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打造深圳北智能制造产业带的探究与思考

2021-04-12深圳市龙岗区科技创新局刘煌文

中国科技产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产业带粤港澳大湾

◎ 深圳市龙岗区科技创新局 刘煌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深圳北部宝安、龙岗、龙华、光明、坪山五区地处在深莞惠交接的核心地带,是深圳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肩负着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层级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2020年,深圳北部五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8000家,工业总产值7662亿元,占深圳工业总产值的74%,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集聚区。长期以来,深圳北部片区由于地处“关外”地区,城市形态和产业层级偏低端,各区融合协同发展程度不高,对深圳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推进深莞惠经济协同发展都有不利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在机荷高速、深汕高速以北打造深圳北智能制造产业带,推进深莞惠制造业联动发展,对破解深圳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难题,发挥深圳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打造深圳北智能制造产业带的重要意义

1.1 充分彰显政府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企业家对实体经济的信心,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房地产价格暴涨以及二房东等问题,深圳企业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不少制造业企业搬离深圳,搬迁主体甚至从低端的落后产能逐渐蔓延至先进制造业,包括一些大中型企业。事实上,近年来深圳每年外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在100家左右,大部分搬到东莞、惠州,少数搬去了越南、印度。众多企业搬迁外撤的现象引发了许多人对深圳产业“空心化”、产业链“断链”的担忧,一些制造业企业对深圳发展实体经济缺乏信心。打造深圳北智能制造产业带,大力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可以彰显深圳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智能制造、留住实体经济的坚定决心。

1.2 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是深圳实体经济的“压舱石”。2020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达75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5%;同比增长3.9%,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制造业仍然是深圳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然而,深圳土地面积只有1997.47平方公里,仅为上海的三分之一、广州的四分之一。产业用地不足一直是制约深圳实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打造深圳北智能制造产业带,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益统筹、城市更新、旧工业区改造等方式,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释放更多制造业发展空间,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深莞惠三地制造业互补优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快培育和壮大智能制造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1.3 推进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增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更好地发挥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的积极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深圳提出的殷切期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承担着“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使命。建设深圳北智能制造产业带,可以发挥深圳在产业发展上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增强三地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经济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先进制造业产业走廊。

2 打造深圳北智能制造产业带的基础条件

2.1 区位优势明显

深圳北部各区在地理空间上与东莞的长安、黄江、塘厦、凤岗以及惠州的新圩、惠阳等区镇交界,是深圳辐射带动都市圈各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例如,龙岗区地处深莞惠的几何中心,是深圳都市圈要素集聚与辐射的东进主动脉。龙华区位于深莞中轴线上,南面紧邻福田、北连东莞,是深莞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光明区与东莞松山湖紧密相连,深圳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直线距离仅7公里。目前,深圳北部片区已初步形成涵盖城际轨道、高快速路、水运交通、机场枢纽等多种方式的区域交通网络,区域高速路网密度全国领先。“十四五”期间,随着深中通道、机荷高速改扩建工程和地铁14、21号线的建成以及深汕高铁、深惠城际、深大城际、龙大城际、塘厦至龙岗城际、常平至龙华城际等一系列城际线的加快建设,深圳北部片区作为深圳都市圈核心区域的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对东莞、惠州等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强化。

2.2 产业基础雄厚

一方面,发展平台优越。片区布局有宝安空港新城、光明科学城、坂雪岗科技城、坪山高新区等全市重点产业片区,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均具备高规格的建设发展平台,拥有华为、比亚迪、华星光电、大族激光、欣旺达等一大批先进制造业企业。截至2020年底,深圳北部片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3084家。另一方面,产业联动性较强。宝安区高端制造业发达,是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核心承载区。龙岗区ICT产业集聚,是亚太地区ICT技术研发中心、生产示范中心和供应链管理中心。坪山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产业后发优势明显。各区域之间产业高度关联、高度依存,产业协同发展空间巨大。例如,华为总部在龙岗,手机终端基地在松山湖,电池、天线、屏幕等领域的供应商在惠州。比亚迪总部在坪山,比亚迪电子、电池生产基地在惠州大亚湾。

2.3 创新资源丰富

在创新平台方面,深圳北部五区拥有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10家,广东省新能源材料设计与计算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创新平台超过200家。其中,龙岗区已建成3家诺贝尔奖实验室以及大数据研究院、广东省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光明科学城将引入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深圳湾实验室。在高等院校方面,区域内已建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一批高等院校,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也正在筹建当中。此外,东莞松山湖布局有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和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正加快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科技平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加快建设。这些高端创新资源将对智能制造产业带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3 打造深圳北智能制造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片区一体化规划布局,建立跨区协调发展机制体制

市级层面要进行谋划布局,制定深圳北部智能制造产业带发展战略,以科学系统的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一方面,在市级层面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带领导小组,并组建空间规划、项目落地、政策扶持等工作专班,快速推进产业带建设。另一方面,适时在深圳“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北部各区产业分工,明确各区制造业发展的重心和举措,使之更适合各自的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此外,要将深圳北智能制造产业带建设纳入深圳都市圈建设中来统筹,推动制定深莞惠三地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搭建合作平台,完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示范区。例如,可以依托华为及其上下游企业,推进龙岗区坂田、平湖、吉华街道,并联动龙华、光明、龙岗大运片区和东莞临深片区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

3.2 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深圳北部东西向协同创新体系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构建的“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创新成果集聚、创新要素富集。建议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协同创新体系为重点,以深中通道建设、机荷高速改扩建等为契机,深入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广州、香港、东莞等城市在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上的对接,广泛承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创新溢出效应,推动创新成果直接在深圳北部片区产业化。要抢抓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机遇,建立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点片区的常态化对接联动机制,协同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增强智能制造产业带创新发展的承载力、驱动力,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

3.3 推进土地整备和旧工业区改造,保障智能制造产业用地和空间需求

目前,深圳制造业发展空间十分紧张。一方面,深圳土地开发强度超过50%,远超国际警戒线,可供连片开发的土地十分稀缺。另一方面,全市现有工业区平均占地面积仅3.6公顷,大部分工业区建设形态仍以标准厂房为主,存在质量较差、形态老旧,用地效益偏低等问题,已不适应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建议参照光明科学城模式,加强深圳北部片区的土地整备,在北部片区打造若干个平方公里级的大型工业园区,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同时,提高“工改工”比例,严格控制工业区块线范围内的“工改商”和“工改居”项目,通过利益统筹等模式,大力推进旧工业区集中连片改造,确保智能制造产业带内工业用地比重不低于50%。此外,建议以深圳都市圈建设为契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周边城市的衔接,推动产业空间一体化发展。

3.4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智能制造产业

一方面,要围绕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空港新城等重点区域,坚持招大商、招好商,引进一批国内外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及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重点加强全产业链招商,围绕补链、强链开展针对性招商工作,形成产业链配套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上中下游企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围绕ICT、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支持链上企业创新发展。此外,要依托深圳都市圈建设,协同东莞、惠州优化临深片区产业布局,加强分工协作,形成前端研发中心及“母工厂”在深圳,制造环节在莞、惠的互补格局,推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设备等优势制造业集聚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3.5 完善高端公共配套,集聚科技创新人才

一方面,加快推进梅观高速改扩建、轨道10号线东延线、14号线东延线建设,推动规划21号线、27号线、29号线、塘厦至龙岗城际、常平至龙华城际尽早开工建设,打通深圳北部地区与市中心区联络通道,解决高端人才往返市区出行问题。另一方面,推动与东莞、惠州边界地区轨道、道路、公交等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加快三地在通信网络、户籍管理、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实现同城化,引导企业普通员工在东莞、惠州购房居住,解决深圳高房价导致人才流失问题。此外,大力推进产业带沿线人才住房、安居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配置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打造若干个科技人才特色小镇,以一流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创新氛围,集聚高素质创新人才。 (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产业带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央视点赞!《新闻直播间》聚焦澄海玩具产业带
硬核!玩具产业带综合体助力,看广东澄海宝奥城怎么做?
京喜与澄海玩具产业带携手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