和,归根结底来源于两部类在本期生产的剩余价值之和⑦;虚拟资本的发行、利息收入和以往货币量的结余并不能改变这一点。

方程式(11)也可以由产品实现方程式(6)和式(7)加和得到。事实上,在保留式(6)和式(7)的情况下,式(9)和式(10)两个方程只需要保留一个,剩下的一个方程可由其余方程推出。

还有一些经济学事实需要予以说明:(1)对于每一部类而言,发行虚拟资本的量不能多到在本期产生货币结余的程度——因为这样一来,要白白支付利息,不合情理。(2)每一期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量均由上一期的相应量和相应变化量导出,每一期的剩余价值均由本期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决定,以及每一期的资本有机构成可根据技术水平自行设定等基本经济学事实都有相应的数学表达,为简洁起见不再列写[4]。

归结起来,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即由式(6)、式(7)、式(9)构成的方程组。当然,在赋予该模型一定的目标函数和初始值后,可以求得最优解[5]。

三、新生产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及其结论

上述新生产模型有丰富的经济学含义。接下来,本文将在阐明这些含义的基础上,引出科学引导虚拟经济发展的若干基本原则,作为本文的结论。

(一)新生产模型的含义

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说明,每一期的利息都会受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条件的约束,因而,虚拟资本的虚拟价值以及虚拟资本的数量也都会受到这些条件的约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不仅制约着已有虚拟资本的运动,还制约着新虚拟资本的发行。要想使各部类的生产都不受损失,就必须使虚拟资本的运动服从这些条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典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不包含虚拟资本,因此人们总是需要通过现实总资本再生产的约束条件来说明虚拟资本运动的边界和限制,但这样的说明总归是不够完整和精确的,从而使得虚拟经济的度难以把握。有了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虚拟经济的度变得清晰明了,那就是至少不能违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若干条件——当然,在实际运行中,还要考虑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最优化所提出的其他要求。

新模型所揭示的约束关系不仅制约着虚拟资本在一级市场上的运动,也制约着其在二级市场的运动。正如本文所述,不管虚拟资本是以债权债务关系直接参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还是以信息耦合的方式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相互影响,它的虚拟价值总是对未来本息流的折算结果,这个虚拟价值的变化也总是归结为未来本息流的改变,而后者受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制约。由此可见,虚拟资本的二级市场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个市场中的追涨杀跌不能随心所欲,虚拟资本市场上的唯心主义思维该退场了。

从新模型中还可以看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是对立的经济组分,它们归根结底都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环节⑧。至于在现实经济体系中,是虚拟经济统摄实体经济,还是实体经济制导虚拟经济,抑或是横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金融集团统治整个经济体系,都取决于不同经济集团间的力量对比以及上层建筑的干预。但是,不管哪个经济集团居于统治地位,它在追求本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都必须遵循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否则最终也会使自身陷入危机。

回头看,虚拟价值对现实资本的计划作用也不是牢不可破的。事实上,虚拟价值的计划作用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它符合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换言之,证券并没有兀自生钱的“魔力”,它表面上具有的“魔力”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赋予它的。如果不满足后者所要求的条件,证券标明的利息就可能无法实现,其计划作用也就可能弱化甚至消失。

(二)若干结论

1.要立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内在联系引导虚拟经济发展

正如本文所述,虚拟经济的度蕴含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之中。因此,要判断虚拟经济是否适度,进而引导它实现良性发展,就必须弄清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内在联系。

人们已经认识到,对虚拟资本的行为必须做出约束,但是尚没有引起广泛注意的是,这种约束要随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情况而不断变化。只有真正掌握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内在联系,才能明确虚拟经济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的边界。出于同样的原因,对虚拟经济的约束与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其他环节的约束也是相互联系的,必须统筹规划、精准施策,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在现实经济调控中,人们往往把虚拟资本的存量(比如未到期的债券存量)作为衡量虚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这固然只是一个经验判据,但其现实意义不容忽视。事实上,随着虚拟资本存量的扩大,虚拟资本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计划和约束也越来越复杂,这本身就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如果这种存量的扩大是“以新债偿旧债”导致的,那么它无疑是经济危机的预警信号。

2.虚拟经济应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

因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归根结底都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环节,因此,二者都应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

首先,应避免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空转”。这主要指的是大量资本流入虚拟资本二级市场,通过价格炒作牟利,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因资本流失而陷入困境。从长远来看,这不仅将导致实体经济的危机,还将使虚拟经济走向衰败。因为如果没有实体经济提供不断回流的本息,虚拟经济将无从发展。其次,要避免虚拟经济从业者出于盈利的目的,不顾实体经济的需要,盲目发行虚拟资本,最终导致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经济从业者在短期内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但从长期来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终将难以维系,此时整体社会经济都将陷入困境。

此外,引导虚拟经济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还有更深更广的内涵。本文列出的含虚拟资本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条件,只是划定了经济发展(包括虚拟经济发展)的可行域。在这个可行域内,虚拟经济从业者可能有多种选择,每种选择都可以使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进行下去。但是,不同选择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有必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遴选出虚拟经济发展的相对最优路径。这就意味着虚拟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突破底线,还要服务于整体经济发展的长远大计,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

3.要重视虚拟经济的遮蔽作用

虚拟经济是一种充满遮蔽的经济活动。虚拟价值有可能遮蔽相应现实资本的剩余价值结余、有机构成、剥削率、周转时间、增值方式,以及源源不断的本息流背后的产业资本变迁。虚拟资本价格及其涨落又进一步遮蔽了虚拟价值及其真实变化。重重的遮蔽使得人们几乎无法通过虚拟经济的运行情况准确判断整个社会经济的现状:虚拟经济领域的风平浪静能够掩盖实体经济领域的沧桑巨变;虚拟经济的上涨背后可能隐藏着实体经济的危机;虚拟经济的下跌可能并不代表实体经济的困境,只是不实信息导致的结果抑或是虚拟经济从业者为盈利而制造的假象。决策者如果被这些假象迷惑,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么问题就会进一步恶化。因此,对于虚拟经济领域的变化,必须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尽可能明确这些变化背后的真实机制。

现实操作中的难点在于虚拟经济的遮蔽作用与其预示作用并存,它一方面有可能掩盖实体经济的真实变化,另一方面也常被看作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正如本文所指出的那样,虚拟经济的遮蔽性与预示性浑然一体,人们在利用其预示性时必须接受其遮蔽性。因此,真正科学的做法是在利用虚拟经济预示性的同时,坚持对实体经济的直接管控。如果二者变化方向相背离,就必须深入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内在联系,依据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做出判断。

4.要重视虚拟经济内部以及虚拟经济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之间的信息耦合

信息耦合虽然看似不涉及物质和资本流动,却在虚拟经济乃至整个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虚拟经济已成为整个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信息耦合的作用更加凸显。本文重点阐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以及同种虚拟资本的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之间的信息耦合。实际上,虚拟经济内部还存在着种种复杂的信息耦合:一只股票的涨跌可能通过信息耦合的渠道引起同类企业股票的涨跌,股票市场也与债券市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耦合关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种复杂的信息耦合网络中,信息能起到的作用很可能超出人们的预料,难以把握。因此,虚拟经济的从业者和监管者要重视对信息的掌控和分辨,及时遏制信息对市场的破坏作用。这也意味着要想引导虚拟经济实现良性发展,不仅要厘清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实存的经济联系,还要把握作为“虚在”的信息耦合渠道及其可能的影响。

现实的困难在于,信息对经济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是共存的,它一方面是市场自发调节的媒介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破坏性乃至灾难性的影响。即便对于能够发生积极作用的信息而言,如何将其影响限制在合理范围内也是一个难题。在媒体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市场主体释放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如何管控、引导信息的释放和传播,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

5.要审慎看待虚拟经济的迅速膨胀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同,在短期内可实现大量交易,每次交易都要对虚拟资本重新定价,因此虚拟资本的总规模也可以迅速膨胀和迅速萎缩。虚拟经济迅速萎缩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比较容易被忽略的是虚拟经济迅速膨胀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虚拟经济的迅速膨胀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新发行的虚拟资本数量迅速增加;二是现有虚拟资本的价格迅速上涨。二者之间还可能存在交互影响。从理论上看,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是合理的:第一种情况可能意味着市场发现了许多新的投资机会,而第二种情况可能意味着市场对某些虚拟资本的估值不足。但是,从实践层面看,政府对这种迅速膨胀仍应持审慎态度。这根源于虚拟经济的遮蔽性和计划性。

由于虚拟经济的遮蔽性,其迅速膨胀不一定意味着投资机会的增加、对现有虚拟资本估值不足,它还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投资者刻意炒作、不实信息的释放等等。这些因素导致的虚拟经济膨胀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内在要求不符,难以长期维系,甚至有可能引起虚拟经济的迅速萎缩。

由于虚拟经济的计划性,其迅速膨胀有可能极大改变实体经济中的资本流向,引起实体经济领域的巨变。虚拟经济可以迅速复归原位,而实体经济一旦发生大的改变,短时间内难以回头。这样一来,如果虚拟经济的改变不符合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约束条件,发生相应改变的实体经济就会陷入困境。这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复杂的。

综合考虑上述两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审慎看待虚拟经济的迅速膨胀,尽快地找到这种膨胀背后的真实机制,再据此判断这种膨胀是否合理。

总起来说,由于虚拟经济自身的特性,包含虚拟经济的社会经济体系十分复杂,规划和引导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中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守住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为虚拟经济划定的底线,根据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内在机制和实际情况规划和引导虚拟经济的发展,因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内在规律是无法逾越的。

注释:

①广义的虚拟资本还包含期权等衍生品,但本文仅在未来收入资本化的意义上讨论虚拟资本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虚拟经济。

②马艳等在《虚拟价值的理论与宏观模型及其应用》(《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第6期,第46-76页)中也提出了“虚拟价值”的概念。但该文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虚拟价值的实质,虚拟价值与劳动价值是并列的两种事物。而本文认为,虚拟价值是以未来价值流为依据的,未来价值流中的价值仍然可以用劳动价值论阐明;虚拟价值的特殊性根源于“不同虚拟资本(从根本上说,是不同的债权债务关系)之间如何比较、交易”这一现实问题,但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并没有改变价值的最终来源。

③所谓信息耦合,是指不依赖于物质和资本流动,仅依靠信息流动的相互影响。

④陶为群在《两大部类再生产平衡增长的充要条件及其应用》(《政治经济学报》2015年第2期,第174-186页)中得出了这个方程,将其命名为“剩余价值使用的行为方程”。本文将其称为“价值增值/消耗方程”,是为了方便对“价值增值/消耗”的源头进行拓展。

⑤如果额外引入货币生产部类来提供货币,那么就必须考虑由此部类和其他部类的产品交换关系带来的约束,还需要考虑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而本文采取的方法可以规避这些问题,更加突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实质。

⑥假设这个交换过程是等价交换。

⑦此处沿用了经典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的假定:各部类所有产品均在本期末完成交换,在下一期消耗完毕,不能储存。

⑧之所以用“归根结底”一词加以修饰,是因为:其一,虚拟资本在二级市场上的运动有相对独立性;其二,这种相对独立性是第二位的,它从属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受后者运行条件的限制。

猜你喜欢

现实资本价值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VR 资本之路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