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影》中父爱的另类教学解读

2021-04-14邱守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父爱橘子背影

长期以来,《背影》成为老师们课堂讲解的重点篇章之一。像这样的名篇佳作,讲解的着眼点是很多的,不少教师或抓住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或抓住关于父亲的动作描写,抑或抓住儿子的几次流泪,去分析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这种方式不是不可以,然而基于如此分析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直接,过于肤浅,容易流于单纯的讲解。学生是懂了,却很难体会到文中隐含的父子深情,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导致《背影》的情感价值大打折扣。能否另辟蹊径,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分析文本,抓住文章朴素的语言深刻领悟父亲的舐犊之情呢?笔者执教了一节语文公开展示课,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侧重于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出现的几个矛盾冲突,帮助学生通过找词抓句,前后勾连,补充扩展,推己及人,全面分析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浓浓的父爱。

一、教学导入

或许因为性别的不同,父母关爱子女的方式大多也不相同。母爱往往直白浓烈,似阳光,如蜜糖,温暖甜蜜,使人沉醉;父爱常常婉转曲折,如香茗,似咖啡,醇厚深沉,耐人品味。你能说说父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吗?

生:叙说父爱故事。(略)

师:刚才几位同学很有心,讲述了自己体会到的父爱,这些父爱的表现都是直接的,都是父亲对小孩子的关爱。有点类似于母亲对你的关爱,如果你长大成了青年,父亲还会那样做吗?你还能接受吗?

生(笑):基本不会。那样显得有些做作,青年人心理上会抵抗,不会接受。

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就是一篇体现父亲对青年儿子关爱的文章。请大家速读课文,找找文中的父爱出现在哪里。

二、师生互动,细读文本,解读父爱

(一)初读文本,初步感受。

生:速讀课文,初步感受父爱。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认为文中的父爱体现在哪里?这篇文章是否深深感动了你?

生: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爱,读之令人感动。但这篇文章实在没有太多感动人的地方,语言太朴素了,父爱有点寡淡。

生:我感觉文中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得有点反常,毕竟儿子都上大学了,可是为什么反常,我也说不清楚,只是有这种感觉。

师:是的,很好,你注意到了这种反常现象。这篇文章语言非常朴素,对父亲的描写不多,初次读来往往体会不到太多的父爱。如果不能联系相关语境,则体会不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反常之处就是矛盾之处,就是重点之处,我们不妨再次深度细读课文,从文中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入手,抓住矛盾冲突去解读、领悟父子之情。

(二)细读文本,寻找矛盾,小组讨论,初解父爱。

生:细读课文,寻找文中的矛盾之处。然后小组合作,分析矛盾,解读父爱。

师:指导学生抓住矛盾,结合描写父亲的语言、动作的字词语句分析,勾连文章前后内容,帮助学生解读矛盾,解读父爱。

师生:共同明确文中出现的几次矛盾。小组同学准备展示。

(三)小组展示,师生互助,解读矛盾,领悟父爱。

第一小组展示:

生:我们发现一处矛盾。这一矛盾在文中表现在祖母去世,我和父亲回家奔丧,父亲对我的安慰处。

师:有什么矛盾呢?请详细给我们分析一下。

生:我们认为,此时的父亲是最需要安慰的,但是他却反过来去安慰儿子。

师:说的好,父亲是最需要安慰的。为什么?

生:有下面几种原因,一是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很悲痛;二是自己的差事交卸了,失业了心情自然不好;三是家庭经济很是困窘,压力山大。(生笑)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父亲的拮据,经济上压力山大呢?

生:“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失业的时候手里并没有多少钱,而且家中本来就有不少欠款,以致于父亲要‘变卖典质,才能还上亏空。而且对于祖母的丧事还要借钱去办,父亲一生奔波,却落到如此境地,怎能不悲痛伤感?

师:文中“光景”的意思就是“生活状况”。或许大家没有注意到,父亲还有一家人要养活,还有孩子在上学,其中“我”还在上大学,这些都是需要钱的。如此看来,父亲在经济上确实压力山大。

师:是啊,对于一个儿子而言,丧母之痛是悲伤欲绝的。可是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却连给母亲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办不出一个风光的丧礼,外人会怎么看?家人会怎么想?父亲心中定然愧疚不堪。父亲此刻情感上是悲痛的,经济上是拮据的,精神上压力巨大。这时候父亲是最该受到安慰的,论情理应该是“我”去安慰父亲。但是,父亲反过来安慰了“我”,这确是一处比较明显的矛盾。那么,你们是如何理解父亲对我的安慰之语的呢?

生:“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没有什么,就是希望我不要太难过。不过,经您刚才的分析,倒是觉得文中的“我”有点太不懂事了!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这种不懂事的事情后面还会有的。请考虑一下,我难过的是哪些事情呢?

生(思考后):一是祖母去世,二是父亲失业,家庭经济惨淡。

师:祖母去世让“我”悲伤,父亲失业,家中光景惨淡也使“我”难过,让“我”看不到这个家和自己未来的希望。父亲定然敏锐地察觉到了“我”的心情。你看他的话多么贴切。你能读出父亲的言外之意吗?

生:……

师:老师是这样理解的。“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就是说人已死,难过也没有用,不能老是悲伤,这对死者无用对自己更是无益,人应该向前看。而“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则向儿子暗示,自己能够重新奋发,担起家庭的重担,让“我”对前途充满希望。父亲强忍痛苦,独担压力来安慰“我”,这一矛盾恰恰体现了父亲对于我的关爱之情。

第二小组展示:

生:我们小组在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地方发现矛盾。

师:请具体解释。

生: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是一个胖子”,通过对其“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父亲买橘子并不仅仅是“费事些”而是太吃力了。而“我”当时却是一个二十岁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不吃也橘子可以,即使要买橘子,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父亲完全可以自己看行李让我去买橘子,但是,父亲却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有点反常。

师:你怎么知道“我”有二十岁了呢?

生:前文已经写到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师:有道理,你看书很仔细,找的词语也很准确。我们通过这些词语的描写觉得父亲买橘子是很费劲的,是并不轻松的,这在文中有没有暗示?

生(思考):有,“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心里很轻松似的”其实不轻松,是刻意做给儿子看的,让儿子不用担心,放心去上学。这说明父亲不仅爱“我”,而且很细心。

师:说的很好,你读的也很细心,分析得有深度。祖母的去世,失业的压力,儿子的学业,家庭的境况,这些都不可能让父亲的心里轻松。但是他在儿子面前却尽力地表现的轻松一些。所谓的轻松,是做给儿子看的。是不想儿子牵挂他,放心学业。你们组还有发现吗?

生:还有。“我们家”经济如此困难,而橘子对于当时已经二十岁的“我”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一点父亲不会不知道。但父亲还是要给“我”买橘子,而且一买就是一大堆,从“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可以看出买了不少。这和前文父亲因为一點小钱和脚夫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种对比的?

生:看来父亲的手上的确很紧张,连一点小费都得讨价还价。但是对“我”却很慷慨。这种吝啬和慷慨的对比也恰恰体现父亲对我真挚的爱。

生(补充):我补充一点,父亲去南京也是要继续谋职的,那么大的年龄而且买橘子那么辛苦,路途上才是更需要橘子的,但他都给了我。这个细节感动了我。

师:是啊,给“我”的不仅是橘子,还是满满的父爱。

第三小组展示:

生:刚才二组的展示给我一点启发。父亲经济紧张,自己穿得很朴素,却给儿子做了件皮大衣。这处矛盾也能体现父亲对“我”关爱。

师:父亲的衣着如何朴素?请读出来。

生: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的有点寒酸了。

师:这件皮大衣在前文其实已经出现过一次了,你发现没有?

生:是的,在这里,“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师:据资料记载,“我”的皮大衣是去年做的,“紫毛(猫皮),水獭领”,领子是两块“马蹄袖”拼凑的。给“我”做这件大衣,“可是费了点张罗”。可见,其时,父亲经济状况很拮据了。对自己对脚夫的吝啬,对儿子的慷慨,这些鲜明的对比,也只有父爱才能解释了。

第四小组展示:

生:我们发现一处父亲心理上的矛盾。文中描写“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这个地方显得父亲很矛盾。师:哪个词语集中体现了父亲矛盾的心理?具体解说一下。

生:踌躇。送“我”还是不送“我”,父亲心里很矛盾,送“我”吧,自己的事情本身就忙,抽不开身;不送“我”吧,父亲又不放心。

师:说的好。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此处父亲的心理轨迹。首先因为事忙,本说定不送,然后找茶房代送,然而怕茶房不妥帖,犹豫要不要茶房送,再到犹豫要不要自己送,最后决定自己送。你是如何理解这里的矛盾的?

生:既然父亲很犹豫,说明父亲的事忙而且较为重要,完全是可以不送“我”的,但是权衡再三,父亲还是觉得送儿子更重要,自己的事情再忙也要先放一放。最后的决定说明父亲最终将情感的砝码倾向了“我”这一边,这一矛盾就写出了父亲为儿子忘我的一面,体现父亲对我的关心。

师:你分析得很细致,深入到了人物的心里,体会到了父亲的心理。

师:其实这个地方还有一处矛盾,可能大家都没注意到。“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用了一个副词“颇”,大家如何理解这个词呢?

生:“颇”是“很,非常”的意思。父亲为要不要送“我”很是犹豫。

师:还是为要不要送我而犹豫吗?请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这里用了分号。

生:……沉默。

师:大家看后文继续写道:“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这个地方的“踌躇”才说明父亲在为要不要送“我”而犹豫。那么,刚才的“颇踌躇”是指什么而言呢?

生:我明白了,“颇”是说父亲为还要不要茶房送“我”而犹豫。

师:是的。其实选择的结果很简单,要或者不要,怎么还用得着“颇踌躇”呢?请你联系前面语句分析一下。你先读一下。

生: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师: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有。父亲应该知道茶房是奔着钱才答应送我的。但是这个茶房是父亲的熟人,父亲本来已经花钱请他代送“我”了,而且吩咐得那么仔细,如果不让人家送了,找什么理由呢?怕人家“不妥帖”,那话说不出口,而且钱又怎么要回呢?出尔反尔,多没有面子。所以父亲很是犹豫,“颇踌躇”。

生:鼓掌。

师:你分析得很好。这“颇踌躇”之后,父亲最后决定自己送我,那么辞退茶房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没有。上车后,“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看来茶房是和我同去北京的。

师:你如何看父亲处理茶房这件事的?

生:父亲这样做既不伤熟人的感情,又维护了自己的面子。毕竟多一人帮我不是坏事,不管茶房是不是冲着钱去的。

师:看来父亲是精于世故人情的。可是“我”却认为父亲“迂”。“迂”是什么意思?你们是如何看待“我”暗笑父亲“迂”的?

生:“迂”是指“言行或见解陈旧不合时宜”。这里是指我认为父亲看不透茶房只认得钱这个简单的道理。

生:我觉得文中“我”有点自作聪明了。小看了父亲,他根本就没有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其实前面在“我”插嘴父亲和脚夫讲价钱的时候,也是自作聪明,他没有体会到父亲的难处。

师:说得好。你能聯系上下文理解。“我”插嘴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的?

生:父亲应该没有听我的“漂亮”话,最终还是讲好了价钱。

师:想想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的自作聪明的事情,结果如何?

生:有。陪妈妈上街买东西时候,妈妈给人讲价钱,我就觉得她因为几块钱在那里跟人家讨价还价很掉价,常忍不住自作聪明去插嘴,还为此生妈妈的气。生(笑)。

师:结果呢?

生:我干生气,她继续讲她的价钱,回家冲我一顿骂,说我是个傻子。生(大笑)。

师:看来不少同学曾这样自作聪明过。既然父亲已经决定送我,为什么不把我送到北京,而只是送我过江到车上呢?

生:我觉得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父亲认为最关键的坐船地方已经过去了,后面直接上车到北京就行了;二是已经花钱嘱托了茶房了,再三叮嘱了“我”,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再送了;三是父亲的确有事要忙。

师:你的分析很有条理,理由也很充分。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耐心细致还有宽容。

第五小组展示:

生:我们发现的矛盾前面的小组已经说了。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个错误。

师:是吗?愿闻其详。

生:“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在这里犯了一个口误。车里面有茶房,可是父亲却说没有人。

师:你说的有道理。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个口误的?

生:父亲可能把茶房忘了吧。

师:大家怎么认为?还有其它看法吗?

生(补充):茶房不是人。生(大笑)。

师(笑):你开玩笑了。此“茶房”非彼“茶房”,是指旧时候在茶馆、旅店等公共场所从事供应茶水等杂物的人,不是我们学校烧水的那间屋子。不过你倒是提醒了我,我们可以抓住这个“人”去分析。这里的人有自己人,值得完全信任;还有非自己人,不能完全信任。那么,茶房是什么人?

生:不是自己人。父亲想表达的是“车里没有自己人,不能完全依靠茶房”。

师:这就和前文我觉得父亲“迂”照应起来了。父亲老于世故,一点不迂。这么简单的意思,父亲怎么会说错了呢?

生:……沉默。

师:我们一般会在怎样的状况下会把简单的意思表达错误?

生:很紧张,很激动的时候。

师:父亲显然是不紧张的。我更倾向于激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好友分别尚且依依不舍,更何况父子分离?“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老境却如此颓唐!”这一别之后,父子不知何时再见;人生已如晚秋,却又要为家庭为生活而再次独自奔波了。父亲平静的语言下是那样激动的心情。临走时还想着儿子,让儿子回信报平安,可怜天下父母心!

第六小组展示:

生:我有一种感觉不知对不对。总觉得这对父子关系不像平常的父子关系,父子之间的交流特别少。你看,父亲一共只对我说了五句话,但是为我做的事情特别多。我认为,他做的事情,对于已经二十岁的“我”而言,的确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北京我已经来往过两三回了”,也没见得以前父亲这么做。反观儿子,只是在父亲讲价钱的时候插嘴,劝父亲不必送,最后也只对父亲说了一句“爸爸,你走吧”。嗯,我就是觉得文中的“我”过于冷静,而父亲的爱心有点太过,太热。他们都好像在刻意回避应有的父子之间的亲切交流。

师:是的。这对父子对彼此有着冷热不同的感情是有原因的。背后是一段生硬的父子关系。由于秉承“家丑不可外扬”“子不言父过”的思想,朱自清在文中说的很隐晦,只提到了事情的结果却没有说原因。我给大家补充相关资料,以助大家了解。

师(补充资料):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娶妻周氏,后在扬州定居。1915年,朱鸿钧在徐州任烟酒公卖局长。之后,他干起了“金屋藏娇”的事儿来,偷摸着在徐州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扬州老家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直奔徐州大闹,弄得满城风雨。这丑事还被新闻媒体《醒徐日报》作为头版头条进行了系列报道,影响极其恶劣。加之朱鸿钧又在此间被查出挪用公款,他很快便被革职查办了。紧接着,朱自清祖母、朱鸿钧生母因不堪承受家庭变故,竟被活活气死了,而朱自清与祖母关系是极好的。结合资料,你如何理解这对父子对彼此的感情?

生:看来文中的“我”对父亲是有怨恨的。如果不是父亲做的那些丑事,祖母不会被气死,差事不会交卸,家道也不会败落,一切都是父亲造成的。所以,我对父亲是冷淡的,不想和他多说话。而父亲也应该不好意思对我多说什么,只是带着愧疚之情为我多做一些事情。

师:可以这样理解。不过父亲的爱总是真实的,真挚的。父亲的爱还是打动了“我”,不是吗?

生:是的,看到囊空如洗的父亲那么费劲地为我买橘子,想到父亲老了还要为一家人的生活奔波,“我”两次流下眼泪。

师:前面我对父亲的冷漠和这里的两次流泪,恰好体现了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而促使这种变化的,就是父亲对我的关爱。

师:其实,类似这样隐晦的说法文中还有,比如“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就将父子之间那段冲突、失和,乃至水火不容的关系一笔带过了,这也是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的原因,是颇值得大家去阅读探究的。课后请大家阅读《朱自清与父亲冲突与和解:妻子的笑为何成为父子断绝关系的导火索》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父子失和的原因。

三、结语

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有一天你们和父母有了矛盾,也希望大家能够冷静,忘却父母的不好,多想想他们对自己的付出,多品味父母的爱。愿我们珍惜当下每一个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下课!

邱守艳,山东省临沂市工业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父爱橘子背影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两个背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橘子沉浮记
漂浮的橘子
背影
父爱如山
橘子的自述
分橘子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