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养生功能

2021-04-08杨硕鹏姚良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书画艺术书画家情志

许 勇 杨硕鹏 姚良澍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开始关注养生之道,希望能够学习一些养生方法,在不借助药物的情况下能延年益寿。人们一般所知的养生之道有顺应天时、合理膳食等途径,但在书画艺术养生方面的研究甚少,殊不知书画艺术能使人调畅气机,抒发情志,达到平静、放松、自然这些原则,也与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不谋而合。纵观当今,随着对书画艺术的研究,人们更是发现书画艺术对养生大有裨益。书画创作可修身养性,佳作观赏能心情舒畅,泼墨挥毫使健运四肢,令气血畅行,精神内守,舒经散郁,精气神达到有机统一,从而实现养生的最终目标。

二、书画修身促长寿

书画艺术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通过笔尖在纸上的运转将心中的精、气、神传达出来,属于造型艺术。因而书画家的创作也是一种情志的抒泄,要求精气神三者合一,心平气和,精神集中于一点,专注于笔在纸上的起压沉浮,做到精心内守,宁静、平和的状态。其次,书画过程也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指力、腕力和臂力都有得到锻炼,创作时大脑也在积极转动,腰、腿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

心理上情感得到抒发,生理上执笔运腕,舒经活络,两者相互结合,有益于康复神情,延缓机体衰老,因而长期从事书画艺术的创作,往往能静心安神,修身养性,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从一些书画家的生卒年可知,书画家们多长寿。据统计,隋唐时期人均寿命43-47 岁,欧阳询84 岁,虞世南80 岁;宋代人均寿命41-52 岁,陆游 85 岁;明代人均寿命 46-56 岁,文征明 89 岁,沈周82 岁,董其昌81 岁;清代人均寿命45-51 岁,翁方纲85 岁,阮元85 岁,刘墉85 岁;1987 年后人均寿命67-77 岁,齐白石93岁,朱屹瞻104 岁,黄宾虹90 岁,何凝香94 岁,林散之91 岁,舒同93 岁,崔子范96 岁,吴冠中91 岁等①,诸多长寿书画家数不胜数。

三、书画养性调情志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天年、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其中最主要的养生思想为“治未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学认为,情志因素也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极端的情绪对脏腑精气盛衰有巨大的影响,例如临床上常可以看到因脾气暴躁而导致的气血瘀阻证患者,这对人体生命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要想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就要注重“形”与“神”的调节。中医养生观常以调神为第一要务,能够做到“形与神俱”、“形神合一”的境界便能大大减少患病的几率。这与书画艺术在创作之初需要静心凝神、欣赏之时令人心旷神怡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无为”最早出于《诗经》,老庄将其引申为遵照事物本然的天性,不强行干涉和作为,顺自然而为。“顺应自然”是老庄养生思想的核心思想。在道家的观念中人本就是自然之物,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②。在进行书画艺术的创作时需要感受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调节自身的情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都倾注于笔上,在纸上将精、气、神表现出来,这便是一种顺应自身情绪调节的顺应自然行为。

(一)创作抒情心志平

书画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方法,是一种在纸上进行的太极拳。“先默静思”以净化心灵,然后运气于指、腕、腰,以调节全身之力于笔端,以上运笔,犹如太极拳之一招一式③。习字作画,乃是精神高度集中、笔墨肆意挥毫,需要静心凝神,调整呼吸,使得人体气血、阴阳、动静协调统一,促得机体上的高度集中,从而推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所以又有“书画家每得以无疾而寿”的说法。

书画是我们宣泄情绪的好途径。在书法中,舒展的笔势会给人开阔的感觉,灵动的线条会给人以轻快的体验,而厚重的墨块则给人带来深沉的意味,这些蕴含着独特风味的一笔一划,反映出了书画家们在创作时的情感宣泄,或喜,或哀,或激情万分,灵思泉涌,或下笔謇涩,踌躇不决。书画如同坦诚相见的知心朋友,可以将自己的情思随之汇于那飘飘洒洒之中,亦可藏于那泼墨山水的飞白之间。

书画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创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不论是对着字帖临摹,亦或是自己进行创作,运笔的同时脑子都在构思字的一笔一划,保持字的整体构架,并且要对整篇作品进行谋篇布局,既要局部美,也要整体美。画作更是如此。这样的要求,使得书画家不停地活跃自身,积极思考,尤其对于老年人更是大有裨益。

书画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书画本就是创作的过程,在创作中,我们肆意挥毫,尽情展示自身技艺。创作的作品无论是自己欣赏或是给他人观赏,自己都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快乐和成就。但是我们不能过于的追求名和利,一旦我们将书画作为了追求名和利的手段,那么在书画的道路上将变得心浮气躁,书画也缺乏了它本该有的面貌。急功近利只会扰乱心神,使得气血运行不畅,病疾幽生,达不到养生的功效。

(二)观摩佳作养精神

优秀的书画作品往往都有其内在的气韵与意境,能够让欣赏者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作者在创造这幅作品时的精、气、神。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静气凝神之下便能体会商代的庄严神秘,西周的缛丽典雅,春秋之后的活泼生动,秦汉期间的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唐朝盛极一时的豪放,仿若南柯一梦,沉浸在文人墨客所构建的书画世界之中,忘却了社会的喧嚣忙碌,生活中的纷杂人事,达到精神的升华,畅通契机。

宋代的秦观曾患肠胃病,一直未愈。有一天他的好友高仲带了一幅王维的《辋川图》给他,让他挂于家中观赏。而秦观便每日学习观赏这一佳作,看到那山清水秀的画卷,就仿佛畅游在森林中,感到心旷神怡,舒坦万分。经过多日的“画中神游”,秦观的肠胃也慢慢的变好了,胃口逐渐转好,肠胃病就这样被治愈了。

除此之外,隋炀帝的事例也能体现书画的治病作用。隋炀帝曾病魔缠身,身边的御医手足无措,难以下手治疗病症,民间名医莫君赐受旨进宫,诊断后送来了两幅画,分别为《京都无处不染雪》以及《梅熟季节满园春》。这两幅画形象生动,使得隋炀帝沉浸其中,觉得心脾沁凉,积热消退,那梅子更是使得满口生津。半月之后,隋炀帝的病就慢慢的好了起来。书画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不仅有以病促愈的功效,在未病先防、病后防复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在欣赏书画时达到的“空灵”、“沉浸”状态对调节身体各个系统、器官均有好处。

四、舒经散郁墨纵横

中国书法在千百年来的不断发展中,经历了一代代文人墨客的实践、筛选,后总结出一种大部分人都接受的执笔法:“挟、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当运笔写字时,根据所写字体的大小,有着运指法、运腕法和运肘法的不同,但一般来说都是通过指、腕、臂、肘的协调动作完成的。

在书写过程中,落笔的轻重、运笔的急缓、指尖的松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目光还要时刻关注纸张,心中思索每个字的写法、大小,以及每个字、每一行、每一列乃至整篇作品在纸上的谋篇布局。同时书画的创作也并非只是肢体运动,也是内在精神向外创作的体现,要求“凝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正,临池志怡”,必须集中精神,心正气和,宠辱皆忘,调动全身的气和力,通过笔端,有机地输送到字的点、横、竖、撇、捺和字里行间去,即所谓“以通身之力而送之”。在中医经络当中有十指连心说,手指上的经络与脏腑相通。书者画家在运笔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通过手的自然捻转,无形中起到对人体内脏的按摩作用,加强了人体气血流通的速度④。正如何乔潘《心术篇》中所言:“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在书画创作时,机体的运转使得体内气血运行流畅,精神内守,情志外发,疏经散郁,这一内一外、一收一放,使得精气神三者合一,让人心情愉悦,心中所思所想都展露于外而不內郁于己,从而修身养性,达到养生之效。

五、结语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里,历朝历代人民的医疗健康并不能完全得到保障,人均寿命只有40-50 岁,而诸多书画大家多长寿,足以证明书画艺术是养生的一大法宝。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书画艺术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而发挥作用。书画艺术的调情志、舒经络而达到促长寿功能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结合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书画艺术将在养生保健领域发挥巨大价值,不仅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继承下去,还能使全人类受益。

注释:

①刘立明,黄泽亮.书画,静养生命[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9(06):106-108.

②金蒙蒙.老庄养生思想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8.

③张雪亮.笔墨丹青,纸上的书画太极[J].家庭中医药,2018(04):46-47.

④杨硕鹏,卜菲菲,杨颖.医艺相通——中医学与中国传统书画的互动关系[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5-8.

猜你喜欢

书画艺术书画家情志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中华书画家》征订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书画家要力戒“三气”
书画艺术殿堂学生作品
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2015年会胜利召开
伍文胜书画艺术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