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黄帝内经》学古人养生

2021-04-12陈宗

家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岐伯岐黄有节

陈宗

岐黄之术又称岐黄医术,其中“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传说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在一起论道,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并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相传《黄帝内经》为黄帝所作,但后世较为公认的观点是,此书并非由一个作者在短时间内所完成,而是多个作者跨越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集结而成。

首先,先秦文体多韵语,而《黄帝内经》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韵语,这些章节可能就是先秦时期的作品;其次,《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上下经》《睽度》等则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再者,《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种种迹象表明,《黄帝内经》并非同一人在某一时间段创作的。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其中的理论对于现代中医临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记载,是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形象描述,成为后世治疗水肿病从肺、脾、肾三脏入手的理论基础。现代从调治肺、脾、肾入手治疗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其理论来源显然出自《内经》。又如“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过食膏粱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疮类疾病。从现代临床来看,糖尿病足的发生、痛风病的关节肿痛,无一不与过食肥甘厚味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还涉及了养生、预防、针灸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据《素问·上古天真论》载,“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是黄帝在问歧伯,“我听说上古的人都能年过百岁,而且生活都能自理,动作也不比年輕时差多少;而如今的人们,刚过50岁生理机能就衰退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造成的呢?还是人们忘了养生之道导致的呢?”

歧伯答道:“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遵守自然变化而起居生活,如随四季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合理、有度地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食疗、艾灸、按摩、足疗等;饮食定时定量有节制,不会过饥或过饱,还讲究膳食平衡;规律运动和作息,不会过度劳累。所以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百岁才离开人世。而如今的人们却把酒当作平常的饮品般饮用,把荒乱的生活当作常态,醉酒后还行房事,放纵欲望以致精气衰竭。由于不懂得怎么保持旺盛的精气,不善于调养精神,起居作息毫无规律,一味追求简单的、一时的快乐,恣意妄行,完全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所以岁至半百就衰弱了。”

其中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便是古人的5大养生法则。此外,《素问·举痛论》载:“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百病始生》载:“喜怒不节,则伤脏”。因此,养生除了遵守上述5大法则,还要注重情绪管理,减少贪欲妄想,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保持思想安定清静,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岐伯岐黄有节
饮食有节,远离痛风
术精岐黄展仁心 服务健康惠民生
全国名中医单兆伟:传承岐黄仁术 弘扬国医精髓
用有理有利有节谱写一曲反抗凌辱的赞歌
岐黄国医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铁杆中医黄治品业医济世风采:光耀岐黄荫苍生 精诚业医六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