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环境学派视域下的图书馆研究

2021-04-12杨洁王燕平

西藏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媒介图书馆时代

杨洁 王燕平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55)

1 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思想

媒介环境学派诞生于20 世纪初,2020 年已历经了三代的发展。媒介环境学派范式内容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媒介对文化的影响表现于形式上和环境上,已经内化的主导性的传播模式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及社会组织,它将媒介看作环境,探究在其中生存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共生关系[1]。与传统媒介研究不同,媒介环境学关注的是技术∕媒介形式[2]。该学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刘易斯·芒福德、罗伯特·帕克、埃里克·麦克卢汉、沃尔特·翁等人。麦克卢汉曾说:“一切技术都是媒介,一切媒介都是我们自己的外化和延伸[3]”。媒介环境学派所指的媒介是广义上的媒介,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大众媒介,而是泛指一切人工制造物和一切技术,诸如口语、文字、莎草纸、羊皮纸、汽车、住宅等都被纳入到了媒介环境学者的媒介范畴之中。沃尔特·翁从“交流”的维度给“媒介”下了一个朴素的定义——“媒介是居于两个事物中间(并用以连通两者)的某种东西”[4]。媒介环境学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相关媒介具有基本偏向。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偏向、时间、空间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会偏向、形而上的偏向、内容的偏向、认识论的偏向[1]。(2)媒介即环境。相关学者认为媒介存在的最重要的相关意义就是将人与人联系起来,有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这也同时是它存在的关键的原因之一。(3)媒介史研究。随着时代科技的变化,媒介传播阶段以及相关的特性也一直在发生相关的变化,从原始的口述经过相关的四个主要阶段最后到达了信息化特征的基本阶段,这是非常有划时代的意义的。(4)媒介的影响。不同的相关学者往往见地不同,对同一件事物的基本认识也不尽相同。就这些传递信息的媒介而言,有学者对媒介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媒介对人的思维、心理的影响。

2 图书馆的发展演变

2.1 图书馆的本质

关于“本质”概念的界定。有学者依据相关理论,将“本质”(essence)概念作如下定义:(1)本质是事物根本性的或最重要的质(the central or most important quality of a thing),即事物的根本性质。(2)本质是事物是其所是的东西(that which makes a thing whatit is),即事物成为它自身的原因或根据。关于图书馆的本质或“图书馆是什么”的追问,自图书馆学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吴慰慈等一些国内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本质是中介性。由此看来,图书馆这一个概念对于信息的相关整体传播体系有这着非常大的相关影响。换句话说,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8]。图书馆往往连接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2 口语时代的图书馆

依据环境媒介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沃尔特·翁的媒介视角下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四个划分,即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分为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术时代和电子媒介时代,人们将在这四个历史阶段中简要回顾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及功能演变。

口语时代,人们主要通过直接交流来获取信息知识,直接交流的媒介主要有语言,此外还包括肢体语言,如动作、表情等。当今人们在研究口语时代时发现诸如《荷马史诗》等古希腊时期的恢弘巨著在文字以及记录文字的载体没有出现时,那些吟游诗人是如何记住如此鸿篇巨制的内容并通过口口相传使其流传下来的?通过“帕利-洛德理论”我们得以知晓在文字出现以前那些宏伟的长篇史诗不用靠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一整套预制件的“编织”、“拼装”和“组装”而得来的,在这里预制件是套语、名号、程式、主题场景甚至是可以“自由”伸缩的词语。可以看出在文字出现之前的口语时代,人类的大脑发挥着类似图书馆的重要功能。对于人来说,想要记住一件事情,记忆的相关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有了最基本的经验才能总结最基本的事件。口语时代,人类大脑将人们通过直接交流获得的语言信息、肢体语言信息复刻进大脑,发挥着类似于图书馆的记忆储存功能。其次,人脑通过将记忆存储的经验加以抽象化、复杂化的加工,如对词语的“自由”伸缩“编织”“组装”等使其便于记忆,在使用时可以按类取出拼装使用,这类似于图书馆对知识进行深入化、抽象化的整理、分类、加工功能。最后,人类大脑又通过神经中枢对人的语言系统下达指令,使这些经过深度加工的词语向外界传播出去,发挥着类似于图书馆的传播功能。除了人类的大脑以外,口语时代的人们还通过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办法,记录以前和正在体会着的经验。但在这一时期,人脑是主要的经验记录、加工与传播媒介,其功能与地位类似于书面时代的图书馆。

2.3 文字时代的图书馆

图书馆相关的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书籍,而书籍往往与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文字相联系。人类的文字大约产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时期,文字产生以后,人们便用文字来记录经验,伴随文字出现的还有用于记录文字的载体,也就是文献也随之诞生。文献是思维的直接实现,使人类大脑的记忆功能得以延伸。最早的记载文字的文献材料(即文献载体)有泥板、莎草纸、兽骨等等。文献数量的不断增长促使当时的人们要寻找合适存放这些文献的场所,于是图书馆应运而生。图书馆的雏形出现在大约三千年前的两河流域,由苏美尔人建成,他们将楔形文字写在用泥制成的泥板上,再将其烤干或晒干成为泥简,并将这些泥简存放在许多房间之中,这说明古巴比伦时期就有丰富的档案或图书。关于现存最古老的大洪水的记录就是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记载在这些泥板上的。伴随希腊化时代的到来,约公元前280 年,托勒密一世根据德迈特里乌斯的建议,依照雅典著名哲学学派的柏拉图学园、吕克昂学园的建筑风格开始建设亚历山大城学宫和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并发展成为古代世界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学术中心,它希冀尽力收集全部希腊文献最好的版本,系统地加以排列,以便成为出版注疏的基础[9]。此时这座隶属于王室或寺庙的建筑物还兼具着收藏国家重要文件等重大功能。

中世纪的欧洲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图书馆建设的占地面积通常不大。主要功能则在于保护一些圣经经文、早期基督教神父的著作以及相关注释、编年史。到了13 世纪,大学建立以后,出现了大学图书馆,它的收藏内容扩大到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以及法律医学等讲课内容的笔记[10]。直到中世纪后期,新建立的大学图书馆和修道院图书馆一直是研究学问的中心。

文字作为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们从口语时代的直接交流转为书面时代的间接交流。虽然在这一时期图书馆的使用掌握在少数贵族阶层的手里,他们能够通过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等,但图书馆使得人类的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记忆”人类共同经验的作用。此时,图书馆最基本的对知识、信息、文化的收藏功能得以展现。沃尔特·翁对文字媒介的影响评价很高。他认为,文字媒介“改变人类意识的力量胜过了其他一切发明”[4]。

2.4 印刷时代的图书馆

大约在北宋年间,中国就已出现了活字印刷。而西方则在15 世纪以欧洲字母表的印刷开启了凸版印刷。在古登堡改进印刷技术之前,图书非常昂贵,除了少数富人外,一般普通人是无力购买的。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改进的用金属活字排版的印刷机器使得原有的手工印刷术的工作效率大大加强,印刷成本的降低使得印刷品不再因高昂的价格而专属于贵族和富人,印刷速度的提高使得印刷品的数量剧增。大量廉价的印刷书籍得以出版,使得一般人有能力购买图书,彼时,欧洲民众阅读能力的大幅提高,文盲数量骤降。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以及现代科学的兴起,显然与印刷技术的发明、改进和扩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籍的大量印刷出版,亦使得图书馆藏书以空前的速度增加,出现了藏书十几万册,几十万册的图书馆。一些属于国家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已经逐渐产生、发展起来。时至今日,图书馆成为一所大学、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象征场所。

印刷时代的图书馆,除了“记忆”人类共同的经验外,又增加了传播、扩散知识的功能。在文字时代,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入图书馆通过阅读珍贵的手稿等文献获取知识、信息、技能和智慧,而在印刷时代,图书馆数量和规模的增加,使得普通人也能够通过阅读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而获取知识、信息、技能和智慧,图书馆作为中介的本质得以展现。

2.5 电子媒介时代的图书馆

一百多年前,伴随电报的发明,人类社会进入到电子媒介时代,之后电话、电影、广播电视媒介相继问世,并不断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时至今日,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电子媒介环境已经形成并深刻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沃尔特·翁看来,电子媒介给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影响到文化的基础[1]。各种电子技术、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用户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就能从图书馆网址上获取文献知识和信息,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大量开源性文献,用户不用经过图书馆就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获得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传统图书馆作为收藏、加工、传播知识、信息的重要中介地位在电子媒介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虚拟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的出现对以收藏、借阅为主的传统图书馆极具颠覆性的挑战。

3 电子媒介时代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依据沃尔特·翁对人类社会历史阶段的四个划分,梳理、探讨了图书馆在不同阶段中的发展状况及其功能和本质。在电子媒介时代,图书馆在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在技术层面,伴随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的迅猛发展,图书馆拥有庞大的纸质资源,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加工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记本电脑、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的出现,为人们的阅读和检索资料提供了更多的便捷途径,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和扩散装置的中介性趋于淡化。其次,在服务方面,电子媒介时代,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共享空间的新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图书馆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一处可供人们节约浏览书籍、资料的物理场所,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现有技术,通过读者行为数据分析,为每一位读者提供个性化的、精准的智慧服务,真正在信息化社会做到3A 服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最后,在管理上,面对电子媒介时代所带来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图书馆应将如何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实现馆员自我价值,增加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馆员的智慧与创造力作为图书馆管理的首要工作。

面对这些挑战,笔者认为,人们不妨借鉴沃尔特·翁思想关照下的媒介融合与媒介转型理念,来探寻图书馆的机遇。沃尔特·翁认为“旧媒介”不会因“新媒介”的冲击而彻底消亡,而是必须要经历一个转型与融合的过程[1]。既然旧媒介不会消亡,而是通过转型与新媒体融合,那么图书馆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即首先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图书馆的基础理论研究,大胆积极应对电子媒介时代的巨大变化,淘汰、摒弃一些旧的、不适合时代发展的理论。争取在电子媒介时代这一更加宏大的时代图景中完善发展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以哲学为基础认真研究探讨图书馆的本质、功能及其形态和结构,引入新观念使得图书馆的理论不断发展、完善,适用于当今时代,为图书馆的健康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养料。

其次,在技术层面,图书馆在电子媒介时代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某一媒介,如纸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而是面对一个新旧媒介融合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形势。图书馆从功能到其结构、形态也应逐渐适应这一融合,利用新技术来促进图书馆的新业务、产生新业态。图书馆要加大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的相关应用,大力推进数字资源的完善和发展。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信息、文化服务。占据技术制高点,使得图书馆的中介性得以巩固。

再次,在服务方面,图书馆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转变服务理念,将之前的以“书”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根本,图书馆可以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对图书馆的形态、结构,也就是空间进行变革和创新,力图打造出更加符合人们习惯、更加便捷、舒适、方便人们面对面进行知识、信息、感情交流的场所。电子媒介时代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移动电子设备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通过手机、电脑将虚拟和真实世界的边界日趋模糊,大到国家政治小至个人生活、工作、娱乐等通通杂糅在一些软件平台上。通过虚拟网络人人似乎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麦克风,但却丧失了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基本属性。人与人缺乏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一切通过网络,人的在场感大大降低。当前,许多图书馆都展开了空间改造,开设了大量以读者为中心的既私密又开放的社交空间,诸如创客空间、小组学习室等,这极大地促进和吸引了读者的到来。图书馆所拥有的这种场所精神正是网络技术所不能提供和替代的。同时,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技术通过分析数字资源的订购、使用情况,对读者阅读需求和喜好进行大数据分析,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智慧服务。

最后,在管理上,图书馆要通过大胆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积极调动起馆员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电子媒介时代,各类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考察图书馆这一特殊的人工物场所后续的发展,寻找新的生长点是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挖掘、思考、探究和躬身实践的。

猜你喜欢

媒介图书馆时代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图书馆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