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1-04-12张园

美术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张园

【摘要】新文科的提出是对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回应,在此背景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非常必要。本文将从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相关问题及改革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对新时代的文科教育作出部署,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会议将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作为新文科建设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将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作为新文科建设的“三大重要抓手”,将抓好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艺术大讲堂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四大关键突破”,力图推进和加快新时代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①会议将艺术大讲堂与政法、新闻传播、经济大讲堂并列作为关键突破之一。在新文科建设这一指导思想下,如何加快美术学专业建设、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国家、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亟须探讨。

一、融入新文科理念,促进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观念革新

新文科的提出是对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回应,其核心在于跨界思维和学科融合。在新文科门类中,艺术学进行多学科融合的可能性最大、最广。在我国,艺术学非常年轻,2011年才从文学中脱离出来升级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但从历史上来看,艺术一直都是人文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育人职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结构、认知模式的改变,艺术学科也面临着新的机遇、责任和挑战。新文科背景下,美术学专业建设面临的许多问题都缺乏现成方案,我们应紧扣《新文科建设宣言》的核心精神,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着重思考如下问题:

第一,文理兼容,注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与重心,而教育观念的革新是人才培养改革的前提。只有兼顾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并“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②,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在招生方式上,文理兼招,着力培养知识全面、专业素质过硬的创新型拔尖人才,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对学科交融的需求。教学过程中,注重本科教育和研究教育有机衔接,助力学生科研能力养成。

第二,着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专业的深度融合,加强学生对数据获取、分析、挖掘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对原有美术史论课程体系模块进行优化。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对美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建构数字化时代的美术学研究。充分发挥网络作用,美术学人才培养需要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以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美术史+人工智能”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创立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和项目式的創新创业课程,使学生逐步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渡到综合能力的运用,最后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使学生尽早融入社会、适应职业要求,完成职业规划。具体来说,就是校内要促进不同学院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注重扩展不同专业交叉边界的新知识;校外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推进与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的协同机制。同时,还要结合美术学的专业特点,加大涉外人才培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争取联合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积极创立灵活开放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第四,深入调查就业市场,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培养跨学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我国艺术市场发展迅猛,但是专业人士不足,使得一些注重商业包装,缺乏艺术性和原创性的作品进入艺术市场,扰乱了我国艺术市场的状态、制约了艺术产业发展。因此,调整学科定位,培养既懂美术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知识又能进行深入研究,既懂艺术管理和运营又能从事艺术策划的跨学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回应社会的新需求、新变化是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需要遵循新文科建设的主旨精神,注重学科交叉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依据美术学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市场用人需求、人才的持续发展和能力要求,要科学安排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实践课和毕业论文,以做好入口评测、阶段评测和出口评测,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培养目标和具体知识点及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紧密联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果相切合。

二、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革新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文科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积极作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教育”③四个维度强调了美育的价值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美育的重要性。结合美育工作,在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建立美术学教学体系改革,夯实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革新是新文科背景下美术学专业面临的核心问题。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革新的主体是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面向社会需要,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开设以美术史论为主体的主干课程,以人文素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的公共课程。强化实践类课程,开设以应用为导向的项目训练,对特定主题和内容进行整合,注重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提升对文化的理解和审美感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提供就业指导,鼓励学生以短视频、情景剧等多种方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并努力实现向艺术产品的转化。

其次,科学设定课程目标,强调学科融合理念,重塑美术学教育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跨学科专业能力、有审美追求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鼓励专业教师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使学生具备多学科知识融通能力。做到前沿知识进课堂,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我们研究的是艺术的哪个层面,跨学科视角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或点缀,而是推进对艺术认识的重要方式”④,着重以问题意识为中心从各种学科视角进行深度融合。

再次,大力推进师资队伍更新,整合教师资源,加大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的步伐,鼓励艺术家、博物馆、美术馆专业策展人和艺术市场相关从业人员到学校兼课或为学生开设校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做到相关学科、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推进课堂教学、课后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强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传播、研究的优势,大力推广智慧课堂,将虚拟仿真等技术用于教学,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和兴趣,实现与国内外高校跨时空资源共享,打破原有教学模式。

第四,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提高教材质量,发挥价值引领和审美引领的导向作用。艺术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撰写上,既要加强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关怀,又要兼顾学生的国际视野。既要着力中国文化、艺术语言、艺术风格等内容,又要为学生提供与国外艺术进行比较的研究视野。既要体现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又要充分体现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科学理念。将美育作为核心理念融入教材,深化和强调美育的育人功能,“引领学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⑤。使教材理念与教育现代化、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

三、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鼓励以“主讲教师+助教+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讲教师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讲授课程主要内容,每周安排一次固定时间进行答疑;助教协助主讲教师,主持学生讨论、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针对相关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相关课程资源、拓展资料等整合到学习平台并制定相应习题库,学生可自主查看答案并在线提问和参与讨论区讨论。努力探索“团队作业+课题式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以项目的形式,组建研究团队,提交团队成果,做到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团队成绩考核,由老师根据不同问题随机抽取一位成员进行汇报,提升的学生积极性、参与性,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提倡互动实践教学。坚持“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力有长短,在专业能力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将兴趣和成绩接近的学生划分为同一层次,根据不同小组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项目指导。在同一层次的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方案,大力推进导师负责制,强化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兴趣。

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新问题、新变化,需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跨学科专业知识,需要建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因此,要改变以智慧学习平台代替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现状,努力开辟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体系革新上,主抓如下几个阶段:在专业知识启蒙阶段,将大班授课、平台自主学习和小班辅导相结合;在专业知识培養阶段,加入分层次教学和社会资源教学模式;在项目实践和职业素养培养阶段,要做到内容个性化、方向多样化,设置多次考核;在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锻炼阶段,增设实践类个性化课程,支持社会活动、研究成果与实践学分置换;在毕业论文阶段,强调综合应用能力训练,鼓励学生多元选择,支持特殊荣誉、项目和艺术产品置换毕业论文。通过几个阶段培养体系的优化,最终完善着眼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美术学人才培养体系。大学一二年级时要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解决理论学习知识点的应用问题;大学三年级要集中专业能力训练,以项目为主导,注重研究能力和岗位素养的培养;大学四年级时要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注重知行合一,大力开发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到真正的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艺术场所接触研究工作和从事策展、管理等,增强学生技能实训成效,提升学生社会适应力和职业素养。

健全综合素质评价,逐步完善“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模式,改变固化的试卷考核,减少死记硬背,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唯分数论的不科学做法,重视素质评价,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作为改进教育评价的重要观测点,将德育、美育评价作为贯穿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标准。将校内校外教育有机衔接,鼓励师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开展文化公益项目,将之作为增值评价的重要参照。强化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美育的重要承担者。

结语

在新文科背景下,加快美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内容,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需要回应社会对学科交叉的需求,强调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专业的深度融合及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元+特色”的高水平美术学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是美术学专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和承担的责任。

注释:

*本文为广西艺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艺术类高校美术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8JGYD8)的阶段性成果。

①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http:// 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 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l

④卢文超:《艺术研究与跨学科视角》,《文艺研究》2020年第11期。

⑤《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 202010/t20201016_494880.html

猜你喜欢

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