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

2021-04-14马皓若

党史博览 2021年3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解放区参军

马皓若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通过各种宣传媒介与手段进行政治动员,不仅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调动起百姓的热情支持,也策动了数百万国民党军队起义(包括和平改编),从而有效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有学者甚至把舆论宣传战线称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由此可见,中共能够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不只是因为在军事方面采取了适宜的战略战术,还因为其在舆论宣传战线有着高明的策略,从而牢牢掌握了宣传战线的主动权。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宣传党的群众政策,动员群众积极参军

中共代表着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人民日报》作为党报,通过对中共群众政策行之有效的宣传,百姓开始明白各级民主政府是他们的代言人,是他们利益的代表。

为了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中共在解放区建立民主政府,实行土改。作为直接面向农民的传播工具,《人民日报》通过报道广大解放区的土改事实,传播党的意志,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我军解放豫西廣大地区后,该地人民迅即建立各级民主政府。各级民主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开仓济贫,取消保甲制度,废除苛捐杂税等政策。饱经蒋家苛政的豫西人民,至此乃得重睹天日,一致热烈拥护人民政府。”通过宣传,百姓感受到了中共是为了群众,中共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一时,成千上万的翻身农民自愿参军支前。“一月来山东、苏北两地十余万翻身农民,在‘争取革命彻底胜利口号下,热烈参加解放军。其中仅鲁中南一地即有三万八千余人自动参军。”“山东解放区最近有两万三千余翻身青壮年涌进解放军,并有一万二千余参加县区独立团、保田大队、警卫团等地方武装。”“冀东各地翻身农民踊跃参军,自夏季攻势以来,冀东已有三万八千人涌上前线,全区已组成六个翻身团,二十二个翻身连。”不少地区都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青壮协同上战场的现象。“连白发苍苍的老头,妇女和儿童,都争相报名参军。”

为了动员民众自愿参军,中共在各地召开群众大会,对群众进行教育,使群众明白参军不是为了别人,投身革命是为了自己。《人民日报》刊登了各地群众大会的实况,如“崞县在村农代会中充分讨论了‘解放军是谁的队伍,为谁打仗,使人民明确地认识了‘这是咱自己的军队,‘打仗是为自己解放”。“群众都认识到老蒋过来,就不能翻身,只有积极参军,才能保住家乡和土地。”通过宣传教育,群众认识到打垮封建地主获得土地仅仅是第一步翻身,粉碎蒋介石进攻,保住果实才是彻底翻身。只有积极参军,战胜蒋介石政府,才能有好日子。这也让解放区广大百姓树立了人民建军的思想,改变了有些人把参军当作“上面要兵”,进而抵触参军的行为。

针对过去参军仅动员群众,广大党员干部却不动,引起群众不满的现象,《人民日报》积极报道党员干部带头参军的事迹。“临县中共县委刘枫和许多县、区干部都参了军。该县二区参军青年中,共产党员占一半。”党员干部带头参军极大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与参军热情。

《人民日报》不仅从正面报道解放区百姓积极自愿参军的盛况,也关注了国统区不顾人民意愿、强迫征兵的现象。“国民党当局为扩大内战,近下令国防部所属兵役局扩大征兵范围,凡公务员与知识分子等,均将被迫应征。”到了战争中后期,蒋军由于兵力不足,更是开始强抓壮丁,人民苦不堪言。蒋介石政府强抓壮丁的行为导致农村中壮丁几近枯竭,“广大农村已很少看到男人”。这种强迫征兵行为激起了人民的公愤,为了抗拒抓丁,国统区农民起义日渐增多。《人民日报》对各地农民起义的现象予以关注:“四川万县、忠县、梁山交界处之培文乡农民,除入山起义外,留在家乡之少数男人,亦均三五成群,身带刀棍,随时准备与蒋匪抓丁人员拼命,近两月来人民抗丁斗争更如火如荼。”“广西容县、藤县、北流等县人民,亦在蒋匪征兵征粮虐政下,被逼组织‘民主联盟革命军,以‘反对征兵征粮征购‘实现民主独立和平‘打倒汉奸法西斯等为口号,日渐发展壮大。”一正一反的对比,更加坚定了解放区百姓跟党走的决心。

报道解放军有利形势,坚定胜利信念

信念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的信念能振奋人的精神,哪怕生命受到威胁,也不会轻易动摇。《人民日报》深知要“善用精神的特长,来补充物质之不足”的道理,通过报道国内战场的有利形势,报道国内民主人士及国际舆论的支持,向民众传递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民众在心理上坚信解放军必胜,起到了积极的动员作用。

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大大小小的正面战事不计其数,《人民日报》连续跟踪报道国内战场解放军的胜利战事。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正式打响。据笔者统计,仅1946年7月一个月,《人民日报》对于解放军前线胜利战况的报道就有52篇。如《蒋军猛犯苏皖解放区我军反击恢复泰兴》一文描述了打退蒋军后人民欣喜若狂的状态:“此次该城为新四军再度解放,人民欢喜若狂,相祝重见天日,现正积极协助民主政府迅速恢复秩序中。”《苏皖如皋之战歼蒋军达三师》一文则刊登了某地蒋军投降后的情况:“两月前在进攻南通、海门解放区战役中放下武器之蒋军官佐四十六名,经华中第一军分区司令部,欢送返部,赠送路费法币三百余万元,并举行欢送大会,千余群众前往送行,希望他们回去后不再打内战。”这些文字虽然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却使民众感受到解放军节节胜利、士气高涨,而蒋军士气低落的情形,对解放战争前景形成了“我军强于敌军”的认知,进而树立起了必胜的信心。

对于蒋介石政府违背人民诉求,悍然发动内战,国内民主人士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人民日报》及时刊登了这些民主人士和民主团体反对蒋介石独裁内战政策,支持并拥护中共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态度。如梁漱溟、黄炎培、章伯钧、罗隆基、张申府等民盟代表就对蒋介石政府表达了严重不满,对蒋介石政府的特务行为提出斥责:“以首都重地,军警如林,而不能维持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身体之自由,不能不怀疑吾人为有政府,抑为无政府?”民盟主席张澜对蒋介石政府发表的“剿共”总动员令“甚表痛心”,并表示:“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将为中国的民主、和平而继续奋斗。”上海工商协会、农业促进会等民主团体,呼吁立即停止内战,实现国内长期和平,致电蒋介石,要求“严诫好战之徒,迅速明令永停内战”,并提出“国家兴亡,民心向背,在此一举”。

取得战争的胜利,除需要国内军民英勇奋战外,也需要有利的国际形势。《人民日报》积极刊登报道有利于解放军的国际形势。《红星报指斥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一文转发莫斯科《红星报》国际观察家指斥美国对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干涉中国内政的消息,指出:“中国人民逐渐洞悉造成中国时局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乃是美国给予国民党的愈来愈多的军事援助。”利用国际舆论谴责美国干涉中国内政。除国际舆论外,《人民日报》也关注美国国内舆论,如转载了美国民主党众议员德拉西的评论。德氏称“美国人民要求美政府停止援助中国战争制造者”,并指出“蒋介石代表的是城市流氓、投机分子、秘密警察、纳粹顾问所把持之封建地主,并为美国方面无条件撑腰”;还报道了美国40万人上书请愿,要求撤出在华美军的消息。此外,还刊登了世界各地民主力量支持中共的正义行为,要求美国停止援助蒋介石的消息。“此间三万多华侨、印度人、马来人、印尼人、欧亚混种人和欧洲人致函美国杜鲁门总统,要求停止援助国民党政府。”借美国国民的态度及各国民主力量的支持,使民众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营造了有利于解放军的国际氛围。

揭露蒋管区危机,展现战争走向

战争时期,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民众认同,《人民日报》强化报道了蒋管区官僚腐败、物价飞涨、学生运动不断、军人厌战等混乱现象,向广大解放区军民揭露其所面临的重重危机,更在民众的脑海中“建构”起了革命话语下的“社会现实”。

1946年7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国民党官僚通同作弊  沪市发生公债风潮  教育部发生巨大贪污案》的文章。文章揭露了蒋管区官僚官商的投机家是如何利用行政命令大肆敛财,以权谋私,造成原先购户的大破产,银行、钱庄、证券字号大量倒闭的丑恶行径。

除官僚腐败外,庞大的军事开支引起经济危机。为解决财政困难,国统区各种苛捐杂税日益增多,“蒋管区捐税摊派苛重已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仅据上海报纸之不完全统计,已达八十四种之多”。大肆征税和大量发行纸币、征棉征粮,导致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北平于十日一天内,面粉每袋涨至五十六万元,棉纱每件上漲三四百万元,布匹每匹也涨高六七万元。”人民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当时的太原,“据统计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已与白面绝缘,且大多数难有隔宿之粮,两餐能应付裕如者极少”。

无法生存必然导致反抗,国统区工人是反抗的主体。《人民日报》对国统区频发的工人运动予以关注。《蒋区工人反对饥饿工潮冲击各大城市》一文报道了蒋管区工人反饥饿运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物价飞涨没法过年 蒋区工潮遍起 武进等地排字工人罢工》一文报道了物价飞涨且年关迫近之际,国统区各地普遍发生工人罢工的热潮。

除工人罢工外,蒋介石政府的行为也引起了国统区学生们的强烈不满,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如《沪学生呼吁和平  将集体赴京请愿》一文,报道了上海学生克服重重困难,赴南京请愿,要求停止内战,呼吁和平民主。《北平学生罢课反抗蒋特捕人》一文描述了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及中法大学学生联合举行罢课游行,以抗议蒋介石政府在北平非法逮捕2000余市民的暴力行径。

蒋介石政府违背正义与道德,不顾人民渴望和平的诉求,其发动内战是非正义的,因此必然引起其军队的厌战情绪,加之蒋管区危机重重,军队生存亦很困难,其军队起义投诚,也是必然结果。1946年7月6日,战争爆发仅十余天后,《人民日报》就刊登了《保定国民党军一个排反内战起义山东》的消息,对驻保定国民党军一个排拒绝内战命令,举行起义,现已到达当地八路军防区,受到当地军民热烈欢迎的新闻给予报道。7月22日,《国民党军五五师全体官兵反对内战举行起义》一文则描述了蒋军的厌战情绪。

在国家充满内战硝烟,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际,《人民日报》以笔代枪,通过适当的宣传内容、有效的动员策略,成功动员民众支持解放战争、参与解放战争,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真正做到了“以精神之特长,补物质之不足”。对此,罗荣桓曾说:“一张张报纸,一篇篇社论和文章,就是打击敌人的一发发炮弹。”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解放区参军
解放区的天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唐代参军戏未更名原因考
杨参军
民企“参军”需要把握的问题
对1946—1948年华中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
试述党在大连“特殊解放区”时期(1945-1949)的艰难探索
好男儿,参军去!
解放战争战略考
解放战争:得东北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