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词法教学的思考与设计

2021-04-14洪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形容词语境词语

【备课思考】

人教社最新版统编本教材与旧版人教社教材相比,有很多改变,其中,中学起始阶段汉语词类知识点拨也由过去的在七年级下册最后几页附录罗列知识点,变为现在的结合文本具体讲解,以小方框的知识补充形式呈现在七年级的课文后,教师可以有指导地进行随文教学。对于词语的语法知识点教学,即便是放在随文教学中进行,更多也只是停留在辨析层面,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能不能打破分析与写作之间的壁垒?能不能从认知上升到运用的层面呢?

词法教学,其学习最终目标是在运用,而运用的前提一定是理解。顺着这个思路去想,那么如何理解形容词,如何运用形容词自然就成为了这堂课的预设重点。于是,初步考虑从课本系统知识点出发,理论指导实践,从辨认,到理解,再到运用,联系生活,拓展实践,以这样的思路完成课堂教学。

【授课过程】

任务一:明确概念,学会辨认

教师屏显呈现形容词知识点,提示学生明确形容词的概念: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状态、性质、颜色、形状的词,我们可以称它为形容词。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如何辨认形容词?

生:我一般判断形容词会看它是不是在名词前面或者用来修饰名词。比如:漂亮的老师。这里面“老师”是名词,“漂亮”是用来修饰老师的,所以“漂亮”是形容词。

师:他解释的非常清楚。我们常用形容词来描摹人,可以有“漂亮的老师”,也可以有“认真的同学”,这里“漂亮”“认真”都是形容词。可是老师想问,“认真地打扫”“读书读得很认真”,这里的“认真”是形容词吗?

生:我认为不是,这里“认真”修饰的都是动词,这个词这里应该是在做副词用。

师: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应该是形容词,因为形容词是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这里“认真”还是用来描摹事物的,是对事情状态的描摹。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前面同学的思考有点受英语语法的影响。其实在我们现代汉语语法中,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样的“de”,只要是对人、事、物起描摹作用的,我们一般都可以把它判断为形容词。

师:我们还可以怎样去辨认形容词?

生:这段话里还说到,“许多形容词前边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

师:同学捕捉得非常准确,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添加程度副词的方式来判断形容词。但是这里说的是“许多形容词”,那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判断。那我们在这段话中找一些现成的词来验证一下吧,比如这里的“绿油油”“红彤彤”,大家看这两个词前面我们能加程度副词吗?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不能。单独“绿”和“红”这两个字是可以前面加这些词的,但是“油油”和“彤彤”相当于已经起了程度副词的作用,所以就不能再在前面再加表意重复的词了。

师:非常好!这里叠词已经有程度上增强的作用,所以就不适合在它的前面再加程度副词了。由此可见,如果词语本身已含有表程度的意思,那么这样的词我们就不适合再用这个方法去进行辨认了。

小结:通过大家刚刚的一番探讨,我们知道了在辨认形容词的时候,第一要素是要看它是否具备描摹作用,第二,再试试看它的前面能不能加程度副词,当然,前提是这个形容词本身没有表示程度的意思。看来,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辨别形容词的理论知识,现在,我们请同学们看一看,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很快从下列这些词中找出形容词,找到的同学请举手。

(众生举手)

生:我认为“清新”“滑稽”“甜美”这几个词应该是形容词。

师:找得非常准。可是我们知道,在学习词语的时候,往往会简单辨认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能做到理解、运用词语。

【设计意图】

这部分属于教学中的“输入”部分。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为了寻找辨认形容词的一般方法,教师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举例说明;在理解形容词时,尝试通过感官元素和文字语境两种方式去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对形容词内涵的认知;而在运用形容词时,又通过词与词的比较,段与段的比较等多种手段来启发学生掌握形容词运用的窍门及强化形容词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词语。

“语言的建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词语教学中,就是要通过多语境、多形式、多手段的言语实践,学会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从而掌握词语的一般特征与运用规律,最终形成个人的经验性、内化了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

任务二:巧用方法,学会理解

师:现在我们来看“清新”这个词语,大家第一时间会把这个词和生活中的什么事物聯系起来?

生(齐):空气。

师: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什么叫“清新的空气”?你能不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一下“清新的空气”?

生:我觉得是刚刚下过一场春雨一样,感觉草地上有一阵芳香的气味,飘散在空气中。

师: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有一种青草香,眼前似乎可以看到那片绿油油的草地一般。刚刚这位同学描述的这段话,让老师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

生:《春》。

师:在这篇课文的“春风图”里,有一段话和刚才同学描述的这段有些相似,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老师发现,刚刚这位同学在理解“清新”的时候,已经借助了嗅觉、视觉元素,把原本无色无味的空气描绘地有色有味起来,那现在来看“清新”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清新”这个词有清爽、新鲜的意思。

师:揣摩得非常到位,一种清爽、新鲜、舒适的感觉。那么“清新”除了可以描摹空气之外,还能用来描摹什么呢?我们请大家看下面这段话:“这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清新优美。”

这里的“清新”我们可以怎么去理解呢?(结合童话《会走路的树》)

生:我觉得从这篇童话故事中看出,这里的“清新”是指没有过多的修饰,语言十分质朴,但是传情达意非常的明显、清晰,这样的语言可以称之为“清新”。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借助语境,理解这里“清新”是指语言风格,是一种质朴、干净、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

师:通过对“清新”这个词的理解,我们发现,在理解形容词的时候,可以借助感官元素,比如视觉、嗅觉等,或者我们也可以借助文字语境,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掌握形容词的意思。那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实践操作一下,我们还有两个词“滑稽”和“甜美”,这两个词我可以借助什么样的方式去理解呢?我们通过这样的句式来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在理解(词语)时,我借助   来诠释它。”(小组讨论)

生:我是借助感官元素来理解“滑稽”这个词。比如我们在看马戏团表演的时候,感觉小丑看上去很滑稽。

师:那小丑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生:动作表情。

师:是不是类似这样的表情动作。(出示动态图片)

师:那这里“滑稽”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意思就是有趣、可笑。

师:非常好!在理解“滑稽”这个词时,我们可以借助感官元素来诠释它。那“甜美”这个词呢?

生:在理解“甜美”这个词时,我也借助感官元素中的视觉元素来诠释它。我觉得“甜美”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笑容。

师:那老师这儿也找了一些图片,我们来比较一下吧。(出示图片)

生:我觉得右边的图片更适合用这个词来形容。因为“甜美”有个“美”字,所以应该是美丽的,这个词描写的笑容应该是会让人觉得非常愉悦的。

师:谢谢你!也就是说,这里“甜美”的意思从视觉上感知应该是,看完之后心情会很好,一种美丽可爱的意思。那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元素去理解这个词?

生:我觉得还可以借助听觉元素来理解,比如说一个人的声音非常甜美。这里的“甜美”可以理解为听起来非常动听、悦耳。

师:我们来听一段音乐,有两种声音,你们听听看哪种声音更接近“甜美”的意思。(师放音乐)

生(齐):第一个声音。

师:就像刚刚同学说的那样,听上去感觉动听、悦耳,这是“甜美”的声音。那么在我们学习过的课文《秋天的怀念》中,有一句话也用到了“甜美”这个词,我们一起来齐读这句话:“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里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点头)

师:我们发现,“甜美”这个词,我们可以借助这么多感官元素,可能不光是视觉、听觉,甚至还可以借助味觉、嗅觉等元素去理解它,那“甜美”有没有别的义项是通过借助文字语境去理解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句子:“疲乏之后的安息,是最甜美的享受。”

师:这句话出自大家阅读的课外名著《骆驼祥子》,这里的“疲乏”指的是祥子用尽力气,拉了一天的车之后的困乏。借助文字语境,你觉得这里的“甜美”可以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应该是舒畅舒适的意思。

师:这里的“舒畅舒适”和前面可以看到,听到,品尝到的具体可感的事物有什么不同?

生1:这是属于一种感受,是精神层面的,前面的是物质层面的。

生2:是一种开心愉悦的感受。

师:非常好,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开心、愉悦和满足,一种幸福感的理解。

师小结:所以結合这里三个词的理解后,我们发现,借助感官模式,借助文字语境,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更为娴熟地去掌握词语的意思,去理解形容词。

【设计意图】

这部分属于教学中的“整理”部分。

这一环节是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理解抽象的形容词。在教学中,教师尝试通过感官元素和文字语境两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对形容词内涵的认知,让思维与能力齐飞。比如,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清新的空气”,帮助他们借助各种感官元素,加上《春》中“春风图”的原文重现,将无色无味的空气变得有色有味起来;再比如,结合《秋天的怀念》《骆驼祥子》等学生已具备的文本阅读体验,丰富对形容词的理解。

语文的能力主要是欣赏、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欣赏运用的前提是分析与理解。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然而然地将已有的知识储备迁移到新的认知方法中去,学以致用,也为下一个重点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任务三:比较探究,学会运用

师:是不是只要能理解形容词,就一定能用好形容词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这组句子,请说说看,这两句话中的形容词运用是否得当?那么你首先需要找出形容词,然后再进行判断。

(出示句子:傍晚的树林是沉寂的,到了夜里就更显得寂静了。)

生:第一句话里有两个形容词,“沉寂”和“寂静”。这两个词的使用并不合适,因为“沉寂”的程度应该是比“寂静”更深一些的,但从句子来看,夜里应该比傍晚更安静,所以这两个形容词应该调换一下顺序。

师:那你能够把改完之后的句子读一下吗?

生:傍晚的树林是寂静的,到夜里就更显得沉寂了。

师:非常好!请坐。这个地方因为词语表意程度的不同,语境的不同,原本句子中形容词的使用是有问题的。好,现在我们来看第二句。

(出示句子:提着花篮灯的姑娘们,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生:我觉得第二句的形容词是“花枝招展”,我觉得用在这里是合适的。因为“花枝招展”就是形容少女打扮得很漂亮,有活力。这句话中“花枝招展”用在这些提着花篮灯的姑娘身上,是合适的。

师小结:解释得很清楚!所以从这两句的判断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运用形容词的时候,要根据语境的不同,表意程度的不同以及词语使用对象的不同,把词语用在合适的地方,用对词语。

师:现在,还是“花枝招展”这个词,你觉得这句话可以用这个词吗?

(出示句子:这位老太太每次都是花枝招展地在秀场前排亮相。)

生:我觉得是不合适的,“花枝招展”一般是用来形容少女的,但是这里是一位老太太,我觉得用在这儿不合适。

师:好的,谢谢。用在老年人身上,这个词不合适。那如果我现在配图这样一位老太太,你觉得“花枝招展”这个词用在她身上可以吗?(出示图片)

生:我觉得可以吧。这个老太太,虽然年龄很大了,但是她能这样打扮自己,说明她的心态还是很年轻的,所以外形神韵都是符合这个词语的内涵的。

师: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老太太心态很年轻,外表又这么时髦,为什么我不能在她身上用这个词呢?看来有了这幅图片之后,这里就赋予了特殊的语境,虽然是位老太太,但是她有年轻的心态,她也可以彰显别样的活力。所以“花枝招展”用在这儿好像就没有违和感了。我们再来看下面一句:几位花枝招展的大妈突然踏进油菜花地,欢快地摆出各种姿势,令菜农欲哭无泪。这里可以用“花枝招展”吗?

生:我觉得可以用。虽然之前说的都是这个词的褒义色彩:年轻、活力、漂亮,而在这里这个词又被赋予了贬义的色彩。这些大妈在拍照片,而且是站在油菜花地里,妨碍了油菜花的生长和菜农的工作。所以从感情色彩上来说,“花枝招展”也可以用在她们身上。

师:说得非常好!这些大妈的行为是不文明的,这里“花枝招展”延展出了贬义的色彩。通过这两句话中“花枝招展”的运用,我们发现:在特殊的语境中,我们可以带着不同的情感去运用词语,来用活形容词。再来看下面一组句子,你觉得这里形容词的使用,哪一句更好?

(出示句子:1.春天,河岸边轻柔的柳丝洋溢着无限生机。2.春天,河岸边淘气的柳丝洋溢着无限生机。)

生:我觉得第二句更好,因为它说的是“柳丝洋溢着生机”,说明柳树很有活力。而我们比较这里“轻柔”和“淘气”,“轻柔”的表现力比较柔和,“淘气”可以显现柳树的生命力旺盛,所以我觉得应该是第二个更好。

师:说得太棒了!而且有没有注意到“淘气”这个词在这里还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生: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柳丝人格化了,更能体现出柳树的生命力。

师:很棒,请坐。所以在运用形容词时,我们也可以尝试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来用活形容词。

师小结:通过这几句话中形容词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用活形容词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推敲比较的过程,我们要能够将情感融入词语中,选出那个最能够表情达意的形容词,来为我们所用。

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如果一篇文章从头到尾没有形容词,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老师这儿也给大家展示了两段话,比较一下这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生:一段有形容词,一段没有形容词。我觉得读第一段话,从“破”“极薄”这些词语中,我读到了中年闰土生活境遇很惨淡,读出了鲁迅先生对中年闰土的同情。

师:也就是说,从第一段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生活很困窘的中年闰土,而读了第二段,我们却发现这样的人物形象却没有那么丰满了。而且正如我们同学所说,通过形容词,还可以读到作者的情感。

师:看来,形容词在文章中会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去细细咀嚼品味这些形容词的妙用。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属于教学中的“消化”部分。

这部分同样也是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前面的“输入”“整理”都是为了之后的“消化”和“输出”。这里的“消化”就是指能够激活學生相似的生活体验,实现与课堂所学知识的相似匹配,以使学生对词语能够有更深切的使用感受。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生活细节辨析词语,利用文本情境比较词语是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在比较中进行鉴别,在鉴别中进行赏析,在赏析中达到升华。这种理解具体真实,且具有说服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如对“花枝招展”的理解,使用对象从小姑娘发展为独具个性的老太太,词语感情色彩从褒义延展到褒词贬用。这在我们平时的课本学习中也经常遇到,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对“标致”一词的运用,如《背影》中朱自清对“聪明”一词的运用,都体现了形容词在运用时的灵活性、延展性。同时,这种在比较中的理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如在形容柳丝时用“轻柔”还是“淘气”的比较中,在《故乡》片段比较中,学生都不难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品读,感受词语背后丰富的情感世界。

任务四:拓展延伸,写作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今天讲到的这些内容,尝试用一段话来描绘南外的春天,想一想哪些形容词适合用在这样的情境中,根据语境、表意程度、使用对象的不同,带入情感,巧借修辞运用形容词。(出示校园图片,帮助创作)

(小组汇报,老师评价)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属于教学中的“输出”部分。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联系。”因为词语是非常抽象的元素,如果仅仅教授知识点,反复朗读,重复记忆,不仅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消化、输出,反而会造成学生对学习词语的厌倦。所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输入”“整理”环节,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借助生活经验感知、想象,留心生活,处处皆可成为词语教学的源头。在“消化”“输出”环节,同样回归生活,因为语言是生活和思想的外在表现,词语即概念,运用即思维,能够在生活中熟练恰当地运用词语的人,一定是思维活跃且积累丰厚的人。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对周围熟悉的学习环境进行语段描绘。这样的尝试,可能仅仅通过一节课时间的学习消化,略有难度,但只要能看到学生在运用形容词上的一点点突破,这就是一种收获。

【本节课获第八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优秀课例一等奖(2019年)】

洪瑜,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形容词语境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认识形容词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一枚词语一门静
形容词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