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探究家庭经济困难

2021-04-13杜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困难家庭

杜娟

[摘要]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为学生解决生活、学习或就业问题,挖掘学生潜力,提升教育水平的活动。基于此,文章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在就业创业方面的需求,结合高校教育工作实践,分析如何利用社会工作应用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解决其生活贫困问题。

[关键词]社会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7-0015-03

一、前言

我国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更为突出,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其掌握的社会资源不多,进一步加大了就业难度。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引进社会工作,从“授人以鱼”的经济帮扶转变为“授之以渔”的就业创业指导,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使大学生缓解或消除贫困。

二、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需求

在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有初步了解,评估其就业创业需求,方可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提升指导服务的有效性,通过顺利就业创业,帮助其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期望获得稳定的收入渠道,其对待就业创业持谨慎、严肃、关注的态度,且掌握的社会资源不多,更期望获得学校与社会的帮助,使自身获得条件更优、薪水更高、发展更好的就业岗位。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点,其就业创业需求如下:大学生期望学校提供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培训活动;期望学校围绕当前就业创业现状,解读相关宏观政策与地区扶持政策,并邀请就业创业领域有成功经验的人员讲述成功故事分享经验、举办简历制作与职场挑战等实践活动;期望学校可系统性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可提供就业基地与实习机会;期望学校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大学生整合并展示就业创业信息、就业创业指导或就业创业培训回。

在实际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单纯的高校教育工作难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多样需求,需高校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协调配合,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多样性,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享受更专业、全面、有效的指导,满足其需求,发挥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作用。

三、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社会工作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引入,是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就业创新指导需求的关键,建议高校教育工作者从社会工作视角入手,创新设计就业创业指導服务方案,具体可涵盖以下内容:

(一)了解学生就业创业优势

在社会工作领域中,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均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社会工作者在协助社会个体时,会深入挖掘社会个体的优势,以此解决社会个体面临的各项生活、学习、工作问题,该理论被称作优势视角理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时,可利用该理论,评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优势,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信心,指导其在未来就业创业时主动展示自我,进而提高成功率。在此基础上,高校教育工作者可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相关活动,鼓励其总结自身优势,了解自身在就业创业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以平和态度看待就业创业,避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自身过大压力。以某高校为例,教育工作者举办“我的优势我知道”沙龙活动,组织普通学生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共同参与,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站在客观角度总结“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优势”,以此提供有效指导服务。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总结的优势涵盖以下几点:(1)吃苦耐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境况时,更能够吃苦耐劳;(2)有工作经验,部分学生为改善家庭条件,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会在空闲时间勤工俭学,有一定工作经验,对社会有初步了解,可为就业创业提供帮助;(3)谨慎成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懂得珍惜,在就业创业时更为谨慎,不会轻易放弃工作机会或盲目投资;(4)享受优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享受更多优惠政策,在就业创业时可提供助力。通过上述优势总结,可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明确自身优势,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优势,增强自身能力,提升就业创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在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工作对象潜力的挖掘,强化社会对象的能力,指导其自主解决生活工作问题,培养社会工作对象的助人自助理念,该理论称之为助人自助理论,如将该理论用于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能力培养方面入手。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点,建议高校教育工作者基于市场对就业者、创业者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培养工作。以某高校为例,高校教育工作者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就业能力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认为自强、努力、进取是就业者的基本素养,开展“优秀之星”评选活动,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中选拔优秀代表人物,作为学习范本,提升其综合素养,满足就业需求,增强就业市场竞争力。例如,该高校举办“自强之星”评选活动,明确“自强之星”的评选条件,要求各院系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选拔符合条件的学生,并撰写相关事迹,由活动主办方安排工作人员到各院系核实相关状况,确保各院系选送的学生具备评选资格,统一整合学生的优秀事迹,筛选出20名候选人,举办评选演讲活动,由全校师生共同投票,选出10名“自强之星”,以“人穷志坚”的精神感染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鼓励学生朝着目标努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2)创业能力培养。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据群体能力现状,实施创业培训活动,以此强化其相应的能力素养。在该高校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创办“创业培训班”,邀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具备综合素养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培训班的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模块,理论模块介绍创业项目的基本知识与创业方法、创业计划撰写等,实践模块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创业实践,如为学生提供五百块启动资金,要求学生在两个星期内实施创业活动,并在创业后归还本金,为学生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创业技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三)拓展学生就业创业途径

在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者从专业角度出发,为社会个体赋予权能,提供社会个体锻炼自我的平台,该理论称之为赋权理论。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基于赋权理论,为学生搭建锻炼平台,拓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途径,便于学生就业或创新。结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可知,就业创业讲座活动、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设立等工作,是提高指导服务有效性的关键。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从以下几方面拓展学生就业创业途径:

(1)举办讲座活动。高校教育工作者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如何认知自身优势、如何协调兴趣与工作、如何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2)勤工俭学活动。高校教育工作者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如教师助理、教学秘书助理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社交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便于学生就业创业。(3)创业工作室。高校教育工作者举办创业工作室,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创业项目,使学生获得创业实践的体验,对创业有更准确的认识,体会创业面临的困难与取得的成果,在毕业后就业创业更为谨慎,避免学生盲目投资造成经济损失。

(四)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基于社會工作视角,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系统入手,全面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强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帮扶学生的创业项目,使学生获得成功。以某高校为例,其举办如下活动,整合开发社会资源,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

(1)结对帮扶活动。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开展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初步调研,定位学生中的“双困生”群体,“双困生”是指既存在家庭经济困难问题,也存在就业困难问题的学生,组织相应专业的教师与“双困生”构建一对一帮扶关系,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出现问题,可寻求帮扶教师的帮助,帮扶教师可给予学生经验指导,解决学生就业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更为细致、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2)创新创业活动。高校教育工作者组织高校教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共同参与“导师+项目+团队”活动,高校教师担任创新创业团队的导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团队,在导师协助下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如阳台菜园开发项目、园林效果数据库创建项目、花房设计项目、水果冰温贮藏项目等,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项目的建设流程,学会如何通过团队合作、知识与实践联系完成创新创业活动,为有创业想法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积累经验。

(五)创新就业创业指导方法

在上述各项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活动开展中,高校教育工作者需采用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方可取得理想的服务效果,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基于社会工作视角,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在就业创业指导中采用社会工作方法,切实落实各项服务活动,提高服务有效性。细化来说,可用于创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如下:

(1)个案访谈法。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在各项就业创业活动实施前后,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就业创业活动后的成长效果,为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构建专属就业创业档案,记录学生参与过的就业创业活动,包括学生的就业创业活动成果、就业创业活动前后的理念与能力变化,综合评估就业创业活动的效果,为后续就业创业活动的研发与开展提供参考,不断优化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更好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同时,学生的就业创业档案可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了解自身在就业创业方面的优缺点,在未来就业创业时,扬长避短,提高成功率。另外,基于个案访谈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一对指导,使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具备更强针对性,详细解答学生关于就业创业的问题,切实提升就业创业能力。(2)小组工作法。高校教育工作者可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组建就业创新小组或团队,共同完成就业创业活动,使学生完成助人自助过程,也可使学生借鉴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技能行为,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小组工作法在就业创业指导中的应用,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在工作中进行交往,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3)实践研究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实践、创业实践机会,积累学生的就业创业经验,使学生在未来就业创业中能够游刃有余,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

在此基础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意愿,为学生推荐就业岗位实习机会、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机会,使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实践环境中,了解就业岗位及创业项目对人员能力素养的要求,针对性强化自身能力,拓展自身知识面,提升自身就业创业能力,以此发挥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作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脱贫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需求较为多样,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工作视角提供服务。通过本文的分析,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与社会工作者合作,了解学生就业创业优势,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拓展学生就业创业途径,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创新就业创业指导方法,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松梅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7(1):16-19.

[2]杜明明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帮扶工作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3):157-158.

[3]罗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帮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20(2):286.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困难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困难我不怕
家庭“煮”夫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