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宋词”为例谈诗词群文阅读的开展

2021-04-14廖胜青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宋词辛弃疾词句

随着教学的日益深化,“群文阅读”现已开始向日常课堂教学渗透,许多教学的课堂模式由原先的“单一”文本教学变成了以单元内的“多篇”文本为主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过程多设置“比较类”的思辨题来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刻程度。现以高中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来为大家展示一节诗词群文阅读课。

一、概念导入,引入主题

第六课同时编排三篇“宋词”文本,而从流派分类上,又恰好是最能代表宋词最高成就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在比较学习中让学生更加深刻感悟“宋词”的特征。

那何谓豪放派与婉约派呢?豪放派即以王安石、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以意象宏大、气势恢宏、崇尚直率为风格的宋代词学流派。婉约派,即以李清照、李煜、柳永等为代表的以婉转、含蓄、情感细腻为风格的宋代词流派。

二、课堂主体部分

(一)因材析文,展示目标

三篇文本的作者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均為宋朝文学史上公认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巨匠,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特殊的的人生经历,而其诗词作品内容又与其人生的各种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所以“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可设定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对于“如何读懂诗词”,是学生在平时应试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因此“读懂文本”便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二;俗话说“诗言志”,又因三篇宋词本是一组,所以“比较三篇作品情感的异同”便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三。综上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设置为:1.了解作家及文本的创作背景;2.自读诗词,理解文本;3.品味三首宋词蕴含情感的异同。

(二)进入课堂,授业解惑

针对学习任务1:引导学生阅读学习资料《优化设计》上“作家作品”的知识积累,从学辅资料及课外整理收集可获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的人生概况及作品创作背景,这一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背景材料对诗词理解的意义很大。

针对学习任务2:即引导学生“如何读懂诗词”,而“如何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此过程分为两步:

1.我从“题目、题材类型、写作背景、重要意象、疑难词句等角度”入手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任务表格。

五分钟不到,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方法提示,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探究很快解决了表格中的所有问题:

2.随后,我又指导学生使用“自我代入法”来指导深入朗读这三首宋词,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三首词:

比如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我是这么翻译的:我站在江边,看着岸边林立的乱石,仿佛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江山如此美丽,我更加不禁想到了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自我代入法”,即把“我”带入文本中,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才能渐渐融入作者的情感。

针对学习任务3:任务2让同学们对文本的内容有了一定理解,随即新的问题抛了出来:辨析李清照、辛弃疾、苏轼三人上述作品中“情感”的异同?

此部分教学分两步:

1.将任务2表格最后一栏中的“疑难句子理解”换成了“显性情感词句”,让学生完善新表格3(略),同学们沉默了两分钟之后,便有同学就表格的“显性情感词句”分析进行了补充发言: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显性情感词句”有三处:上片尾句“江山如画,一是多少豪杰”,表达作者对以往英雄人物的追忆;下片中的“早生华发”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对年华与梦想的感慨。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四处:上片中的“无觅”“想当年”表达作者对英雄的怀念;下片中的“望中犹记”“凭谁问”二处是对自己理想的表达。

(3)《声声慢》中有两处:上片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下片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都是对自己处境的介绍。

2.完成了表格3任务,再综合表格中 “题目、题材类型、写作背景、重要意象、显性情感词句”等要素辨析三篇宋词的“情感异同”,学生的思路立刻变得“敏捷”起来:

(1)“苏词”上片通过对江面的乱石、惊涛等典型景物的介绍,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其实雄浑的江景图;下片主要对周瑜的家庭、战功、外貌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作者写周瑜其实是在写自己,通过自己与周瑜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愤懑、人生如梦的慨叹及“酹江月”的旷达之情。

(2)“辛词”全词句句用典,上片介绍了孙权与宋武帝刘裕两个英雄人物;下篇主要写了宋文帝刘义隆、佛狸祠前祭祀奏乐的百姓、名将廉颇等三种悲剧人物。全诗借助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及忧国之思。

(3)“李词”主要从凄凉的环境、与作者凄苦的心境两方面,表达了诗人深沉、凝重的人间孤独与凄惨之状。

此三人的情感的共同点都有失落、惆怅、孤独之意。苏词与辛词更多表现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得志及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而李词则更侧重表现个人生活经历上的惨淡情感遭遇。

(方法总结: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分析是依据表格中的“五要素”快速辨析、比较得出的,这便给同学们在分析问题的思路上指明了方向)

(三)牛刀小试,深化巩固

同学们经过了紧张的30分钟的学习,对于这种诗词比较阅读的方法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随后我立即又给学生们抛出了一组新的宋词训练,来考察孩子们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过渡语:请大家自读苏轼的《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李清照的《醉花阴》三篇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三首词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方法提示:参照下表中的五个角度进行分析)

题目、题材类型、写作背景、重要意象或人物动作、显性情感词句

八分钟后,又有同学站了起来:

1.苏轼的《定风波》,根据写作背景,可知此诗仍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诗词中主要意象是“途中之雨”。关键情感句有两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句中的“烟雨”可理解为作者所受的各種政治迫害,而“谁怕”则表现出了作者不惧任何种政治打压迫害的旷达、豪放胸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描写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心态,表达了作者在遭受迫害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全词通过对风雨的描写,暗示作者对各种政治迫害的无惧与不屈的态度。

2.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从题目上看属于怀古诗。题材上属于写景抒情类诗词。上片通过塑造江南游子一系列的动作如看、拍、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漂泊江南的仇恨与孤独;文本的下片,写了为吃鱼而辞官回乡的张翰、报复远大而后建立蜀国的三国英雄刘郎、一心北伐的晋人桓温,最后又来了一句“揾英雄泪”的真情流露,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无望的无奈与遗憾。

3.李清照的《醉花阴》是作者的前期作品,从内容看侧重环境分析,属于早年的词人与丈夫赵明诚长期分居时在家无聊时的排忧之作。词的上片通过对云、雾、香炉等物象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百无聊赖的情态;下片尾句的“人比黄花瘦”,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自己对异地当差丈夫的思念之情。

由上述的三条分析可知,此三首词所表达出的情感差异较大,唯一相同之处的便是在苏词与辛词之间,二人都表达出了自己在政治上被打压、排挤的现状,但苏轼的旷达、乐观又与辛弃疾的失落形成了极大反差。

三、知识回顾,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宋词的群文阅读教学,“如何读懂诗词内容与辨析同组诗词的情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并且每一个环节都设置了“方法提示”。总之,在“对比”中完成课堂教学,便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最大特征,“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更是如此。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科研重点项目研究课题《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9ZQJK029研究成果论文】

廖胜青,广东省河源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宋词辛弃疾词句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